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怎么引导孩子控制情绪?有哪些表达情绪的正确方法?

2022-09-18亲子

一、孩子情绪爆发,往往是需求没得到满足?

教育孩子要对症下药,所以我们在教孩子管理情绪前,要先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情绪爆发?

很多育儿专家说,孩子情绪爆发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有了冲突,或哭闹,或发脾气。但其实, 真正的导火索并不是需求没被满足,而是我们在此之后的沟通方法。

你是否能积极倾听、回应孩子?你是否知道孩子年龄不同处理情绪的方式也有区别? 其实啊,「有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状态。

1、孩子的需求,家长不能满足的情况:

「我要玩儿水,才不管是不是会感冒呢(未必说出来)」;

「我就不想吃饭了」;

「我一定要那个红色的汽车,给我给我!」

「我不想上幼儿园」「我不想写作业」……

2、家长的需求,孩子不愿配合的:

「把玩具收起来吧」

「再多吃一点,对身体好」

「要出门了,快一点!」

「怎么把家里搞得这么乱!」

「太吵了,小声一点!」

「跟奶奶问个好」

「这么大了,应该自己穿衣服了」……

我们家长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都是正常的。

那发生这样的情况以后呢,我们第一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听从,而是缓一分钟,思考一下,我们提出的要求,或者我们驳回孩子的要求是否真的恰当。

这就要追溯到我们之前讨论的亲子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不要做控制欲太强的家长,尽可能尊重孩子,是家长要做的第一步。

我们要知道啊,其实孩子出生以后,就迈上了一条独立的道路,他们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愿,他们挥舞着小拳头,用清亮的哭声使唤着身边,手忙脚乱的大人们。一开始,他们大概会发现,自己的要求基本都能被满足,心满意足地吃着睡着,但随着年龄长大、自己的能耐和想法越来越多,大人们给他们的限制却也越来越多了。于是,心有不甘的抗议和试探底线便成了长大过程中时常响起的变奏曲。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且 在孩子需求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给到及时的正面的反馈。

二、 试着帮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

有很多人把这一步称为共情。

低龄孩子,一般都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家长基于对孩子状况的观察和理解,帮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感受,这一方面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深切的同情,从而感受到与家长之间紧密的联结和来自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孩子学习情绪、认识情绪,其实家长是在用自己的同理心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让孩子明白情绪并不危险和可怕,未来就能更好地应对这样的情绪。

例如,「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看起来很难过」「你是不是很失望」「我看得出来你有点害怕」等等。

注意,不要背词句,做好这一步的前提是前两步,真正地理解和倾听。

这里有几个特别容易碰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A、接纳孩子的感受就等于认同、放纵他们所有的感受吗?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

孩子: 我讨厌我的老师,她总是不让我们去操场玩。

一味认同孩子的家长: 真是,你说的对,她这样做确实挺讨厌的。

接纳回应并不等于认同 ,「你说得对」这种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却妨碍了孩子的自我反省。

我们再看看正确的做法:

孩子: 我讨厌我的老师,她总是不让我们去操场玩。

接纳孩子的家长会这样回答: 你真的挺想去操场玩儿的(听出孩子的需求关键),老师这样做,你是觉得很失望吗?(帮孩子准确表达情绪)

孩子: 是的!(往往孩子都会继续说下去)她总是说太阳太大或者风太大、太冷了,所以不让我们去玩儿……

家长: (安静的听着其实就可以了)

孩子: 其实太阳大的话,可以带帽子的。

家长: 这个建议不错,你跟老师说过吗?

孩子: 没有……下次我就跟她这样说。

B、不要完全重复孩子的话。

我继续给大家举例子啊:

孩子: 我再也不跟小明玩儿了!

家长: 你再也不想跟小明玩儿了?

孩子听到跟自己一样的话,反而会觉得家长啰嗦或者没有仔细听,你要做的是翻译他背后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倾诉、或者引起注意): 「哦?怎么了?」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发泄愤怒): 「你看起来很生他的气。」

尤其要注意不要重复孩子对自己的否定。

孩子: 这个东西我始终弄不好,太笨了!

家长: 花这么长时间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气馁。不过你一直很有耐心地在尝试,我觉得很棒。

C、哪怕在必须限制孩子的行动时,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倾听。

孩子: (大哭着要打另一个抢走玩具的孩子)

家长: (一边抓住他的手制止这种行为,一边说)弟弟抢走玩具,你非常生气,我理解你。但是我们不能打人。

注意,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必须要迅速地采取行动。经常有家长站在一边不断地唠叨或者大声地训斥,但就是不去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这样的问题是,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没理解你唠叨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并不清楚他们到底哪里做错了;而对大一点的孩子,「嘴仗」就很容易不断升级。

【看完请帮2个忙】

1、点赞收藏,是我码字的最强动力;

2、关注我 @Tommy和Jenna 一起交流育儿心得,陪娃成长 ❤ ️

他叫Tommy,小名一哥,爱英语的5岁卷娃,在家自学英语,词汇量3000+;

我叫Jenna,名字他起的,90后懒妈,知乎儿童教育优秀作者,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美国正面管教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曾任百万级育儿大号主编。

关注我 @Tommy和Jenna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英语学习日常和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