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每当看到她可爱的笑脸,我就觉得生活中啥愁事都没有了。
直到上了初中,我才发现,我好像一点都不了解养了十多年的女儿。
小学期间,女儿成绩算是拔尖,因此,我很希望她能考上重点初中。
小学的最后两年,女儿是在我说一不二的逼迫和严格的管教下成长的。
好在结果是好的,女儿考入了重点初中,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到了初中,女儿变了,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她变得不像过去那么听话。
她开始偷偷摸摸违背我的安排:说好每天回家先完成作业,她却拖着不做,要先看会电视或者看会小说,最后浮皮潦草的把作业糊弄上去。
看到女儿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我的情绪异常焦躁,恨不得几巴掌把女儿打醒:「你现在怎么回事,学习没有态度,没有目标,是想堕落到什么程度?」
面对我的斥责,甚至打骂,女儿只是沉默,然后没有任何改变。
学习习惯和态度变差,成绩自然而然的快速下滑。从刚入学的班级前十,一直滑落到班级30多名。
老师找我谈话,让我一定要重视,尽早改变:「学校之前也有一些初二或者初三退学的先例。」
我听了,又恐慌又着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到达了顶峰。
回到家,面对我的连声质问,女儿只是坐在那里,低着头,沉默不语。
那一刻,无力感让我的情绪彻底失控,我抓起沙发靠枕,狠狠的抽了她几下。
最后不小心,抽到了女儿脸上,她的脸瞬间就肿了起来。
女儿哭了,捂着脸跑回了房间。
老公心疼孩子,也对我大发雷霆:「你这个妈怎么当的!打人不打脸,你不知道吗!我看你现在是更年期到了,心理变态!」
不顾青红皂白的责骂,气的我浑身发抖。
我转身就走出家门,一路边走边哭,顾不得路人探询的目光,最后坐在路边崩溃流泪。
内疚、自责、压抑、不解,种种情绪冲击着我,让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不会当妈?所以,才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02
女儿的脸,肿了好几天才消。
她变得更加沉默了,尤其抗拒跟我交流。
看着女儿躲开我的样子,我心如刀绞,那一刻,我也下定决心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我在网上疯狂查询青春期孩子厌学的资料,通过深入分析和拆解,我才发现女儿的这一系列「青春期厌学」问题,都是有原因的。
原来,我一直坚信并执行的严格教育方式,对女儿来说,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控制」。
因为希望她考上重点初中,从五年级开始,我就严格要求女儿做准备,加强训练。
每天放学,在完成学校的作业之后,女儿需要额外多做一套卷子,再背一些单词和课文。
每周要写一篇随笔,记录本周的收获和感悟。
周末两天,更是没有休闲,从早到晚,都是满满的辅导班。英语、写作、演讲、舞蹈......
女儿常常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多才到家。虽然也心疼女儿的辛苦,但我认为自己做的对。
孩子就是孩子,对未来没有概念,作为父母就要做好监督,让他们知道努力。
毕竟,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变得更好,现在不吃学习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
学习中,老师直接指出了我女儿厌学的背后潜藏的心理机制: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遵守一个平衡机制,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一样,如果父母对学习的内在动力非常强,那么,孩子的内在就会没有动力,这就是一种平衡。
孩子的厌学拒学的症状,在心理层面上来讲,是一种平衡,在用这种方式来平衡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否则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往哪里放呢?
同时,当学习这件事,跟爸爸妈妈的唠叨、压力、管控等,让孩子不舒服的感觉一直联系在一起,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以及自己的价值感,孩子肯定就不想学习了。
所以,有问题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在孩子出现种种问题行为时,最应该反思的也是父母。
确实如此!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问题。也终于意识到,想要「拯救」女儿,就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女儿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学习的意义。
为此,我做了2个方面的调整,具体做法如下。
03
1、调整情绪,放下自己的强势,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困难,而不是和困难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情绪也不稳定。
不管跟孩子相处,还是跟老公、亲戚交流,我都是态度强势,很多话说出口,就是指责和抱怨。
过去,虽然也知道这一点不好,但从没想过会对女儿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现在,我不断学习,改进,让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更平和、稳定。
这种调整,也很快见到了效果。
之前,我一看到女儿的问题,不管是成绩还是作业没达到我的满意,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几句下来就开始发脾气,弄的女儿战战兢兢,她紧张害怕,我也焦虑烦躁。
老公也经常受埋怨,家里的气氛是鸡飞狗跳,一点就着。
现在,意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改善。
看到女儿偷摸玩手机,我也不生气责骂,焦虑的指责:「你怎么又在玩手机!」
而是温和的说两句关心的话:
注意眼睛哈!
吃点水果不,有橘子,还有你爱吃的香蕉。
女儿发现我态度和情绪的改变后,也逐渐松弛下来,慢慢开始愿意靠近我,我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
2、把自己的关注点,从关注孩子学习这件事,转为关注孩子这个人
其实,在上初中之前,女儿跟我的关系还是挺亲密的。
包括刚上初一时,她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事情,放学回家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
但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在生活中的占比提高,我渐渐的开口闭口,都是学习。
问成绩,问排名,质问她为什么某科没考好。
从来不关注她学习累不累,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压力。
一开始,女儿还会朝我抱怨,这个学校竞争太激烈了,自己好累;每天作业那么多都写不完,等等。
但等来的不是我的理解和共情,而是批评和说教:「谁不累?哪个初中生不这样?别总抱怨!既然都是累,那就使劲学,不然成绩不好,就是白挨累!」
渐渐的,女儿就不跟我说了。因为她知道,不管考好考坏,迎接她的都是训诫和质疑,而不是鼓励和肯定。
现在想想,我真的很心疼女儿——白天在学校,要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和精神压力;晚上回到家,还要承受的我高压监督。
这样的生活,跟坐牢有多大区别?而她还仅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如果我早一点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心情,女儿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
所以,我改变了跟女儿的沟通方式,不再一直盯着她的学习,而是关心她的情绪,感受,她想要追求的目标,她想要的未来。
放学接到她,我给她一个温和、高兴的笑容,关心她:
宝宝,今天在学校累不累呀?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儿?想不想吃火锅,妈妈带你去呀?
学习压力很大是不,你要照顾好自己哈,别让妈妈担心,跟我女儿的健康快乐相比,成绩算个屁呀。
女儿听到我这样说之后,脸上紧绷的神情松弛下来,她也笑了。
就这样,在我不断努力下,女儿又慢慢对我敞开了心扉:
以前我就觉得,学习是你们的事,你们会推着我动的,你们会管我的,我是为了你们而好好学习,对我来说,学习就像一种负担,真的好累哦!
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孩子这个人的时候,关心她的感受的时候,孩子的内在会非常有力量。
因为她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而爱会激发一个孩子本身的动力和创造力,她也会带着爱,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去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比如学习。
有了妈妈的支持和包容,从家中汲取了满满的能量,女儿从沉默变得开朗,学习动力也逐渐回归。因为现在的她知道,即使考不好,妈妈也不会责怪她,自己只要管努力就好。
看着女儿的小小身影,我深深体会到:
每个孩子,其实都有一颗向好向上的心;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心也都是好的。
但我们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往往使了很多力气,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没有好的回报。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突然变得厌学、逆反,出现种种「问题行为」,先不要急着打骂,而是应该冷静下来,重视这个信号,借机反思自己的教育!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调整,也可以和我一起,来参加「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父母成长课,从源头激发孩子学习的真正动力,全面开启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心中有梦,路上有光,一生走在自我驱动的路上,点击下方卡片即可报名,一定不要错过~
如果你不想上课,希望有一本能够指导你,如何唤醒孩子学习动力的书,你也可以看一看北大妈妈梅拾璎老师写的这本【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详细写了,如何让孩子相信他自己拥有变得更好的能力!而这,就是孩子的内在信念,即内驱力。
同时,这本书也是她把女儿培养进北大的经验手记,她就是用书里面的方法,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