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听我一言!我刚看完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每个情节都紧张刺激,角色一个个鲜活得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止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第一章养育最优秀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1.优秀的父母都是最高明的「骗子」
「骗」这个字不太好,生活里谁也不想受骗,当然也不能去骗别人,那么为什么说优秀的父母都是高明的骗子呢?其实「骗」并非欺骗,而是让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或者说是给予孩子鼓励和希望,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一位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下。她问:「怎么了?」老师说:「我怀疑你的孩子有多动症,他在凳子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而且,他的成绩在班里是最差的。」
妈妈听了老师的话虽然很难过,但当儿子问她老师都对她说了什么时,她笑着说:「老师特别表扬了妈妈一个人,老师说你以前只在凳子上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而且你的成绩进步最快,别的妈妈可羡慕我了。」孩子听了非常开心。
从此,孩子似乎一下子长大不少,接下来的一次考试果然进步了好几名。当然,每次开家长会,妈妈还是会被老师批评,但她从未责备过她的孩子。相反,她每次都告诉他说老师又表扬他了。到了初中,他已经摆脱掉了差生的头衔,成绩稳步前进。一次家长会后,妈妈又「骗」他说:「老师说只要你再努力一点儿就能考上重点高中。」
后来,这个男孩果然考进了重点中学,妈妈就这样一路将他「骗」成了22年江西省的理科高考状元,他就是任乐。当他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回到家里「扑通」一声跪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知道十几年来没有一个老师相信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妈妈您在一直鼓励我支持我,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母子喜极而泣,紧紧拥抱在一起。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这句话换一种方式就可以这样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骗’他是什么样的人」。比如用尽方法告诉孩子他是热爱学习的,并且平日里也把他当成是爱学习的孩子对待,那么孩子就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我们就立即予以肯定,那么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长此以往,孩子给你的惊喜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这种方法不用责骂、不用体罚,就可以将孩子逐步引导成热爱学习的人,因为孩子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当然,我们要注意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一切情况,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我们不能用此方法「绑架」孩子,比如孩子喜欢音乐,却偏偏告诉孩子:「你是个绘画天才。」那是不行的。
「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能不能恰如其分地「骗」孩子。如果希望你的孩子优秀,那么就「骗」他说:「你是非常优秀的。」如果希望孩子是做事努力的,那么就「骗」他说:「你做任何事都很努力,我希望你保持这个优点。」我们遵循这个方法,就意味着先把孩子定位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等等,说到底是一种对孩子的期许,并鼓励他相信这种期许,以鼓励孩子逐渐地往这方面靠拢。
一个学生语文只考了13分,妈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妈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3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儿时间的话,一定会考得更好的。」
接下来这个孩子考了20分,妈妈又说他很聪明,稍微用点儿力就进步这么多,如果努力再多一点儿,那真是不可思议。在妈妈的「骗术」下,他一直不断努力,成绩越来越优秀。
这种「骗」并不是哄骗或者欺骗,「骗」的本质是爱。其实这是一份相信,相信孩子,并让这种相信的力量感染到孩子,当孩子沮丧无力的时候,当孩子自信缺失的时候,我们可以「骗一骗」,点亮孩子生命里那团向上的火焰,让孩子一往直前,毫不畏惧。家长做高明的「骗子」,就会有优秀的孩子。
2.为什么这种「骗」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骗」的教育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给孩子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神奇而又威力惊人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赞美孩子,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鼓励。我们都会在孩子做得好时给予恰当的赞扬,其实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更需要真诚的赞扬。因为如果批评打击,可能会让孩子自暴自弃,而赞扬,则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巨大潜能。
周弘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他提出「赏识教育」。他的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因发烧而服药,不幸药物中毒,导致双耳全聋,医生说孩子只能上聋哑学校了,但是周弘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女儿,奇迹出现了:女儿八岁即可以背出圆周率一百位,小学中学连续跳级,十六岁成为少年聋人大学生,二十岁留学,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录取读博士学位。
周弘说他教育女儿有一招:翘大拇指。他女儿无论干什么他都翘大拇指,讲到孩子的学习问题,周弘说道:「现在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也是我们错了,我们老是强调「难难难」,孩子充满畏难感。反过来如果总是「易易易」,教孩子说话这么难的事,都可以完成,整个事反过来就可以了。」
周弘说希望孩子勤奋就别老说孩子懒惰,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所有孩子都是想做好孩子的,那我们哪壶开就提哪壶。我的女儿动作慢,所以我老说她动作快,说她她就快,慢慢就快起来了。我的女儿粗心,说她细心她就细心,粗心就是为了细心。我的女儿胆小,说胆大就胆大。我们要善用方法,我们不能进行揭短教育,越难越糟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非常的简单。」
我们总是习惯使用挑刺的方式要求孩子不断改进自己,习惯于「揭短教育」,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和毛病,整日数落孩子的不是。虽然每个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的感受。打击会极大地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结果与我们期望的结果背道而驰。
某年春晚的一个小品里有句流行语:「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也能坏事。」赏识教育显然是能「成事」的,因为对孩子赏识其实是对孩子信任,这种感受将会传递给孩子,让他鼓起足够的勇气来面对一切,然后越做越好。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泪眼汪汪地问我们:「我为什么做不好?」难道我们要责怪孩子太笨吗?当然不能,不妨「骗一骗」他:「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差一点点,你完全可以做好的,加油,孩子!再做一遍试试。」这就是赏识教育的作用。
我们要记住孩子有时是很脆弱的,很无助的,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与信任,一句「你怎么老是做不好」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语言里的恶意,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赏识教育让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鼓舞,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最强有力的支持,这不仅会让孩子充满信心,还会帮助孩子进步。
女孩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是有一次很不小心考了第四名,她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没想到爸爸得知后居然满意地点点头:「嗯……告诉爸爸,你跟第一名差多少分?」
女孩回答:「5分。」
「5分,下次一定超过他。」爸爸接着说道,「我女儿这么聪明,想重回第一名并不难,只要你更加努力一些,一定没问题的。」女孩坚定地点点头,下次考试果然重回第一的位置。
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它的枝干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孩子就像一棵小小的向日葵,他需要朝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要时时刻刻向着太阳,而我们的赏识就如同太阳散发出的光芒,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孩子总有优点,即便是在缺点中也有值得赏识的地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孩子一步步向着光明前进。
3.神奇的暗示:倒数第一的孩子也能出类拔萃
暗示教育,就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激励一个孩子,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运用积极暗示能够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对于孩子来说,用「鞭子」驱赶他前进和用「绳子」拽着他前进,都不如给他一股力量,让他自己奋发向上,这股力量就是积极的暗示。
王金战,全国优秀教师,他曾经带过一个55人的班,其中有37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进入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并获全额奖学金,其余8人考入复旦、南开等大学。王金战曾经说过:「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有一年,他当班主任,转来一个人人见了都摇头的差生。他把该男生叫到办公室,没长篇大论说一些大道理,只是给了他一些特权:「我容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每天早上你来了之后,能听懂的课就好好听,听不懂的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学。」
第一次考试前,男生不想考,王金战笑着说:「反正你铁定倒数第一,你还顾虑什么?」公布成绩,男生果然倒数第一,对此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别人千辛万苦地学了这么多年,你才学了这么短时间,这样的结果很正常。」
后来的几次考试,男生还是倒数第一,但是与倒数第二的差距开始慢慢缩小。王金战老师又说:「你现在每次能缩小30分的差距,高三总共要经历8次大型测验,照这样下去,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
男生一下子热情高涨,说道:「下次我一定不考倒数第一了!」第二年的高考,男生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学。
王金战老师的鼓励就属于「旁敲侧击」的暗示,他并没有讲什么人生、前途之类的话,也没有加油打气说「你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只是通过一步步的暗示,激发出了那个男生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让他主动努力,最后如愿以偿。
也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暗示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去医院检查,其中一人得了癌症,但是医院把两个人的检查报告混淆了,没得癌症的那个人回家就开始郁郁寡欢,有癌症的那个人则以为自己没病,每天快快乐乐的。几个月后再复查才发现当初的失误,而复查结果却令人吃惊,没有癌症的人真的长出了肿瘤,原本有癌症的人却痊愈了,由此可见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面这个故事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外部的暗示——父母的暗示,会激励孩子越变越好。这种方法在生活里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应用,比如孩子不爱吃饭,我们可以在饭菜端上来的时候夸张地说上一句:「哇,好香啊!一定很好吃。」孩子可能就吵着要吃饭了。
再比如孩子偶有感冒发烧的小症状,可以这样说:「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你身体这么壮实,休息一下就好了。」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有个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说话,他的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每次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要特意提一句:「我家的宝宝特别大方,从来不怕生人,叫叔叔阿姨什么的可甜了!」多次暗示后,孩子终于摆脱了胆小不敢叫人的心理。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非常古怪,学习成绩也不好,也不跟其他孩子多说话。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小学毕业时,校长对他的父母说:「您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没出息。」
一次,母亲带着爱因斯坦到郊外玩,这是一次家庭聚餐,亲友家的孩子一个个活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钓鱼,小爱因斯坦却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身边,不安地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智商上有点欠缺?不如趁早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听了这句话的爱因斯坦如饮甘霖,母亲不仅通过语言鼓励他去尽自己所能探究、质疑世界,还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爱因斯坦5岁时的一天,母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玩。他对针的摆动感到很好奇,对探究事物背后隐藏的世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爱因斯坦后来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的时候孩子会失掉信心,或者会因为挫折而停滞不前,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及时站出来,通过一些暗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信任,比如给予支持,如同爱因斯坦的妈妈一样,她不仅对爱因斯坦说激励的话,同时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最后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4.管教从来不缺技巧和方法,但内容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早在3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他断言:「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培养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打骂孩子绝对是一种消极、具有强烈副作用的管教方式,在家庭教育里不允许「不教而诛」,也就是说不要在孩子犯了错后,直接拽过来先打一顿再说,打完也不跟孩子解释。有时候适当惩罚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过于严厉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抱怨等消极的批评方式。
周末,小新的爸爸午睡后来到小新的卧室,被所见的一幕惊呆了:衣柜里的衣服扔了一地,大大小小的书籍都摊在地上,小新却不见了。爸爸赶紧找小新,结果在一个空荡荡的衣柜里找到了他。小新笑嘻嘻地看着爸爸,说道:「爸爸,来玩捉迷藏吧。」爸爸哪有心思玩游戏,指着地上的一片狼藉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小新回答说:「昨天老师说让我们回家整理房间,整理房间一点儿也不好玩,我们还是玩捉迷藏吧。」
爸爸生气地扬起手要打小新,吓得小新往后缩了缩,爸爸见状收回了手,但是怒气难消,把小新从衣柜里抱出来,带着他在室内走了一圈,然后蹲下身子说道:「小新,我知道你是出于帮家里做家务的好心,我很高兴你有这份心意,但是你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爸爸妈妈要收拾好久的,你知道吗?今天爸爸不会批评你,但是你要跟爸爸一起把家里收拾干净,让它变回原来的样子,好吗?」
小新看到爸爸严肃的表情,又看了看乱成一团的房间,答应和爸爸一起把房间整理好。
有些家长认为,只有批评和严厉的责骂,小孩子才会听话,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看上去孩子可能会老老实实地改正错误,实际上他们不是发自内心地想改正错误,而是惧怕大人的权威。管教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怕我们,而且怕父母的孩子将会与我们产生距离。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有一股正能量,内容要以健康、向上为主,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进步,而不是使孩子在严厉消极的管教下丧失更多的信心。我们要学会找到孩子自身的优点,通过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去了解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行为的表面来实现管教,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孩子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又获得了做得更好的信心。
首先,沟通永远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要火冒三丈,要用理智、冷静的头脑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明确告诉孩子哪里错了,为什么错,要怎么改。这远比气急败坏地一顿斥责要有效得多,并且我们还要充分地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
如果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可以通过拥抱的方式让孩子先稳定情绪,再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情绪不稳定,那么就冷静几分钟再处理,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冷嘲热讽、漠视孩子,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先来看下面的事例。
赵莹女士的儿子非常优秀,熟人总夸奖她教子有方,而赵莹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没什么,我只是从来不骂孩子。」
赵莹说,她怀孕时看到有位家长在草坪上批评孩子,批评得声嘶力竭,把那个孩子吓得坐在地上不敢起来。赵莹提醒自己,孩子将来出生了可千万不能被这样教育。后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他曾经把家里的百元人民币都剪成了心形。赵莹每次都强忍住愤怒,尽量用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惩罚孩子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取消带他出去玩的计划,暂时禁止孩子看电视等,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处罚方式,不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还可以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认识到错误。我们要尝试着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给予孩子一个好的指导,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一直有颗健康向上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5.发自内心的认同、欣赏,会让孩子更加积极
杜鲁门当选了美国总统,有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问她:「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微一笑说:「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母亲并没有觉得他无能。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杜鲁门的弟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
这是何等的自信和乐观,而他的这种达观心态则正是来自于母亲的欣赏。
可见,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欣赏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一种催发剂,能把孩子内心深处潜藏的力量发掘出来,从而表现得更加优秀。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刺激,我们可以用它去激发孩子的信心和能力,从而达到成就孩子的目的。
著名作家二月河幼年时憨厚、讷言,在某些时候还有点儿反应迟钝。二月河的父母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对孩子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他们下了班在门前空地上洗衣、种菜、栽树,十来岁的二月河壮实有劲,一手提一桶水,每天都要帮忙干很多活儿,而且他是越干越高兴。
但是常有小朋友欺负二月河,再加上二月河的学习成绩差,所以他很懊恼,问母亲:「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别人笨?」
母亲说:「儿子,你有力气,能帮助爸爸妈妈提水、浇花、洗衣,这就是你的优势,你比别人健康、强壮。」这句话让二月河受益终身。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部队,无论是钻山洞建国防工程还是下煤窑挖煤,他都没怨天尤人,从不抱怨任何事情,而是擦亮心中的理想,坚持不懈,最终厚积薄发,成为有名的作家。
对孩子的认同和赏识一定要发自内心,反之,所有的赞扬都是虚伪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赞扬的目的就达不到。
知心姐姐卢勤说:「小时候,妈妈给我的鼓励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觉得妈妈给我的爱,就表现在对我的鼓励上。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妈妈并不是刻意赞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赏识。我5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人在家收拾屋子,妈妈一回来,就说:‘哇,是谁这么勤劳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干净!’于是我就从门后边站出来。妈妈说:‘真想不到是你,你可真能干!’就这一句话,我便爱上了收拾屋子的活儿,总想给妈妈一个惊喜。」
发自内心的赏识,需要我们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孩子费了好大的劲儿把玩具车修好了,我们最好不要以「不过给玩具车换了个轮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他。在孩子的世界里,给玩具车换个轮子,绝不亚于成年人独自给爆胎的汽车换备胎。当孩子有了很微小的进步,或者克服了一个也许并不起眼的困难,我们都要给予他真诚的赞扬和鼓励。
被誉为「教育圣经」的【慢养】一书的作者黑幼龙说,他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钱,而在于自己用‘慢养’的方法,教育出4名优秀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好性格好情商。他总结自己养育孩子的秘诀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赞美和关爱。黑幼龙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一位妈妈有个很腼腆的女儿,讲话一着急就会口吃,班里的老师同学爱取笑她说话,搞得她很是自卑,特别害怕当众说话,从不敢主动与人交往。
一次,女儿被选作班代表去参加一个诗歌朗诵赛,妈妈陪她到了现场,发现来参加比赛的都是智障儿童。她惊呆了,女儿竟然被认为是智障儿童!
后来,她把女儿送去参加「卡内基训练」,训练班里的同学和老师,事先都不知道她口吃,只把她当作普通孩子看待。更重要的是,她女儿每次登台演讲,台下的人都及时给她鼓励,真诚地赞美她的每一个优点。慢慢地,她逐渐有了自信,说话不再口吃了,后来还考取了台湾大学。
黑幼龙还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6个孩子在5分钟内背诵19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电钻、钻头、肥皂、越野车、百科全书……有6个孩子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真让人惊叹。当人们问这几个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说了两个原因,一是老师教了特殊的记忆方法,二是老师时不时地鼓励和赞美。
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并不是空泛的对孩子说「你很棒」和「你真聪明」。这类泛泛的赞扬只会让孩子觉得虚伪,不可信。真正的赞扬是发自内心的,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美丽的词汇,有时一个肯定的眼光,一个表示佩服的手势,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让孩子感到鼓舞。
6.相信吗?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你鼓励出来的
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要去尝试很多事情,才会对这个世界更加了解,孩子对于未知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同时又会恐惧,家长的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并不能做好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他的勇气、信心都是要靠我们激发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对孩子的勇气进行鼓励,比如鼓励孩子尝试冒险,会让孩子在尝试中不断进步。
爸爸带着孩子荡秋千,他把孩子放在秋千上,秋千摇晃起来,孩子害怕得抓着爸爸不肯放手:「爸爸,我害怕,我要掉下去了!」
爸爸说道:「不会的,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可以了。」孩子仍旧不放开爸爸,要求下去。爸爸只好把他抱下来,自己坐到了秋千上说:「你不玩的话,我可要玩了。」爸爸开始荡秋千,爸爸越荡越高,孩子开始羡慕了:「爸爸你真厉害!」
爸爸问道:「要不,你再来试试?」孩子点点头,爸爸再次将孩子放在秋千上,孩子仍旧不敢用力荡,爸爸就慢慢推动秋千,并安慰他:「第一次玩都是这样的,只要你抓紧绳子就不会掉下来,放心,我在旁边保护你。」
听了这话,孩子胆大起来,秋千越荡越高,欢笑声飘扬在半空中。
一个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给予他多大的信心与勇气。孩子就是这样,告诉他能行,他就能行;说他不行,他行也不行,这就是孩子,他需要的是观众,能为他喝彩的观众。为孩子打气加油,他就会还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所以当我们想要孩子做成某些事情的时候,记得多给他鼓励,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他能完成,孩子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我们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希望,比如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说:「你能做得到吗?」后一种表达方法充满了怀疑,不仅不能带给孩子信心,甚至还会把孩子仅存的信心给磨灭掉。
想给孩子信心就不要对孩子「万事包办」,或者粗暴地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不了」。比如孩子想学游泳,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不行,你现在还小,学不会游泳,万一被淹着怎么办?」孩子的自信心或许就被「浇灭」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很优秀,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实践,并鼓励他们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因为每个孩子都在某一些方面与众不同,或优胜于他人。生命赐给每个孩子以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发,我们要相信:孩子能行。
斯蒂芬·金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在31岁的时候就成了亿万富翁,他以作品产量高而著称,被称作最会说故事的鬼才。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斯蒂芬·金自述道:「小时候,我很喜欢写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的手特别疼,需要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但是这也没有阻止我写故事,我每天都写,然后寄到【希区柯克推理文学志】。被退回来的文章我就把它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后来到我14岁的时候,钉子已经承受不了退稿的重量,这个时候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妈妈走过来并没有多说其他的话,她只说:「你可以把它们挂在钩子上,继续写。」
有了妈妈的鼓励才让斯蒂芬·金有勇气继续写下去,否则世界文学界可能就会少了一位悬疑推理大师了。
每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变得自卑和退缩,那么在孩子尝试冒险的时候,只要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就不要强行阻止,而应该适度鼓励他,鼓励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1)对孩子想要尝试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鼓励
一般来说,孩子总是要尝试很多事情的,比如想帮我们洗碗、扫地等,做家长的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帮倒忙就阻止他,即便孩子真的把事情做得非常糟糕也不要计较,反而要告诉他:「你真能干,知道帮大人的忙了!」然后再悄悄替孩子「打扫战场」,别让孩子发现。
(2)孩子尝试失败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支持
过多的挫败感可能会导致孩子放弃尝试,可能会滋长他的自卑心理,这种时候我们要鼓励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告诉孩子:「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再做一次或许就成功了。」要记住,别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无视他,要充分重视起来,给予孩子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3)给孩子启发式的建议
当孩子做某些尝试一遍又一遍都做不好的时候,当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正确结果背道而驰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出来给孩子一个「启发式」的建议,不要直接讲方法,而是引导他找到正确的方向。比如孩子把玻璃杯摔碎了,粗暴地告诉他以后远离玻璃杯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玻璃杯不被摔坏?」「你觉得怎么拿杯子才会比较安全呢?」然后完全可以递给孩子一个新的玻璃杯,跟孩子「约定」不摔碎,这同样能够达到鼓励的效果。家长们要记住:只有我们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自己。
7.成绩优异很关键,但更要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成长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这可以理解,好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如果他没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灵,那么考再高的分都无用。对孩子的未来来说,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有个小女孩在校园里捡到一只手表,便藏在书包里准备带回家。结果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问她哪来的表,女孩狡辩道:「我妈告诉我捡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班主任听后就随着她去找家长。
来到女孩家里,班主任说:「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非常注意,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您女儿今天捡了一块手表却说是自己的,这事不能不重视。」
班主任说完,等着孩子的父母表态,女孩爸爸象征性地警告孩子:「你给我听老师话,把手表还给老师。」随后老师又跟家长谈了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一谈就谈到了孩子最近课堂表现不太好,成绩有所下滑。没想到爸爸勃然大怒:「小孩捡东西不还不算问题,学习不好可就是大问题了,我一定要好好教训孩子,老师,您一定要给我看紧她!」
班主任很惊讶,没想到家长居然这么重视成绩问题,而毫不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问题,连忙跟两个人谈起了心,告诉他们:「学习是很重要,但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更重要……」最后夫妇俩接受了班主任的观点,表示以后一定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培养,班主任才放心地离开了。
现在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上,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考入一个好学校,将来才能有一个好工作,好前程。教育孩子并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荣光,或者单纯享受成功带来的瞬间喜悦。因为成功只是刹那的灿烂,而心灵的成长却需要千锤百炼。
没有人希望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案件再度发生,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患上恐惧症、儿童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教育专家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塑造孩子的心灵品质。如果把心灵品质塑造好了,孩子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有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智慧,有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在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父母们在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也会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是在学业方面。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实践告诉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灵成长。
1976年7月28日,那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唐山大地震,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
当时,赶到唐山的北京医疗队的工作人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宽阔的操场和马路两侧有许多青壮年的尸体,但他们并没有受重伤,或者只是轻微的擦伤,但是面目狰狞。心理学家说,他们的死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被突如其来的地震吓死了。
而也有一些人,却在地震的废墟中坚持了八天、九天、十多天,最长的生存了十四天,直到被成功救出。
同样在大的灾难面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的一切。要想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从小就应帮助其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让他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个孩子的成长,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成长,二是心理的成长。就像身体需要各种营养一样,孩子的心灵也需要摄入各种营养元素。
首先,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蛋白质」,做父母的要看见孩子每一个细微的进步,给他们赞美和认可。尤其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潜质,常给孩子肯定的表达,等于给孩子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其次,自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水分」。什么都限制,什么权力都不给孩子,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行为,也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一点儿自由空间,比如时间安排的自由、零花钱的自由、阅读的自由、选择兴趣爱好的自由,不仅能培养他的时间观念,更有助于激发他做事的积极主动性,还能让他从小就懂得为自己负责。
再次,化解负面情绪,教孩子学会心理自助是孩子心灵的「阳光」。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挫折,教孩子学会在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前提下,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千万别让孩子流着泪过夜,别让负面情绪长期在孩子内心淤积。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受挫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孩子只有学会应对挫折,才能支撑起自己未来的那一片天空。
最后,快乐的能力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氧气」。这里说的「快乐」可不是给他买一件新衣服、一个新玩具那么简单。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杂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拥有快乐能力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开朗乐观,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培养孩子发现快乐、享受快乐、传播快乐的能力,对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看你到底给了没有,还欠多少,如果欠的太多,从今天开始逐一补充还来得及。
8.从今天开始,请把你的孩子定义为聪明的、优秀的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讲的是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像,他日思夜想,没想到雕像居然活了,变成了美丽的少女,与皮格马利翁结为了夫妇。
不要以为这只是神话故事而已,这个故事在心理学研究上非常重要,我们再来看一项著名的实验: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来到一所学校,他让校长表扬了几位教师,称赞他们是学校最好的老师,之后指出了几个班上智商最高的学生。等到一年之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被表扬的老师教的班变成全校成绩最好的,而那几位所谓的「智商最高」的学生的成绩也突飞猛进,跃居班上前几名。
其实这几位教师并不是学校最好的老师,那几位学生也不是智商最高的学生,他们都是被罗森塔尔博士随机选出来的实验对象。但是称赞却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让教师更加努力教学,并且对那几位学生更加器重和用心,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动力。
罗森塔尔将这种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意思就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这种「期望」的力量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就会产生巨大的效果。肖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聪明的家长是懂得给孩子设定一个期望值的,就像罗森塔尔效应一样,我们要将自己的孩子定位为优秀的、聪明的,不仅我们对孩子有信心,孩子也会对自己产生足够的信心,促使他向好的方向发展,走向我们期待的方向。
用句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把孩子当成天才来对待,他才有可能成为天才。如果每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对孩子大呼小叫,这会反馈给孩子一个「我很笨」的观念,使之从此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不能骂孩子「愚笨」「差劲」等,用一种「你很优秀」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很优秀。
1961年,罗杰·罗尔斯在上小学,住在纽约的一处贫民窟,学生们没有一个对未来的打算,他们逃课、打架,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让人头疼不已。这一年,来了位皮尔·保罗校长,据说他能通过人的手看出人的命运。
给罗尔斯「看手相」的时候,皮尔·保罗校长说道:「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把年幼的罗尔斯吓了一跳:「我能当纽约州州长?」皮尔·保罗笑道:「当然了,我这么多年来从未走过眼!」
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从这以后「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着他,他不再说脏话、不再偷东西、不再撕毁书本……50年后,罗尔斯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
在他就职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罗尔斯想感谢谁的时候,罗尔斯只说了一个名字:皮尔·保罗。
除了罗尔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也是在这种期待中长大的。小时候他坐在祖母的膝上时,祖母就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而父亲则不断告诉他:「你唱歌非常有潜力。」就这样,帕瓦罗蒂逐渐走上了舞台,走上了歌唱生涯的巅峰。
上面的故事都在提醒着我们,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成功,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什么方式对待他、教育他。举个例子,比如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就吓唬孩子:「再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就要去大街上要饭。」这分明是消极的期待,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让孩子平添烦恼和负担。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积极的期待,如「你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你将来一定会很厉害,我会以你为豪」等,这样的积极期待会刺激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不想让我们的期待落空,所以就会努力去做到。
对孩子最积极的期望,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赞美,而是发自内心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相信他们能做好,罗森塔尔效应的关键点就在于这种信任的传递,这种信任会带给孩子巨大的能量,所以孩子就不会让我们失望。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卢芩
亲子少儿
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