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孩子沟通时很容易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大到考试成绩,小到餐桌礼仪等,我们每天都在行为参照系中生活,孩子情绪的表达是容易被忽视的,然而,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往往带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期待和渴望,从而引发负性情绪。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忽视甚至打压孩子的情绪,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自己的情绪是不重要的,表达后既然不被关注,那索性就不表达了,他们也就慢慢地学会像大人一样自我压抑、忽视甚至否定自己的情绪。在关注孩子外在行为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
关注孩子内心情绪
当我们发现孩子逐渐沉迷游戏时,需要及时引导孩子关注到内心的情绪,了解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里碰到一些人际间的压力,或自我认识与现实不相符落差很大。
做好孩子的「情绪容器」
孩子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时,作为父母首先自我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将消化不了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做一个比较稳定的「客体」,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正性引导作用,这会比说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不随意做评论
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要尊重行为本身,只是去呈现孩子的行为,随意表达看法和评价会让孩子出现消极的自我暗示。过于绝对化的评论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在随意评判自己,孩子会误以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什么也不是,自己是个废物,未来也是黯淡无光的。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下,孩子会越来越自卑,行为更加回避。
民主型沟通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对平等和尊重的需求变多,对关系中的上下级、命令式的沟通方式比较反感。这个时期孩子有自己主观意识的选择,在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后,孩子会迸发出内在的动力,很多事情不是被别人逼着去做,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想去做。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帮助他想办法解决,但一定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之后,否则他感受不到被人尊重,更没有力量来勇敢面对。
通过改变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处理好自身的情绪来帮助孩子面对目前的难题。如果状况一直没有改善,建议您去求助专业人员。
作者:宋红燕
文章来源于【心理与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