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减负数十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还是这么累?

2020-07-06亲子

我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我孩子是18年高考的学生,就拿我和我的孩子来比较吧。

孩子高中的时候,某天我心血来潮想帮他补习一下功课,但需要先复习一下高中知识,管他要了他的物理书。

三年多了,当时的场景还犹在眼前,看着那薄薄的物理书,我是懵逼的。认真拜读了几页,我看不下去了,那不是教科书,是给小学生的科普读物。原理、公式的推导完全没有,寥寥数语,偶尔的几个例题也不知所云。数学、化学、生物也皆是如此,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学生靠这些教科书自学,高考数学满分150,能考60的都是天才。

我就想起我们那个时候的教科书了,原理,物理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很详细,然后一个有一定深度的例题,结合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基本概念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在做一下课后的习题和老师布置的作业,知识基本就了解了。如果好学的学生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讲,效率和效果就更好。

回到现在的教科书,由于太过简化,学生自己预习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去学而思这样的提前班学习,但学而思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往往是以做题技巧为主的,这就导致基本原理这样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被有意无意的略过了,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了,看他能不能在大量的做题过程中总结出来。

我们家孩子是幸运的,他悟出了这个道理,而这些本应当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他高二的时候跟我说,物理的公式他都自己推导一遍,不用死记公式就能记住,这使得他高考的时候,在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他自己估计物理应当接近满分。

这是第一点,教科书失去了其本身应当起的作用,使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靠课外补习班和大量的习题来弥补,事倍功半。

第二点就是成绩的扁平化。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班的成绩都比较稳定,从满分到六七十分,大部分孩子都集中在八九十分这个档次。而我们高中的时候,从满分到二三十分都有,成绩比较分散。这并不说明他们班学生水平接近,其实只要老师想,哪怕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老师都能把学生的成绩拉开。

而这也就表明,考试在向中低水平的学生倾斜,但是与此矛盾的是,高考并不是看成绩,实际高考是看名次,这就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考试难度不够,好学生吃不饱,只能去外边找食吃,上课外补习班。这个时候家庭条件就很重要了,能不能负担的起孩子额外的费用。如果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就如同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即使先天条件好,但也长不高。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营养,追上甚至超过那些贫寒子弟。这也就是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教育资源越来越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中的原因。

成绩扁平化导致的第二个问题是,一分一操场,在高考中不能有任何的失误,否则没有丝毫的弥补的机会,同时不能有偏科不能有短板。那么,怎么才能不出现失误呢,大量做题。通过大量的重复而枯燥的做题,形成一种机械般的记忆,才能减少在关键的高考中的失误。也就是说高考不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变成了错不错的问题。

所以,现在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以及负担重的问题,并不是什么狗屁内卷,实际是教育部门被欧美洗脑,邯郸学步,公立学校教育走歪的后果。

高考实际是一种选拔机制,分数只是表象,满分100,你考99,别人都100,你也被淘汰。别人考10分,你考11分,你也上清华。

但是,扁平化的成绩给人错觉,以为差距没有那么大。

像我们那时候,有些差距是追不上的,学习好的,可以适当的根据自己爱好偏点科,学习不好的也不会硬努,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包括学生和家长。

所以,在我们那个年代,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也是有时代背景的。

当然,那个年代也不是乌托邦,但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教育本身还是比较单纯的。

如果,等到985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私立高中的时候,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