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减负数十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还是这么累?

2020-07-06亲子

教师简答。

我国教育部门几乎每年都下「减负令」,但是效果始终感人。究其原因,一共三点。

第一,高考选拔机制和标准没有变。

高考是指挥棒,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我国高考选拔标准主要是分数。诚然,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的综合素质,学校和家长也清楚孩子的培养不能只看分数。

然而,从现实来讲,目前没有一种选拔机制能够代替当前「分数论英雄」的机制。特别是在人情社会,如果不看分数,那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势)族」的历史将会重返现实,这将动摇国本。

我曾经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座谈会了解到,教育部门在教育改革上始终左右为难。其中一位官员这么说道:

「都说不能只看冷冰冰的分数,要看到活生生的人。这当然不错,可是怎么做到?家长和社会普遍要求削减高考加分项目,他们认为高考越是单纯看分数,就越公平。可是,这不又回到了只看冷冰冰的分数的老路上么?」

近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种种乱象引发舆论,要求中学生论文、专利、特长和优秀平时成绩的自主招生制度宣告落幕,其根源都在于种种造假行为严重践踏教育公平,刺痛民众心头敏感脆弱的神经。

在中国,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压舱石,关涉社会稳定。高考不仅涉及教育和民生,还是重要的political issue。就目前而言,「按分录取」最为可行。

既然是看分数,那么无论上面如何要求减负,学校、家长、学生都不可能真的愿意执行,仍然要通过大量投入来提升学生分数。即使你学校迫于上级检查的压力减课时、减作业,那我家长也会去找培训班、辅导班。如此下去,减负举步维艰。

第二,人口太多,资源太少,教育竞争激烈。

我国人口基数太大,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在高考按成绩选拔的机制下,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垄断趋势。各个地方的超级中学无疑是典型代表。过去,小县城的中学还能够出清华北大的考生,现在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教育资源、师资、生源被垄断到超级中学中去了。

而每一位家长深知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于是都努力为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择校热」「学区房」自然产生。既然要竞争,既然各个阶段的升学都看分数,那么家长和孩子只能不断投入,从而增加进入好小学、好中学的概率,进而为进入好大学打下基础。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网上流行的「内卷化」。

对于学校而言,升学率是衡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既然如此,哪个学校愿意减负来影响其升学率?

我当年在超级中学就读,当时教育部门禁止补课。于是学校派教师家长代表来给我们学生说,如果不补课,学生成绩就会下降,就考不赢其他学校的人。他作为学生家长(同时是教师)第一个不答应。所以,他要求我们学生不要去举报学校补课。

第三,不同阶层的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值一直在增加。

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就教育而言,这要求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在未来就业市场上获得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底层家长不断向教育投资,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而稍稍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则因为担心孩子会出现阶层滑落的问题而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想尽办法请最好的家教,去最好的学校,让孩子比成绩、比才艺。几乎每个阶层的家长都对教育充满了更高的期待,那么减负之路自然道阻且长。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由于上面的片面减负,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战场大量转移到校外培训和辅导机构,转移到私立学校,这某种程度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附上最新的改革,虽然是标题党,但某地把「视力」「特长」「兴趣」纳入中考考核,企图学习减负,逼学生多运动,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