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在囤菜中获得成就感的老母亲,根本不想鸡娃好么!

2022-05-06亲子

文 | 米粒妈

最近一段时间,大半个中国的老母亲都在囤囤囤和团团团中度过。

北京也加入了群聊,战斗力拉满。

上海以外的亲们在囤货中等封控,上海的亲们在封控中等团购。

怎么没人鸡娃了?

因为老母亲们已经找到了新的战场。

鸡娃你不一定能鸡出结果,但亲手囤回的菜,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去看看上海人民的朋友圈,最顶级的凡尔赛,可不是娃考了第一,拿了金奖,过了几级,评了三好。而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围坐在餐桌前,吃着火锅,荤素齐备,还人手一罐可口可乐

人生有此等高光时刻,还鸡什么娃啊?!

跟在上海的闺蜜聊了聊,她说: 鸡娃这个事,弹性很强,当你被别的事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鸡娃的优先级就排到了最后,当你把其它事情都搞定了,鸡娃当然还是第一位的!

隔离至今,一个月了,闺蜜说,她的情绪也跟着起起伏伏——

第一阶段: 神兽刚被放出来,她天天琢磨鸡娃,想着正好趁这段时间,她好好管一管,争取「弯道超车」。

第二阶段: 家里没有余粮了,每天抱着手机抢菜,根本顾不上孩子网课有没有划水,甚至还觉得孩子上网课拖慢了她抢菜的网速

第三阶段: 团购战略上失误,为10根西葫芦9根胡萝卜8根莴笋怎么吃而发愁。经此一疫,闺蜜突然发现,会学习不如会生活,于是带娃包了半冰箱的胡萝卜木耳鸡蛋包子和西葫芦鸡蛋虾皮饺子

第四阶段: 家里团的菜、蛋、肉、粮有点淤了,闺蜜半躺在沙发上盯着孩子上网课,又开始担忧了——上课溜号、偷玩手机、跟同学聊闲天、作业忘写漏写……

米粒妈觉得,孩子上网课这事儿吧,特别不禁看,一看就是一堆问题。

前段时间闺蜜想下单买点教辅,但快递还没恢复,她于是跟我要了一堆电子版学习资料,打印出来给孩子做,结果把家里打印纸用个精光

第五阶段: 她们楼出了两个 ,彻底不能下楼了,也不能团团团了,在家闲来无事思考人生,闺蜜跟我感慨:人生在世,还是顺其自然吧。

我说你这就叫 「间歇性鸡娃」

就跟去年双减似的,消息一出,家长们立马分成了不同的阵营,一些躺平,一些观望,一些焦虑,一些亢奋,还有一些该干嘛干嘛。

开学后,一些原本亢奋的,反而躺平了,一些原本躺平的,开始焦虑了,一些原本观望的,比之前更鸡娃了……

一学期过去了,新的轮回又开始了。就跟在操场走圈儿似的, 没有目标和方向,你永远走不出这个圈儿。

在海淀多年,我认识太多努力的家长,也见过太多的牛娃。米粒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想,干嘛要来海淀?嫌命太长?活太久?

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渐渐 明确了养娃的方向,抓大放小,90%的焦虑,也就不治自愈了,剩下的那10%呢?留给「间歇性焦虑」,权当调节情绪了

焦虑的反面是执行

其实大部分家长焦虑,都因为两个方面原因:

要么是看见别人家孩子行,我家怎么不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对比,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焦虑感;

要么是本身对孩子有错误或者不符合孩子能力的预期,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能错?这么简单的阅读理解怎么还不明白?功课是越辅导,越暴躁。

焦虑只是一种情绪,它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要想缓解焦虑,其实很简单,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具体的执行。

米粒刚开始学混合运算的时候,问题特别大,也一度让我很头疼。

从大人的角度看,就是不认真、马虎、求快……

但你每次在他旁边叨叨,认真点、仔细点,其实也没有任何作用,他该错还是错。

最后我只能用最原始的土方法,练呗。

每天一页计算题,做完再去玩。

刚开始,米粒还是错不少,速度也不行,那就继续练。

一个学期之后,用米粒爸的话说,炉火纯青了

所以啊, 其实孩子很多学习上的事,问题就在「功夫有没有下到位」。

你每天叨叨他不认真、不仔细,并不能让他有任何提升,只能让他越来越不自信,你自己越来越暴躁。

还是要帮助他制定策略,督促他去执行,最后用结果说话。

一直追着进步的过程,是很治愈的,你能看到孩子一天天在变好,看到问题一点点在变少(当然旧问题没了,还有新问题),也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

对的方法+合理预期

为什么经常大家看到牛娃、学霸,就会大脑充血,瞬间焦虑值报表?

因为当我们看到别人家娃的好,自然就会想到自家娃的不好。

看到别人家同龄孩子又聪明、又自律,就默认了同龄人都应该是这样的,我家不这样,就不正常。

其实不是的, 牛娃是少数,普娃才是大多数。

我之前在【从抗拒英文到半年读1000本英文绘本,这个5岁娃经历了什么?】里写过同事陈陈带娃学英语的经历。

陈陈给儿子小豆丁做英文启蒙不算很早,4岁多, 那时候幼儿园同龄小朋友,启蒙早的,已经在学自然拼读,能自主阅读简单的分级读物了,或者「听」「说」很强,跟外教老师日常交流问题不大。

小豆丁中文强势,对英文学习很排斥。

陈陈得知其他英文比较牛的小朋友都刷RAZ,她就每天拿着RAZ让小豆丁跟读,坚持每天跟读半小时,她觉得只要坚持,一定能让孩子实现从听到说的飞跃。

就这样跟读了一个月,用陈陈的话说,真的是「咬着后槽牙在坚持」。

因为小豆丁觉得无聊,每天跟读跟得非常痛苦,一两个单词的时候还能坚持,读到后面,一个句子五个以上单词,孩子就「嘴瓢」,跟不下来,陈陈还不信这个邪,一遍遍让孩子跟,最后基本以娃大哭收场。

一个月以后,不仅没有半点进步,娃对英文的热情也凉凉了。

那时候,我就跟陈陈说,还处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别老盯着自行车看,以为只要每天练就能会骑?

孩子跟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也是不一样的, 你光看人家同龄人读得好、说得好了,但人家可能出生就开始启蒙了,早你4年呢。

对孩子,要有合理预期。横向比,也要纵向比,跟别人比,更要跟自己比。

后来陈陈从小豆丁的兴趣作为突破口,半年阅读了1000本英文绘本,孩子不仅接受、喜欢上了英文,听力词汇量也是蹭蹭地涨,肉眼可见的进步,自然让陈陈在孩子的英文学习上没那么焦虑了。

控制不了孩子,但能改变自己

米粒妈一个朋友,小时候想学钢琴,但父母非逼着她学小提琴,结果钢琴在她心里,就成了「白月光」一样的存在。

后来朋友有了孩子,刚3岁多,她就给报了钢琴课,陪着学、逼着练,孩子几乎每次练琴都伴随着抽泣声。

朋友说刚开始练琴都是这样的,她小时候练小提琴也是边哭边拉,枯燥无聊,还不能出去玩,但挺过这段时间就好了,有成就感了,就会爱上练琴。

现在孩子快6岁,依然对练琴很排斥,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不想练琴,我为什么一定要学琴?

我说: 你逼着孩子学钢琴,跟你小时候父母逼着你学小提琴,不是一样么?

朋友坚持:那可不一样。我小时候是喜欢钢琴,他们非逼着我学小提琴,如果我家娃要是说喜欢大提琴、小提琴、架子鼓……只要他能说出一样乐器,我肯定会尊重他的意愿。

米粒妈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喜欢一样乐器呢?

孩子性格不同,喜好不同,不喜欢乐器,可以喜欢唱歌,不喜欢音乐,可以喜欢画画,不喜欢艺术,可以喜欢运动……

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坏的选择,只有适不适合孩子,孩子喜不喜欢。

如果练了快3年的琴,孩子还这么痛苦,我觉得这就完全失去了学习音乐的意义了。

很多时候,家长都觉得: 孩子小,他们懂什么呀?长大他就后悔了。负责任的父母就要替孩子做选择。

米粒妈想说,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外界干扰,所以做任何事都依照本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自己最清楚。

3岁多正是玩儿的年纪,不喜欢练琴很正常,但如果已经学了近3年的钢琴,还那么排斥,还那么厌恶,其实应该想一想,这条路是不是一开始就选错了?

孩子如果都能按照我们家长的意愿成长,那就失去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了。

有的孩子就是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有的孩子就是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

我跟朋友说,如果没学钢琴是你的遗憾,你自己去学就好了。你家娃如果长大以后后悔小时候没好好练琴,放弃了,那他30岁+,50岁+,甚至80岁+,想学还可以再去学嘛~

米粒妈一个同事,特别喜欢花样滑冰,花了大价钱给女儿报名花滑兴趣班,结果女儿完全不买账,就是不学,后来同事自己去学了,结果就是「真香」

我们控制不了孩子,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支持孩子的梦想,也成全自己的遗憾。把努力转嫁到自己身上,就不会感到那么焦虑了。

这两年疫情+双减,孩子课后班、兴趣班上得断断续续,奥数不知道该不该学,英语不知道该不该花更多精力,老母亲焦虑的心,我懂。

前些天帝都疫情,大家关注点都放在了海淀的双减上——搞了半天,别的区双减是双减,海淀的双减是把高思老师请到学校给孩子上延时班啊

然后大家全体不淡定了。害怕海淀要是停课了,学霸们岂不是在家学到飞起

各群里还疯传了这个段子——海淀小学生核酸图鉴

作为一个海淀老母亲,我只想说,看看就好,别想太多

焦虑这种情绪病,很正常,该发泄发泄,但平静下来以后,我们还是要好好规划一下,孩子(以及我们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下走。

让别人不努力太难,让自己更努力却容易得多。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