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强迫症到底多可怕,居然被叫做「精神癌症」

2023-12-06亲子

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强迫症的本质是「一个人自相搏斗」,由于自相搏斗的内心冲突不断延续,强迫症也不断扩展,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之一。当代生活中出现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的强迫症人群越来越多。强迫症者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其臆想的结果,虽然他们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非常苦恼。

本期【心理成长课堂】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纽扣家庭教育集团的刘乾老师。他在心理健康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这个视频中,为我们讲解了强迫症的概念与本质,帮助我们如何识别青少年出现强迫症的症状。此外,他还分享了如何应对和预防强迫症的实用建议,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Q1什么是强迫症?

刘乾老师: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它常常与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出现。强迫症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症状: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思维强迫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怀疑性强迫,主要表现为会怀疑某人要伤害他或有人背叛他。第二种是回忆性强迫,主要表现为会反复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例如曾经受到的创伤或难以过去的经历。第三种是情绪性强迫,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或周期性地向家人发脾气或产生负面情绪,事后又为无法控制自己感到后悔。

行为强迫也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强迫性洗手、不出门锻炼以及网瘾和暴饮暴食等。

Q2青少年出现强迫症的原因是什么?

刘乾老师:强迫症与其他心理障碍性疾病具有共通性,这些疾病可以归因为由心理诱因引发的生理性疾病。当青少年出现强迫症时,它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已经升级为生理层面的疾病。许多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强迫行为,并认为孩子可以自行恢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孩子的病情已经从一种心理障碍转化为实际的生理性疾病。

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强迫症与与家庭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

通常,这种心理疾病的出现源于心理创伤。例如,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感到不公平、亲人离世、自尊心受挫、家庭结构变化(例如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以及父母过高的要求等都可能引发强迫性行为。

Q3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强迫症?

刘乾老师: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是否有强迫性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有强迫症。如果孩子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该做,却无法控制自己,做完后又感到非常懊悔,这可能表明他们有强迫性倾向。然而,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有强迫症。例如,我们正常人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是否锁了门,然后回去确认一下,这并不构成强迫症。只有在孩子的生理和精神方面都出现强迫性行为时,我们才能定义他们为患有强迫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要明确确诊孩子是否患有强迫症,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三个部分的检查:血常规、神经递质筛查和甲肾上腺素筛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身体激素分泌情况,从而给出明确的诊断。

除了上述两种判断方法外,家长还可以通过scl-90等心理自评量表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些自评类量表家长可以在网上找到,也可以向相关机构索要。然而,在填写这些量表时,父母需要在孩子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以避免一些问题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Q4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强迫症,家长应该怎么做?

刘乾老师: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生活中比较具有仪式感的强迫行为,并采取措施来帮助他们控制这种行为。仪式感的强迫行为会让孩子像完成某种仪式一样过于关注事情中的某些细节,难以自拔。家长这时不要用「你不该这样做」这样的命令纠正孩子,因为孩子作为强迫症者也会感到非常痛苦,他们是无法控制自己生理反应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这种生理性的反应,父母应该采取有效的物理刺激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亲子活动,或是美味的食物,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从强迫症行为中分散注意力。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避免强迫症行为带来的危害,这是家长唯一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

Q5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强迫症?

刘乾老师: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强迫行为,不要认为孩子是不用心、不能克制自己或不自律导致的强迫。实际上,孩子自己也不想去做一些强迫行为。拿孩子暴饮暴食来说,他们自己也不想订外卖把肚子吃得很撑,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饱腹感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烈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他们必须要去完成的潜意识需求。因此,家长需要科学地进行干预,例如使用药物、心理和物理等干预方式,加上适当的劝导和宽慰,帮助孩子逐步恢复健康。

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强迫症?

Q6请您分享一个青少年走出强迫症的案例

刘乾老师:这是来自沈阳的一个家庭,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以前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但为了照顾孩子,她选择辞职成为家庭主妇。他们有一个16岁的女儿,这个女孩患有一种叫做神经性贪食症的疾病,也被称为暴食症,虽然她身高约168cm,但体重却只有90多斤。女孩每次吃完饭后,她的肚子都会显著隆起,就像怀孕六七个月一样。

深入了解后发现,女孩在每次正餐之前都会吃下24块小面包。对于成年人来说,8块小面包就已经非常有饱腹感了,但她吃完之后还会继续摄入大概300块钱的外卖食品。这样的食量让我都怀疑她的胃是否会被撑坏,但她告诉我,如果不先吃面包作为铺垫,她担心自己的胃部不能承受高热量食物的刺激。同时,她还跟我说,吃完面包她就已经很撑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吃那些肉。

这种暴食行为除了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外,还把孩子妈妈折磨得心力交瘁。由于女孩胃部不舒服,经常疼得无法入睡,55岁的妈妈每天凌晨三四点都要起床照顾女儿,给孩子按摩、捶腿,不能睡觉,妈妈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变得非常糟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介入到这个家庭时,我首先与这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链接,了解到她在校园里遭受了同学的霸凌,导致她心理存在创伤,因此才想要通过吃东西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但这种行为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并逐渐演变成强迫症行为。

在家里,她不允许父母提及「吃饭、暴饮暴食」这些词汇,并要求所有人都承认她吃得并不多。父母如有违反,她会大发雷霆,甚至自残。因此,父母非常害怕,没有人敢提及这个话题。作为咨询老师,我也试图与她提及这个问题,作为改变她饮食习惯的切入口,但她的反应非常激烈。因此,我们改变了策略,通过团体咨询的方式让她接触与她年纪相仿的人,让她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偏差。在与其他同龄人的接触过程中,他们无条件地给予这个孩子接纳和帮助,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同时,我们对她的父母进行了引导,包括调整家庭经济、饮食和作息等方面,还对孩子的个人认知和进餐习惯进行了双方面的调整。例如,让父母向孩子传述(善意的谎言)父亲在做手术时遇到了医疗事故,家里欠款,导致家里经济不宽裕。因此,原本用于购买外卖的资金可能会减少。同时,母亲陪伴她的时间也会减少,因为母亲需要外出打工来偿还欠款。我们通过合理的策略让她明白家庭拮据和父母的辛苦是被动的,而不是故意刁难她。这就降低了她对家庭的攻击性,减轻了父母所承受的情绪压力。最后历时三个半月,这个孩子终于恢复健康,回到学校上课。

在这个案例的整个过程中,我作为指导老师隐形介入到孩子的身边,对她进行情绪的安抚和陪护。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引导,我们成功地帮助孩子克服了神经性贪食症的问题,改善了孩子的个人认知和进餐习惯。

Q7父母该如何预防孩子出现强迫症?

刘乾老师:出现强迫性行为的孩子在教师家庭中较为常见,大约有47.6%的强迫症孩子来自教师家庭。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也会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另外,教师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比较优秀,他们希望孩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父母总是表现出自己有多优秀,并且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就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自卑和压抑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追求完美和过度重复的行为,进而表现出强迫性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让他们与同龄人互动。在与同龄人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当孩子们看到其他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的差异时,他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


如果孩子无法接纳自己,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因此,家长需要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和性格,不能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家长们需要告诉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人际关系、情感处理和综合素质同样关键。

刘乾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青少年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却出现无法克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这种病状超越了单纯心理范畴,已经涉及生理反应,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父母需要综合运用药物、心理和物理等多种干预手段,全面帮助青少年强迫症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