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一本面向中学生的书,【中学各科学习法】。
虽然是给中学生看的,但是执笔编写的都是大家。比如讲国文的是夏丏尊,讲英语的是林语堂,讲生物的是周建人,讲艺术的是丰子恺。
在将近一百年前,那个时候似乎没有人提出题主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学英语能有个什么用呢?或者说,这在那个时候,应该是有过中学知识水平的人就应该知道的道理吧。因此,在林语堂关于英语学习方法的部分,压根没有提到学习英语的意义,而是就开门见山直接讲方法了。
倒是在刘叔琴介绍世界史的部分,就关于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史,进行了一点简短的解释。这里摘抄下来,感觉应该可以解答题主的问题吧:
坐在向前急行的火车里,你如果不看看窗外风景,只管朝着车内的旅客、座位、查票员、茶房等等留心,甚至于闭起眼来假寐,那末,隆隆然车轮的转动声你是听到的,而车子向着什么方向进行,已经走了多少路程,就一点也不会清楚。或许反以为车子没有动,甚而以为正在倒退中。要清楚有无进行以及方向速率,就非望望窗外的风景不可。见了电线柱子的向后飞奔,桑圃菜畦的旋转,近山平畴的渐渐移动,因为一路的印象无时不在变动之中,于是你才知道车行十里了五十里了一百里了。
我们大概都是已经丧失了喜欢望望窗外风景的那种小孩子的天真,而只管在人气十足的车室里烦闷的旅客。无论外面是春光秋色,晨曦晚霞,在我们一样是苦恼。
小孩子就不如此,他爱窗外的景色;火车的司机者也不如此,他负了车内全部旅客运命的责任,不能不留心前途的信号,车行的速度。
人生原是旅行,我们便是旅客。窗外的景色原是旅行的背景,有背景做了我们的标识,才能清楚进行的有无,以及进行的方向、进行的这率、进行的结果……
这便是所谓历史。不明历史,只能醉生而梦死。不然,就难免生于苦恼,死于烦闷了。进行认识的标识,有种种级次,那些专记人名、地名、年月日的政治史,好比是车外电线柱子的飞奔;在绿叶里隐现的桑圃菜畦,好比是经济史;近山平畴的移动,好比是文化史;再远一点,就好比是人类史;连山的蜿蜒,就好比是生物史、地质史;至于那无论车行几何,总是不觉得有所移动的星辰,这正是宇宙史。
我们清楚了那些背景,换句话说,清楚了人生站在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物、地质、宇宙里面的地位,才能知道我们自己是什么。
如果再狗尾续貂一下,再更清楚的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那就是:
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己获得很多一手信息,看清楚火车窗外的世界;
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语言,理解自己的文化,知道我们自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