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过和孩子相处,明白了一些道理,孩子也可能成为家长的老师,父母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材施教就要先读懂孩子,避免从成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孩子造成误解。
第一:对于孩子过早进行教育是否有效,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是不是就应该放养孩子?
孩子终于过了3岁了,说话越来越多,爱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就是不爱学习。每次我拿着幼儿教材,在旁边教她背一首古诗,学习一下单词或者只是简单地告诉她一些常识。孩子从来不正面转向我,不是东张西望,就是低头玩着手里的玩具,有的时候还会突然站起来转两圈,嘴巴里哼哼着自己编的调子,完全没有学习的专注样子。
既然孩子这么不感兴趣,我心想自己每天辛苦的教导应该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孩子还这么小,不如心大点,放养管理吧。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孩子还待在沙发上玩,不过来吃饭,我指着她爱吃的东西说:「 你不吃,就让你小姨吃掉了。」 孩子头也不抬的说:「 好吧,给你妹妹吃吧。」
我特别震惊,原来之前每天给她灌输的知识是有用的。之前我教过她家庭称呼之间的关系,比如姥姥就是妈妈的妈妈,奶奶家就是爸爸的妈妈,小姨就是妈妈的姐姐,叔叔就是爸爸的弟弟之类的。但是当时孩子似乎根本就没有听我说话,总是漫不经心的玩弄手里的玩具。 原来并不是像我们父母想象的那样,当学习知识的时候,孩子必须要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原来孩子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会这些知识!
之前以为孩子不专注就是不感兴趣,于是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想法简直大错特错。即使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学习的样子,只要父母能够坚持进行耐心的教育,就一定是有效果的。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态度就轻易决定进行放养,因为人人都有犯懒的心理,一旦习惯了放养,父母自己都难以再回到鸡血的模式上去。
第二:孩子的逻辑性和创造性惊人,作为父母应该好好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这种特性
孩子是女孩,和爸爸比较亲。下班后经常缠着爸爸一起玩。 有一次爸爸想要去理发,就给孩子说:「爸爸头发长了,需要去趟理发店。」 孩子不太高兴,走过去给爸爸说:「爸爸,你别去理发了,你已经够帅了! 」她爸当场乐的花枝乱颤,就真的没有去理发店! 孩子还这么小,按照通常的逻辑,我以为她会说「爸爸,你别去了,陪我玩吧。」或者「 我喜欢和你一起玩,你明天再去吧。」之类的。完全没有想到孩子的表达如此讨巧,关键是真正达到了她的目的:爸爸不去理发了!
孩子的想象力也特别惊人,有一次,我教给她唱five little ducks 的英文歌时,边给她唱,边解释说,五只小鸭子一个都没回来,鸭妈妈伤心了,就「quack、quack」的叫,小鸭子听到就都回来了。孩子立马问:那鸭妈妈说的是什么? 我思考了一会, 孩子很快说:「 我知道了,鸭妈妈肯定在说:五只鸭鸭都回来~都回来~都回来,五只鸭鸭都回来,都回来——」 孩子一边说一边唱起来了。
【小王子】中提到:「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
在和孩子相处时,如果我们能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如果能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也许就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做出不同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