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带出来的小孩有什么不一样?

2018-05-11亲子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看了目前最高赞@她理财评论区的一片哀鸿和争议后,还是答一下吧。

首先要感谢@她理财答案的参考价值,但 该答案有翻译和引用上的事实错误 :「maternal employment母亲就业」不等于「家庭主妇housewife」或「全职妈妈a full time mother」,主题更不是「成年后,职场妈妈的孩子跟全职妈妈的孩子会有什么区别?」,而是研究 「母亲就业情况,与成年子女的职业收入和家务承担之间的关系」

但这项研究结论/推论,仍与我们这道题目是相关的, 尤其对缓解职场妈妈的育儿焦虑很有价值

同时, 全职妈妈们不必因为这篇文章而恐慌 ,因为我们首先要注意, 「相关关系」不代表[因果关系] :比如说研究显示,成年后子女的职业表现和家务承担与孕产妇就业情况有相关性,但不能说他们这两方面表现好是因为他们的妈妈是职场妈妈,表现不好是因为他们的妈妈是全职妈妈,即没有因果性。

所以,我们当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职场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一定不如全职妈妈一样,或全职妈妈带的孩子长远发展一定不如职场妈妈。

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在接受一项「研究结论」前,先去问问 研究是怎么设计和取样的,并且需要了解实验设计和取样缺陷的:即没有覆盖哪些人群,不能应用于哪些环境

在这个话题下, 我们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全职妈妈」,什么又是「职场妈妈」。涉及的全职时间有多长,「小孩」又指多大年龄?不一样是指在哪方面的不一样?与孩子成长的其他相关变量是怎么控制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看看@她理财 提供的文献链接。其开篇摘要是这么写的:

Analyses relying on two international surveys from over 100,000 men and women across 29 countrie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adult daughters’ and sons’ employment and domestic outcomes.

分析基于两项国际调查,涵盖了29个国家的10万男女(没有中国), 研究母亲就业情况,与成年子女的职业收入和家务承担之间的关系。 时间好像是2004-2012年间(不想回去翻了,请原谅我的懒惰)。好的同学们,我们体会一下这与 @她理财 提到的主题有没有区别(已留言建议其修改):

主题就是 成年后,职场妈妈的孩子跟全职妈妈的孩子会有什么区别?

这时候我们需要厘清另一个逻辑关系:撇去文初指出的事实错误, 文献中成年子女在「职业表现」和「家务承担」上的相关性,与「带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也是不同的指向意义。

在翻这篇文献的时候,我倒是注意到其中的一句话:

Fathers in the EU-27 are more likely to be employed than men without children, but mothers of children under 12 years old are 10% less likely to be employed than other women (Miani and Hoorens, 2014).

翻译过来是:在欧盟成员国中,有孩子的男性比没有孩子的男性就业率要高,而有12岁以下孩子的女性比其他女性就业率要低10%。

嗯……为什么呢?这是不是恰恰说明, 女性在孕育孩子后,因为照顾家庭的需要或再就业时遇到更多的困难呢? 这与越来越走低的生育率有没有关系呢?这是不是体现了女性在家庭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困境呢?……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高赞答案的价值是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中,母亲的影响力是与他们将来的职业和家务承担表现相关联的, 职业妈妈的生活风貌、职业精神和职场经验等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积极影响的 。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怎么取样,取样来自哪个群体(这个算是横断设计,还是跨文化研究?我也是行外)。 比如是否因为妈妈们的生育年龄、生育是否频繁,是否职业技能不佳,是否受制于受教育程度不得不在家全职等—— 要知道在高福利和鼓励生育国家,全职妈妈会有家庭税收福利及育儿津贴;而职场妈妈有弹性工作制和育儿假,父母们不会下班后开会应酬,也不会被大量占用周末和假期,父母甚至可以选择日常早上七点上班下午三点下班,几周大的孩子就可以上全托机构;更有part-time job可供选择,比如说每天上三个小时班,或一周上两天班……这与我们的国情还是有区别的。

这些我们还不是太了解,我们了解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相关性, 但不能就此说明,全职妈妈是绝对会带来育儿劣势的

现在正式答题:

1、 心理学目前的研究显示,0-3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1.5岁前。

2、 婴幼儿安全感的形成与主要带养人的回应方式密切相关,这个主要带养人通常是妈妈(但不必然是妈妈),婴幼儿以主要带养人为「安全基地」。 但成长不是由单一事件决定的,并且有适宜的条件,人是有成长和修复能力的。

3、 每个国家和地区产假的长短以及社会支持是不同的,每个家庭的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从婴幼儿成长上来说是鼓励母乳喂养的( 而产假过短必然会给母亲喂养婴儿带来挑战和困惑 )。

4、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现状中,0-3岁的婴幼儿需要24小时*365天*3年的家庭看护 。略早一点有两岁多送入托班或半日托班,两岁前的早教也是需要看护人陪同上课的, 但婴幼儿社会看护机构的监管及配套严重不规范,包括育儿嫂市场的专业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个谁用谁知道,我们可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支援部分。

5、 全职妈妈确实不必然代表高质量的养育和陪伴 。全职妈妈之间是有差别的。 阶段性做全职妈妈不代表一直到孩子成年前都会全职在家,大多数时间在家的妈妈也不代表没有从事其他有价值的社会工作(有的可能没有报酬的义工,有的可能是在家办公)。

6、 职场妈妈不代表没有积极参与育儿 。职场妈妈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职场妈妈的工作时长和工作性质区别也很大,有些工作对育龄女性能兼顾家庭十分不友好。

7、 表面上,幼儿园操场上欢蹦乱跳的小朋友们乍看已经没啥明显的不一样了(越大后各种影响因素的合力就越复杂了): 但每个孩子其实生来就不一样 。可以说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就算是同家庭抚养长大、同班就学的同卵双胞胎也有差异化的独特生活经历部分。

8、 人的成长是 独特的遗传基因、特殊的生活经历,相似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交织相互作用的 。注意,是交织相互作用。

9、 有责任心的妈妈们带养大的婴幼儿,通常安全感要足一些,母婴情感联结要紧密一些,有研究显示这种联系会持续到成年期 。注意,这里指的是「尽职妈妈」或者说有责任心的父母。 这与妈妈的投入时间、投入状态、掌握的育儿知识和育儿方式方法、陪伴质量、生活环境等,都是相关的,不只能简单以「全职妈妈」或「职场妈妈」做粗暴划分。

10、 现代女性已经够两难、育儿够焦虑的了 ,我们尽量保持平衡,积极探讨更能两全的方法: 理想的状态是社会允许妈妈们在孩子幼小的时候陪伴 (有的国家的产假是一年及以上), 提供更多优秀幼托机构接手婴幼儿,并给孕育后的女性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个体来说,我们只能努力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出权衡和选择,并坚定自己的选择,克服惰性、不逃避成长。必要时,学会适当屏蔽掉其他人没有建设意义的评头论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发展心理学】(谢弗)【儿童心理学】(鲁道夫)的相关严谨研究(我没有更深入追溯高赞答案的文献来源等信息,但这三本教科书看完,你基本上不会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进行简单粗暴的归因了)。

总之,孩子幼小时,他们是需要看护人的, 全职妈妈照顾好家庭是有价值的,她们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想要回归职场和发展副业的时候;职业妈妈迫不得已、或自愿回归职场也是能够理解的,她们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家庭和工作平衡方面 (如果产假短、工作需要时常出差加班甚至驻外,每天半夜回家,又没有得力的育儿帮手,请问怎么破?)

妈妈们是需要学习成长的,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

妈妈们更需要的是稳住神: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淡定,淡定。

社会最需要的不是苛责,而是建设性的关怀,并不断推动整体支撑系统的建设和优化。

文中提到的三本书,我看的版本和作者信息如下,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