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精致育儿」盛行 高价装备成「刚需」?

2024-01-08亲子
多功能婴儿背带3000多元,奶瓶清洗机2000多元……不少商品打上「婴幼儿、儿童专用」标签便身价倍增,一些产品价格远超合理范围,却并未体现出「专用」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育儿焦虑。
是什么让「婴幼儿专用」摇身一变身价翻倍?高价产品背后有哪些「消费陷阱」?近日记者展开调查。
「精致育儿」盛行
婴童用品价格虚高
当下,母婴产品打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旗号,让新手父母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新概念产品「收割」。
天津「90后」宝妈李瑞的宝宝刚满1岁半,家里堆满了孩子的各种生活用品,李瑞坦言,很多东西高价买入用了几次便闲置了。
李瑞表示,光是孩子的辅食勺就有七八把,其中一把配有温度显示屏的勺子售价超过100元。「买回来用了两次就闲置了,电子屏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宝宝总不停争抢勺子。还有可以感知温度变色的勺子,没等勺子变色,饭已经凉了。」李瑞无奈地说,「其实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两把价格十多元的普通硅胶勺。」
记者注意到,一些婴幼儿产品瞄准新手父母想为孩子提供最好产品的心态,在贴上「母婴」「专业」的「金标签」后,价格远超普通产品,但实际功效却并无太大差异。
2022年,上海市消保委曾就婴儿饮用水和普通饮用水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并没有本质差别,国家对于婴儿用水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但直至今日,打开购物网站,仍能看到各种品牌推出的婴儿用水,某品牌的婴儿饮用水与普通饮用水身价甚至相差近5倍。
婴幼儿用品价格的水涨船高加剧了育儿焦虑。「看着别人家晒的宝宝被养得像小公主、小王子,再看自己的宝宝,就会产生攀比心理,觉得不能对娃有愧。大人省吃俭用,也要尽最大努力给宝宝最好的。」长春宝妈刘楠说。
广州的白领李女士说,「身边很多朋友生孩子都比较晚,也舍得给孩子花钱,他们给小孩吃400多元一罐的奶粉,仿佛这才是标准,买低于这个价格的奶粉就是对不起孩子。」
有数据显示,「95后」家长母婴产品月支出占家庭月收入比例高达30%,倾向于为精细育儿观念买单。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严俊认为,一些商家为父母营造出产品「无可替代」的概念,年轻父母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广告宣传「收割」。
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王晓峰则表示,当前社会「精致育儿」理念在年轻人中盛行,高标准、高价位的母婴装备成为「刚需」,进一步增加育儿成本,推高「育儿贵」的舆论氛围,加剧部分年轻人不敢生育、不想生育的心理。
商家制造「伪需求」
打营销「信息差」
婴幼儿产品价格虚高现象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
广东省食品安全质量协会执行会长蔡高斯介绍,目前我国在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儿纸尿裤、婴儿奶嘴等领域出台多项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办法,有助于提升婴幼儿产品质量、规避安全风险。然而,一些产品并非婴幼儿专用,却以「适宜婴幼儿」为卖点,制造出不少「伪需求」,实则宣传大于内容。
近日,号称「活性炭吸附异味、七层锁味盖、大容量一星期不用扔尿布」的尿布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备受追捧,电商平台价格约300元。购买了该产品的宝妈林丽认为,「婴儿尿布桶」并不如宣传的那么好用,隔味效果一般,且购买专门的垃圾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说,市面上很多婴幼儿用品宣传得「高大上」,听上去是「科技改变生活」,实际却多此一举,「家里每天都要倒垃圾,没必要把用过的尿不湿塞在垃圾桶里放一个星期。」
还有一些商家误导「新手父母」以贵为好。有宝妈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用品,但实际使用情况并不如预期,只能不断试错,买来吃灰的产品已经在家里堆成小山了。」
「由于母婴产品使用人群的特殊性,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一般要求较高。很多家长没有经验,属于绝对的非专家采购。在家长无法直观辨别商品好坏的情况下,价格这一外显尺度常常被用于衡量商品的优劣。」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强表示,「有些家长‘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对的’。」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婴幼儿用品领域的某个产品突然成为「网红」,被众多母婴博主集体夸赞,背后可能与资本操作和媒介运营有关。
拥有10万粉丝的母婴博主「秦秦」告诉记者,经常有尿不湿、婴儿玩具商家主动联系,邀请自己推广产品。「他们会主动把产品寄来,要求拍摄一条软广告短视频,要有宝宝出镜使用,还要用口语化的表达说产品好用,发出来后会给500至1000元的报酬。」「秦秦」表示,有的产品自己从来没用过,但要根据品牌商要求夸赞其产品好用才能获取报酬。
一位母婴行业的从业人员也直言,「社交网络上的母婴博主是当前许多母婴品牌广告投放的重点区域,许多母婴博主声称‘自用’‘好用’的产品,其实只是广告而已,有些所谓的不同品牌的对比视频,也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段。」
规范婴童消费
理性科学育儿
随着育儿理念的提升,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婴幼儿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受访专家呼吁,推动婴幼儿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商家行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惠平表示,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提高婴幼儿用品和服务价格来获取更高利润,消费者应理性辨别,做好预算和规划,对比价格和质量,量力而行、无需攀比。
深圳市消费纠纷评审专家、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提醒,市面上一些婴幼儿用品并非造型可爱、颜色鲜艳就是适合的,消费者在选购婴幼儿用品时,要关注产品或其包装上是否明示其执行相应产品标准,是否有规范的警示标识、标志和说明书等。
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表示,当前网络「种草」呈现多样化、隐匿化的特点,建议平台加大对婴幼儿产品「虚假种草」「虚假测评」短视频笔记的管理。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