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活着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满足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需要。
现代精神分析则认为,人活着最根本的动力,是建立和维持跟他人的关系。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来自母亲和婴儿关系的观察。
这个关系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成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婴儿 那些特征 变大或变形的结果。
婴儿的出生,是在身体上跟母亲分开,但出生后几周内,心理上还是跟母亲融为一体的。
慢慢地,婴儿开始觉察到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这就启动了会持续一生的分离——个体化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成为自己。估计没人会反对,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
成为母亲的女性,仍是女性。
女性有产道和子宫,像个中空的容器,还有哺乳的乳房,这些生物学的特征投射到关系上,就决定了女性一生的任务,即包容和滋养。
这是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下去的原因。
此外,「生孩子」这种天赋的创造力,也使得女性「不屑于」跟男性后天的创造力进行竞争,这也就让男性在世俗成就领域有了"用武之地「。
但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女性开始觉醒,不满足于自己的先天优势,也希望自己在后天创造力上与男性平起平坐。
这个趋势是女性的福音,当然也是男性的福音。
如果女性仍受限于生物学的特征,那么她的容器就需要容纳物,乳房需要滋养的对象,她还会把自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成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损害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也会使她和孩子不能分化。
比如, 来访者琳,女性,已婚,有个14岁的女儿。
她因为情绪抑郁跟女儿经常产生激烈冲突而寻求帮助,她的原生家庭情况是:父亲是公务员,平常工作很忙,在家也很少跟女儿交流;
妈妈是家庭主妇,喜欢唠叨;父母关系和睦。
她本人是公务员,除了朝九晚五上下班,其他时间都陪着自己的女儿,女儿初中后就开始变得叛逆了。
女儿多数时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学校成绩也不好。
她生完孩子后就跟丈夫分床了,加上丈夫常年在外工作,聚少离多,就 很少 亲近。
跟女儿的冲突,是 非常近 距离关系的表现。
冲突所掩盖的秘密,是无法被看见的爱和未分化的爱。
这个无法被看见的爱如果对女儿表达出来,就是「你长大是抛弃我的,而我不能没有你,所以我要找一些事情跟你纠缠。」
事实上,父母不管跟什么年龄的孩子快乐而亲密地在一起,都是距离恰到好处的「远」的表现,这个「远」就叫分化,即健康的关系。
为了跟女儿」高浓度「地在一起,这位女性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丈夫排挤在外。
也许你会说,她丈夫是因为工作常年不在家,但精神分析却不这样看。
我们现在身处择业自主的年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如果足够坚定,是可以找到工作和家庭兼顾的方案的。
丈夫是调整母女关系最重要的角色,他的缺席,为母女融合提供了条件。
跟丈夫距离远,是为跟女儿距离近做的准备。
当然,让女儿体验父亲的缺席,也是她在传递自己早年的经历和感受。
跟丈夫分床,实则是象征层面对丈夫的阉割。
这使得丈夫无法以一个男性的身份介入母女关系中。
可以想象,这位女性从事的工作以及她准时上下班的节奏,使她无法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于是,只能把女儿的能力看成自己的能力,把女儿的荣誉看成自己的荣誉,所以才对女儿的学习过度施压。
从女儿的角度看,她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必须跟母亲反着来,付出的代价就是成绩不好,因为好了就会成为母亲的一部分。
孩子的某种能力的削弱和丧失,都有可能是跟父母的关系过近的结果;
而从效果上看,这些受损的能力是送给父母的礼物,因为没有能力,就意味着不能」抛弃「父母远走高飞。
因此,有自我觉察能力的父母,在跟孩子发生冲突时,若能觉察到一些自己的潜意识而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点变化;
那么,这种主动觉察的状态就是最安全的,因为只有感到安全才敢反省,由此产生的领悟才不会使自己的自恋受损。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栏有疗愈创伤和人格成长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扰,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