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病倒了,常常会感到非常无助和无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示弱」,请求他们的帮助,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成长和成就的喜悦,还能够教育他们责任和关爱。
一个例子就是妈妈因为忙着新房装修,病倒了,然后她就喊来了10岁的儿子帮她倒水。儿子非常细心地给妈妈倒了一杯温水,并且看到妈妈咳嗽很严重,就问妈妈什么食物能让她不咳嗽。妈妈随口说了一句「银耳雪梨汤」,没想到儿子就去厨房捣鼓了,还一边做一边询问妈妈方法。就这样,儿子在厨房捣鼓了一个小时做好了银耳雪梨汤,让妈妈感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这位妈妈也经常利用生病、工作忙等机会向孩子「示弱」,并拜托儿子帮忙做点事情,比如拎东西、扫地擦地、叠被子等。慢慢地,儿子也变得越来越有责任心,一看见妈妈生病了,就心疼得不行。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也没必要在孩子面前充当全能父母。尤其是孩子12岁以后,父母要懂得示弱,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为家庭中的「大人物」,并教育他们责任和关爱。
当孩子有机会承担起一些责任并取得成就时,他们会感到自信和自豪,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肯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全能」的人,而是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的人。在父母脆弱的时候,能够替父母分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有一位焦虑的妈妈在网上发帖,抱怨自己12岁的儿子太胆小怕事,连点主见都没有,穿什么衣服、出去玩、书本被损坏等等事情都要问妈妈的意见。她表示每次听到孩子这样问就会很气愤,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是自己。
原来,这位妈妈早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对孩子穿衣服进行限制,只有她认为好看的才能穿。孩子上小学后,她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矩,所有事情都要由她来安排,一旦孩子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面临生气、批评、责罚和冷暴力的惩罚。甚至做错一道题也会被教训好久。妈妈过于强势,用强者的姿态去面对孩子,导致安排、控制和情绪教育成了孩子成长的主导。孩子变成了一个听话照做的机器,一旦有所忤逆就会遭到惩罚,这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思考和独立意识,导致性格变得懦弱、没主见。
当我们将孩子看作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个体时,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耐心和理解来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逐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为基础,借机引导他们学习和成长,而不是采取惩罚和控制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自信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