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四大名著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小说,影响力早已突破了文学层面,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有华人饮水处就有金庸」,那么四大名著就像是写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是中国人精神家园中不可缺少的拼图。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建立自我认知,提升民族认同感。
国民IP,影响力无人能及
明代【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根据内容的可读性、文学性,首次把【西游】【三国】【水浒】列入 「四大奇书」,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的版本。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为什么偏偏是这四本书?因为其他作品不仅在文学造诣上难以望其项背,影响力也望尘莫及。对于大家来说 , 这些经历一定不陌生:
看到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脑子里是唱出来的;见过这个签名:骑着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
搜集过小当家【水浒】卡片,为了凑齐108将费尽心思;
每次一听到「噔噔蹬蹬 噔噔蹬蹬」的片头音乐就欣喜的东张西望、抓耳挠腮;
在B站刷过诸葛丞相的弹幕,转发过唐国强老师的鬼畜表情包;
对朋友发出灵魂的拷问: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看【浪姐】扯头花,欢脱的抛出一张评论图片:
如果你身上一条都不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你是一个外国人,或者根本没有在中国生活过。
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四大名著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我有四个女朋友,一个像林妹妹,一个像貂蝉,一个是白骨精,一个是孙二娘;我还有四个男朋友,一个像猪八戒,一个像王矮虎,一个是贾琏,一个是魏延!
这段对话,文字很少,但信息量极大。你不但能秒懂,而且可以充分了解了这些人的特征。 这种神秘的东方信息传递法,叫做「中文语境下的表达默契」。 什么是国民IP?这就是国民IP。
四大名著还是无数文艺作品的来源:
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是1941万氏兄弟出品的【铁扇公主】;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谭鑫培的京剧【定军山】(老将黄忠拖刀计斩夏侯渊);
80年代被搬上电视荧幕的【红楼梦】和【西游记】,一播出就万人空巷……
而类似【大话西游】、【悟空传】、【水浒后传】、【三国机密】这类衍生的产品,每隔几年就会涌现出一批。还形成了红学探秘、三国解析等学术流派,民间爱好者众多。为什么那么多的演员会不计片酬的出演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不仅是认准了国民IP的热度,也是因为这些角色过于深入人心,观众很容易就把对角色的喜爱移情到演员身上,可以妥妥的吃一波人设红利。
陈晓旭版本的林黛玉无人能够超越,她的不幸早逝,在粉丝眼里成了「她就是林黛玉」的注脚。唐国强老师成为了B站鬼畜视频的扛把子,他本人也加入了弹幕大军和大家一起狂欢。而六小龄童若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灵堂卖片的举动过于惊世骇俗,本可以安安稳稳的守着斗战胜佛的金身不破,享受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晚年生活。此处应该奉上一个诸葛丞相的评语:
阅读门槛低,老少咸宜,文学生命力极强
无论是不识字的孩子,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还是想建功立业的青年,不惑的中年,知天命的老年,大家都能够在四大名著中找到乐趣。入门门槛低,老少咸宜,周围的人都能讲几句自己的见解—— 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除了股市,我就只在四大名著上见过。
小时候听【西游记】的故事,幻想自己也能有筋斗云和72变的神通。少年时梦想「快意恩仇、鲜衣怒马」的江湖,期待学会一身本领,见了大哥纳头便拜,过「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长大以后想成就一番事业,忽然理解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心境:若雄兵在手,谁不想问鼎中原?看淡人生百态后,临老又难免发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慨。有人还写出了「少不读红楼,老不读西游」的读后感。这四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读,确实会有不同的感觉:
小时候向往美猴王战无不胜,长大后发现神仙也是身不由己。今何在写出了【悟空传】,周星驰用无厘头解读了【大话西游】;少年时羡慕水浒好汉快意恩仇,长大后才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没办法只凭自己的好恶行事。即使江湖人称「智多星」,也可能因为选错了大哥,含恨自杀;
还有人,比如我,多年以后看晋江女频,无师自通的就懂了「扒灰」、「贴烧饼」的意思,摊手。
还有一些藏在四大名著中的小彩蛋,也会增加阅读的乐趣。比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非常接近,网上关于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大部分人认为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还有一些人认为他们两个是同一个人,罗贯中是施耐庵的笔名。【西游记】里的石头看起来和【红楼梦】里的石头系出同门,女娲补天留下了两块石头,一块有妖气,另一块也有妖气。
而成书较晚的【红楼梦】里还曾经提到过【西游记】和【水浒】。如果说提到【西游记】是致敬,那曹雪芹对【水浒】就是真爱了。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里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因为贾母喜欢热闹戏文,所以宝钗点的第一出戏是【西游记】,第二出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随后借给宝玉讲戏的机会,她深入的谈到了鲁智深:
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慢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22回是【红楼梦】里非常重要的章节,听戏这段后面还引出了湘云、黛玉和宝玉生气、宝玉写偈语、钗黛湘云开导他的情节。这段「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唱词,被历任红学家认为是暗示宝玉未来出家命运的伏笔,也是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重要依据。把这么重要的情节用鲁智深的故事带出,可见曹雪芹对【水浒】故事的喜爱和重视了。写到这里我有点感慨,不知道曹公写这段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日后竟然和它们并列,成为了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所以,对于四大名著来说,即使跨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拥有极其旺盛的文学生命力,与时俱进的国民性,让每一代中国人都能心甘情愿的沉浸其中,找到自己的解读。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国民文化教育呢? @知乎亲子
我是热爱阅读的妈妈 @陈大可 关于儿童阅读,我有9万收藏和18万赞。
同样好的回答,我还有下面这么多:
日报收录:有些家长认为:四大名著那么黄那么暴力,为什么要买给孩子看?日报收录:你认为孩子多大了才可以读金庸?
圆桌收录:如何确定孩子已经在读书中受益了?
圆桌收录:给孩子过早看世界名著,会不会因为「不懂」而损耗孩子的阅读兴趣?
高赞回答:庞大的阅读量真的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吗?
圆桌收录:儿童文学应该为孩子展现人性的阴暗面吗,还是只能体现温暖与美好?
日报收录:该为孩子选择大部头名著的「简易版」,还是等孩子长大直接阅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