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常在面对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时,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抱怨:「懒死了。」 比如看到孩子早上赖床不起,或者孩子面对厨房束手无策不会做饭,甚至孩子房间里乱七八糟没有收拾,家长们总是习惯性地用「懒死了」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无奈。但这些话,大多数时候只是家长的一时气话,心里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听进去,改一改。
然而,在河南的一个村庄里,却真的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竟然因为「懒」而失去了生命。这位已经成年的年轻人,按理说应该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能够独立生活,但他却因为懒于走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让人不禁想问: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
在河南罗山的朱堂村,一提起杨家,村民们无不摇头叹息。这户人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不幸,家中的男人早早去世,留下女人和孩子相依为命,后来女人也离世,只留下孩子一人。而这个孩子,最终在家里因为懒而死去。村民们眼睁睁看着这个家庭一步步走向衰败,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无奈。
这户杨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为何村民们一提起他们,总是唉声叹气,充满了哀伤和惋惜?
在杨家,那种亲昵到近乎溺爱的言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当其他同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在田野里蹒跚学步,杨锁却依旧依偎在他母亲的怀抱中。当其他孩子在大地上自由奔跑,享受着童年的欢乐时光,杨锁还是紧紧地贴在母亲的怀里,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无关。
确实,杨锁的生活几乎就没离开过母亲的怀抱。不管村里的人怎么劝说,杨锁的母亲总是不以为意,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哎呀,我家宝贝就是要这样细心呵护,怎么能让他受一点点伤呢。」起初,还有村民尝试去劝说,但时间一长,大家发现杨家父母对此完全无动于衷,也就不再多费口舌了。
杨家对这个独子的溺爱,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他们不仅不让杨锁下地走路,从他小时候开始,无论是穿衣、脱衣、洗衣等日常琐事,杨锁几乎都未曾亲手做过。这些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全由他的父母一手包办。
而杨锁本人,似乎也非常享受这种被宠爱的生活。他只要动动嘴,就能得到食物;只要开口要求,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样无忧无虑、坐享其成的「美好生活」,杨锁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杨锁自小就沉浸在一种被宠爱得几乎要飞上天的生活里。小时候,人们或许还会说,他还小,不会做事也正常。但随着岁月流逝,杨锁不仅没有学会承担,反而对那些日常的劳动越发不屑一顾。在父母的溺爱中,他渐渐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性格,只要他不愿意做的事,父母总是毫无原则地迁就:「不想做就不做了。」
这种态度,让杨锁每一次发脾气后,都能听到父母这句让他心满意足的话。他渐渐意识到,只要他坚持己见,父母最终都会让步。时间一长,这成了他的杀手锏,只要听到父母说出这句话,杨锁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得意和快乐。
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让杨锁养成了对任何事物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习惯。到了中学,正值青春叛逆期,对于杨锁这样被宠坏的「特殊少年」来说,叛逆期成了他更加任性妄为的时期。「不上了,不想上学了,上学没意思。」这几个简单的字,轻描淡写地表达了他对学业的态度,却让杨家父母陷入了沉思。
以前,无论是不想吃什么,还是不想喝什么,或是不想做什么,杨家父母总是毫无怨言地顺着他。但这次,面对杨锁不愿上学的决定,杨家父母不得不认真思考一番。
杨锁这孩子,一没听到顺耳的话,就开始耍性子,摆出一副不吃不喝的架势,坐在那儿,拉长着脸,活像是谁欠了他钱似的。任谁来劝,都是白搭,他那脾气一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杨家父母看着自己一直视若珍宝的儿子这副模样,心都快碎了,连忙哄着说:「行行行,不去上学了,咱不受那罪,但咱得吃饭啊,宝贝儿子,不吃饭可不行。」杨家母亲的那份心疼,让杨锁心里那个得意啊,知道自己的小算盘又打响了。
就这样,杨家父母跑到学校,给杨锁办了退学手续。从那以后,杨锁算是正式开启了他的「宅」生活。在家里,他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张嘴就是「妈,喂饭。」「爸,穿衣服。」「妈,脱衣服。」……这样的对话在杨家成了日常,频率高得让人咋舌。
杨锁在家里活得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虽然从小到大杨家父母就这么宠着他,但如今他更是变本加厉,肆无忌惮。村里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开始劝杨家父母,说不能这么惯着孩子,得教会他独立生活的技能,不然孩子会越来越不明事理,性格和价值观都会扭曲。
杨家父母对村民们的善意提醒和劝告,似乎并不领情,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多管闲事。他们依旧坚持自己的方式,对杨锁这个宝贝儿子宠爱有加。这种宠爱,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初中年纪的杨锁,连基本的用筷子吃饭都不会,一旦父母不在身边,他就直接用手抓食物吃,这样的场景,成了杨锁的日常。
在同龄人中,杨锁的行为显得格外突兀,但他自己却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反而沉浸在这种被宠爱的环境中,享受着这种「特殊待遇」,在父母的溺爱中继续「茁壮成长」。然而,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杨锁的生活很快就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1999 年,杨锁的父亲因为长期遭受肝癌的折磨,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最终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在父亲的葬礼上,杨锁的哭泣声撕心裂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心痛。大家都希望这个孩子能够通过这次打击,学会独立,学会坚强,毕竟父亲已经不在,他需要成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杨锁的转变,似乎只是昙花一现,没过几天,他又回到了那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原样。「妈,给我穿衣。」「妈,喂我吃饭。」「妈......」这样的声音再次成了杨家的常态,只是这一次,所有的呼唤都落在了杨母一个人的耳朵里。
杨母的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丈夫离世之后,无论是田间的劳作还是家中的繁杂事务,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除此之外,她还得照料这个已经十几岁却依旧「嗷嗷待哺」的儿子,这让杨母感到前所未有的心力交瘁。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杨母第一次向杨锁提出了参与劳动的想法,希望他能分担一些家里的工作。但十几年养成的懒惰习惯,又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呢?杨锁的回答,虽然在杨母的意料之中,但还是让她感到了一丝寒心。
「我去做那个干什么,外面那么热,我才不去。」杨锁躺在床上,一边扇着风扇,一边吃着西瓜,对于母亲的辛劳和家庭的困境,他似乎完全没有感觉,依旧沉浸在自己舒适的世界里。
杨母心里清楚,自己对杨锁的宠爱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于是,她开始尝试着让杨锁参与一些家务,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面对杨锁的叛逆和懒惰,杨母感到无奈,她只能自己默默转身,独自一人前往庄稼地,继续承担起所有的农活。
日复一日,杨母的身躯在重负下逐渐弯曲,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村里的人们再次纷纷劝诫,希望杨母能够改变对杨锁的教育方式。这时,杨母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可能并没有给杨锁带来正面的影响,反而让他变得更加依赖和任性。
但当杨母想要和杨锁沟通这些道理时,却发现已经太晚了。杨锁不仅不愿意上学,也不愿意下地帮忙,每天的生活就是等待母亲为他准备好一切。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那间屋子,对于外面的世界毫无兴趣。
杨母的劝说在杨锁听来只是无用的唠叨,他甚至开始和母亲大吵大闹,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和反抗。杨母感到心力交瘁,她不再尝试和杨锁沟通,而是继续默默地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和农活,每天为杨锁做饭、洗衣、换衣,所有的大小事务都由她一人包办。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直到有一天,杨母在河边洗衣服时,因为长期的积劳成疾,突然栽倒在河中,再也没有起来。这个曾经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妇女,就这样在默默无闻中离开了人世。
杨母的离世,是在河边洗衣服的村民偶然间发现的。当他们发现时,杨母已经没有了呼吸。这一幕,让整个村庄都陷入了一片沉寂,村民们无不为之感到悲痛和惋惜。
从那以后,杨家就只剩下了杨锁一个人。许多人本以为,父母相继离世的打击会让杨锁幡然醒悟,明白自力更生的重要性。然而,众人的期望又一次落空了。杨锁并没有因为父母的离世而有所改变,反而变得更加依赖和懒惰。
自从母亲去世后,杨锁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他除了思念已故的父母,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一日三餐。他既不会劳动,也不愿意学习,更别提动手做饭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杨锁开始变卖家中稍微值钱的东西,用换来的钱购买现成的食物。
但这样的食物终究是有限的。当家中的东西变卖得差不多时,杨锁便开始上街乞讨。对他来说,只要能不动手劳作,哪怕是乞讨也无所谓。杨锁的懒惰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宁愿留长发,也不愿意去剪;他宁愿浑身脏兮兮,也不愿意去洗。
杨锁的形象日益邋遢,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尽管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但看着他孤苦伶仃的样子,村民们还是心生怜悯。因此,谁家要是做了些好吃的,总会记得给杨锁送去一碗,让他不至于饿肚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杨锁似乎也习惯了这种伸手就来的生活,他开始在村里四处乞讨。反正不管走到哪儿,总有人愿意施舍,这让他在村里过得更加如鱼得水。然而,杨锁这种「变本加厉」的行为,却让他的堂哥感到非常不满。
堂哥曾多次找到杨锁,苦口婆心地告诉他要学会自食其力,毕竟现在他已经是一个人了。但杨锁对此总是不以为然,依旧过着他那懒散的生活。堂哥看不下去,决定要帮杨锁一把,于是帮他在建筑工地找了一份工作。杨锁起初答应得好好的,但没过几天,他就因为受不了工地的高温和劳累,开始抱怨连连,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上街乞讨的生活。
堂哥对此感到十分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耐心地劝导杨锁。为了让杨锁养成劳动的习惯,堂哥特意买来生菜,希望他能亲手做些简单的饭菜。村里的邻居们也纷纷伸出援手,送来了一些米食和面食,他们都希望杨锁能够逐渐变得自立自强。
杨锁,这个被懒惰习惯侵蚀了灵魂的人,哪里能够忍受自己动手做饭这样平凡的生活。那些堂哥和邻居们送来的新鲜食材,在他看来,不过是些摆设,即使放在那里变质、腐烂,他也懒得去碰一下。
尽管杨锁的行为让堂哥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但血浓于水,堂哥还是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堂弟这样沉沦下去。于是,堂哥再次伸出援手,为杨锁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希望他能够在这样相对轻松的工作中,慢慢适应社会,学会自立。
然而,杨锁的懒惰已经根深蒂固,那份保安工作他同样没有坚持几天,就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在这之后,无论堂哥如何努力,为杨锁找来什么样的工作机会,杨锁总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放弃了。他宁愿回到街头乞讨,也不愿意去尝试那种自力更生的生活。
最终,杨锁还是回到了那个充满父母气息的小屋里。每天的生活变得极其简单而单调:出门乞讨,回家睡觉。他的身体越来越脏,头发越来越长,甚至开始懒到连上厕所都不愿意多走几步,就地解决。
有时候,即便是饿了,杨锁也不愿意去动手做饭。如果出门乞讨没有收获,他宁愿选择睡觉,希望用睡眠来抵御饥饿。如果有好心人送来现成的饭菜,他就会吃;如果没有,或者送来的是需要加工的食物,那些菜就会被放在那里,直到腐烂,而杨锁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意去动手做饭。
杨锁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出日落,直到 2009 年春节前夕,他的堂哥心中担忧,特意来到杨锁居住的那间破旧小屋,想要看看他的生活状况。然而,当堂哥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如刀绞——杨锁已经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没有了呼吸,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法医的鉴定结果更是让人痛心疾首,原来杨锁是因为长时间的饥饿,最终饿死的。而他的家中,随处可见的新鲜蔬菜已经腐烂,残羹剩饭散落一地,还有好几件烧焦的家具。法医推测,杨锁生前可能是靠焚烧家具来取暖,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饥饿难耐而不幸去世。
二十三岁,一个本应充满活力、充满斗志的年纪,杨锁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的生活,从小便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溺爱所包围,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骨子里。即使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他骨子里的懒惰依旧驱使着他,让他一步步走向堕落。
习惯了有人喂食,习惯了有人侍候,杨锁从未想过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那些花儿一般的年纪里,当其他孩子正学着如何自立,如何承担起生活的担子时,杨家父母却以「孩子是家中的宝贝」为由,拒绝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自立教育。而在那些金榜题名,靠满腹经纶描绘着光明未来的岁月里,杨锁却以「天气太热」「劳动太累」为借口,拒绝了成长的机会。
溺爱种下的苦果,最终在杨锁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二十三岁的他,因为「懒死」而成为了全国的新闻头条,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竟然真的有人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愿意选择自力更生。
2010 年,一部根据杨锁事件改编的电影【罪爱】在全国上映,将杨锁的案例呈现给了广大观众,成为了家长极度溺爱孩子后果的一个警示。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溺爱的危害,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深思。
宠爱孩子固然是父母的本能,但如何在宠爱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把握这个度,才是每一位家长最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