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看见孩子|「沉迷手机」低龄化,如何远离孤独与被「困」的童年?

2024-09-01亲子
【编者按】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许多父母并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近期,澎湃新闻推出「看见孩子」系列专题,希望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近日,山西一位妈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视频称:孩子找自己要平板哭闹撒泼,自己悔不当初。
视频里,他的孩子一直在吵着问妈妈要平板,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嘴里一直不停地说道,「你给我拿平板,放哪里了」「拿平板,可以吗?」,甚至动手打自己的妈妈。随后,这位母亲在短视频平台上发文称:「作为你的妈妈我觉得好悲哀,不知道当初是怎样猪油蒙了心,好好的一个娃为了一个平板真的是疯了,就像吸毒一样。」
现实中,不少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习惯用手机替代自己「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对电子设备越来越依赖。
2023年,有机构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学龄前儿童家庭展开抽样调查,调查显示,父母在儿童成长早期缺少高质量陪伴。有12.6%的家长会经常主动用手机「陪伴」孩子,有68.75%的家长偶尔用手机「陪伴」孩子,仅有18.66%的家长从来不用手机「陪伴」孩子;有六成多家长会让孩子浏览自己的手机。此外,还有30.43%的家长选择让孩子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伴听入睡,代替传统的父母讲故事哄睡。
另外,根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手机玩耍,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玩手机游戏……由此带来的,是孩子体质下降,学习能力和兴趣下滑,甚至模仿不良网络信息酿成悲剧,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冲击。
「沉迷」手机低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让孩子远离孤独与被「困」的童年?
近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早期教育专家陈学锋博士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她指出,父母习惯性地将手机或电子产品给孩子作为安抚工具,会缺乏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导致儿童感到孤独和缺乏安全感。如果儿童无法从父母处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和认同,就有可能会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还可能导致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受限。
陈学锋博士建议,在儿童照护过程中应践行积极养育的理念,进行回应性照护。她从家庭、社会和政府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建议。
「沉迷」手机会造成儿童心理和情感发展受阻
澎湃新闻: 一些家长在照护孩子的时候喜欢刷手机,对孩子的需求一味地应付甚至置之不理;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省事儿,在照看儿童甚至幼儿的时候,习惯性地把手机(或电子产品)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玩手机。在儿童的照护过程中,这些情况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陈学锋: 如果家长在照护孩子时过度使用手机,尤其是长时间沉浸其中,就容易忽视与孩子的互动。这种行为不仅使家长对孩子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应付上,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关注,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父母一旦分心,可能会忽略孩子的安全问题。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省事」,习惯性地把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给孩子玩,作为一种安抚手段。这其实是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从儿童心理和情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可能会使儿童心理和情感发展受阻;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的缺乏,也会导致儿童感到孤独和缺乏安全感。
亲子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眼神接触,是不可或缺的。专注地看着孩子,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人的重视和信任。如果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和认同,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情感和行为问题,例如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或表现出过度在乎或漠视他人想法的倾向,甚至出现叛逆行为等。
从小过度接触并依赖电子产品,还可能限制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会减少儿童与外界环境和同伴的互动,阻碍社交能力的发展,并减少他们探索和学习的机会。长时间使用手机还可能影响儿童的脑发育和认知能力,削弱他们长时间专注的能力,进而影响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还可能带来健康问题,如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和缺乏运动等。家长在使用手机时漫不经心地回应孩子,也会影响孩子对自身和他人态度的看法。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过度使用手机都会阻碍有效的沟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通过回应性照护让孩子在充满关爱与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澎湃新闻: 那父母应该怎样照护儿童,早期的养育照护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陈学锋: 高质量的儿童早期的养育照护是具有培育性的,也就是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良好的环境和养育过程是能够滋养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高质量的养育照护需要兼顾多个方面,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的机会和安全和福利保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关注孩子的需求并作出回应。
回应性照护非常重要,它是促进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从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开始,孩子就随时在发出信号表达他们的需求,告诉家长他们何时舒服、何时难受;不论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在用「咿咿呀呀」的语言、或者表情和动作在表达。这就要求父母和其他照护者细心观察、及时回应,这个过程就像接发球一样,家长越是能接住孩子「发来」的信号,越是配合得好,孩子就越快乐和主动, 情感表达和学习机会就越丰富。如果得到了良好的回应,儿童会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澎湃新闻: 怎么做才是回应性照护?
陈学锋: 回应性照护的核心要素包括细心观察和理解、及时和适当的回应、建立安全感、情感支持、互动和沟通、促进探索和学习等六个方面。
首先,照护者需要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儿童的反应和需求,并用眼神、表情和语言及时回应。陪伴孩子时,专注于他们,而不是手机。陪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就是典型的简单「应付」,对于孩子来说,感觉就像是发了球没有人接,如果家长总是分心,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失去与家人分享情感和思想的兴趣,而家长也会错失培育孩子的重要机会。对于年幼的孩子,照护者也需要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情绪,理解他们的需求和信号。例如,当孩子哭泣时,照护者应尝试理解哭泣的原因,是饥饿、不适还是需要陪伴。
安全感来自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到被保护和被关爱。规律的作息时间、安全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持续稳定的关爱与照料,都会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此外,照护者需要给予儿童充足的情感支持,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帮助他们学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逐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孩子感到害怕或不安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恢复情绪平静。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孩子学习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回应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困惑和需求。儿童从父母的关爱、赞赏、支持的眼神和话语中获得自信、积极思考并且有调节情绪的力量。
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互动和沟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例如,给他们讲故事和唱歌,和他们聊天,丰富他们的语言环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育性照护能够帮助孩子培养终身学习兴趣,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探索机会,尤其是通过游戏,这对幼儿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玩耍,孩子能够充分学习新技能和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
要为留守儿童建立稳定的情感支持网络
澎湃新闻: 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在成长照护中特别需要注意什么?
陈学锋博士: 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首先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支持。要为他们建立稳定的情感支持网络,确保他们有可靠的替代照护者,比如说祖父母、其他亲人,来提供日常照护和情感支持。替代照护者和社区工作人员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与他们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给予他们安全感和稳定的支持。
亲子情感交流也是很重要的,要鼓励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定期联系,通过电话、视频通话和写信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减少情感疏离感。
在教育和认知发展方面,应该安排志愿者或社区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早期教育机会,确保幼儿得到充分的认知刺激和发展;学校或社区应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励留守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确保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要为他们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孩子得到充足的营养。在安全与保护方面,要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也保护他们远离意外伤害和暴力与侵害。
当然,社区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区内可以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的照护工作,为他们提供陪伴、学习辅导和情感支持。还应该设立社区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替代照护者提供资源和帮助。
在政策方面,应制定和实施支持留守儿童的政策,如教育资助、健康保障和心理辅导服务等,同时,对于有更多需求的儿童,如残障儿童或学习困难的儿童,要早发现、早响应,必要时将他们转介至专业服务。如社工或社会心理服务可为有较大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孩子处理分离焦虑、孤独感和情感问题。
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为儿童创建安全、友好、充满支持的环境
澎湃新闻: 在良好的养育照护中,家庭、社会需要分别做好哪些分工?
陈学锋: 要使养育照护富有培育性,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承担着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情感支持、教育引导和社交培养的主要责任。而社会通过政策支持、教育资源、社区服务和健康福利,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和保障。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儿童才能在一个安全、友好、充满支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在家庭里,父母、祖辈和其他看护人肩负着重要责任。这里特别要强调爸爸参与育儿的重要性,爸爸的陪伴和妈妈一样不可或缺。不管是爸爸和妈妈,都要多多通过日常互动和陪伴,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帮助孩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父母和其他看护人也要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机会,如阅读、讲故事和游戏等,促进孩子认知和语言发展。此外,也要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和成人(家人、亲戚朋友、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而这些陪伴和支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都是手机或电子产品不可企及的。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开展的倡导活动中,我们积极呼吁家长从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就开始,多观察、多了解孩子的需求,给出积极的回应。
政府部门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支持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例如,在政策和制度支持方面,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政策,为家长育儿提供支持,包括育儿假、工作场所的母乳喂养空间、托儿服务、育儿津贴,以及教育资助和医疗保障等。不断完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从而全方位地保护孩子免受虐待、忽视和剥削,确保儿童的安全和福祉。
在社区层面,应该设立对家庭和儿童友好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托儿所、幼儿园、养育指导或儿童之家,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早期教育。家长教育和培训项目也很重要,这能够帮助家长提升育儿技能和知识,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可以通过为儿童提供社会心理服务支持来促进孩子的健康和福祉,比如说,为有需要的孩子的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