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情况不了解。国内的话,只要回顾一下各种「带娃场景」,大概就能分析出来原因:
1、缺少「佣人」。一般来说,全职的宝妈除了照顾宝宝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给自己和老公做午餐或晚餐、家里做一些扫除。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光是照顾宝宝,就已经能够把女性累散架。如果有一个「帮手」,专门用来做照看宝宝之外的家务,那么女性就基本可以做到「独自带娃」。至于不雇佣「帮手」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人工成本高企,家庭收入有限,以及观念上的不适。原因可以总结为「缺钱」。
2、为汽车出行服务的基础设施不足。虽然咱家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已经在短短二十年间位居世界前列,但本质上,我国仍不算是「汽车社会」。在这里,我们把「汽车社会」定义为「以汽车为压倒性比例的主要交通工具,且建筑、道路、路网建设,都为了汽车出行服务」。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女性,带着几个月大的宝宝去几公里外的农贸市场买菜。即便她把宝宝安置在安全座椅上,但平均20分钟都找不到停车的地方,这个事实会让女性一遍反复寻觅停车位(哪怕是一块只能违章停车的空地都没有),一边安抚烦躁哭闹的宝宝,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糟心的体验。可是,如果我们不开汽车,骑电动自行车呢?除了用一些带状工具把宝宝「挂」在自己身上之外,也别无他法,还要在一些季节,忍受高温、寒冷。如果再遇到雨雪天气,更是绝对不可能骑电动车「挂」宝宝的。这样,年轻的妈妈只要遇到必须带宝宝出行的场景,困难度就立马指数级上升。原因可以总结为「缺地」。
3、与幼儿相关的公共设施分布不均匀。你所在的城市有「三甲」儿童医院吗?综合医院的儿科拥挤吗?社区医院的医生无法给月龄过小的婴儿看病吧?这些大医院有多少分院?分院里有没有专门的儿科?如果「顶级糟糕」是10分,独自带生病中的宝宝去屈指可数的儿童医院/科室就诊所造成的糟糕程度,你能打几分?这一条原因可以总结为「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相对性的缺医」。
在上述「缺钱、缺空间、相对缺医」的现状下,把「照顾婴儿」的任务交给一个女性,是极其不现实的重担。所以,才需要「自己的妈妈、婆婆,爸爸、公公」来提供人力支持。而本着咱们中国人传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观念,一个娃病了、妈忙了,至少四位老人都过来帮衬着。一出行,看上去就「浩浩荡荡」的。
因此,不是「中国妈妈无法独立带娃」,而是经济发展还不够,人均财富还不多,社会发展还不足,公共资源还欠缺。这样一看,普通人的个人幸福感,跟国家的发展,还真是深刻绑定的。只有国家越来越好,普通人的红利才会越来越多。在这一点上,是不接受反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