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中国水利专家:「如果没有中国水库,澜湄流域水旱灾害会更严重」

2024-09-30新闻

尽管相隔3100多公里,可我的心始终向着澜湄和青藏高原,从没觉得自己离祖国的西南边陲远。

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龙笛教授是位青年科学家,他在水文科学、社会影响等不少方面都作出了很突出的贡献。在他看来,澜沧江 - 湄公河虽然距离北京有3100多公里,但他对这条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龙笛及其团队一直都在搞遥感水文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澜湄径流有啥影响,还有怎么调控这些影响。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呢,在澜湄流域的水文监测预报、水资源管理方面都用上了。

我们对澜湄径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做了研究,这能给澜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的缓解,还有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用科学研究成果表明美方数据有误。

近些年来,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怎么合理利用、公平分配、协调管理还有可持续开发这些事,在很多区域都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争端,这成了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即便这样,还是有一些国外的国家和没有责任心的人,借着「研究」的名义去传播错误消息。美国国务院出钱资助的一个叫湄公河大坝监测的项目,老是发布不真实的数据,就想弄出个「中国在澜湄流域建的大坝给下游地区带来不好的水文影响」这种话题。龙笛表示,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他特别吃惊。

我挺惊讶的,美国的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和结论,跟我们长期研究、掌握的情况差得挺多。我们双方都是拿卫星遥感当基本的研究工具的。就我这么多年做相关工作积累的学术知识和经验来说,当时我就特别想跟他们比一比、瞧一瞧,到底是什么让两边结果不一样呢?

龙笛称,他跟团队靠着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卫星观测技术,得到了可靠的研究成果,有凭有据地指出美国方面数据存在重大错误,还原了客观事实。在这一过程里,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变为主动,把交锋变成交流的过程。

要是没有水库来调节水量,流域里的水旱灾害就会变得更厉害。

全球气候变暖,让澜湄流域经常闹干旱。在过去的5年里,东南亚有70%的土地、60%的人口都被严重的旱灾影响了。

龙笛及其研究团队预估了2020年到2050年澜湄径流演变以及气象、水文干旱的发展趋势。在2020年到2050年期间,澜湄流域极端干湿事件的发生频率会不断增加。那中国大坝在澜湄流域的水资源保护方面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龙笛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通常来讲,建水电站和大坝是有好有坏的,不过在澜湄流域,好处更多。澜沧江的水库到了雨季能把大量的水存起来,这样下游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就变小了,到了旱季就放水,减轻干旱对农业和河流生态的影响。要是没有水库来调节水量,流域里的水旱灾害肯定比咱们看到的还要严重。

特别是气候变化之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明显提高,那水库发挥积极作用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而且,中国也在大力推进大坝所在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所以,只要我们把科学调研、规划和设计的工作做好,发扬长处、避开短处,就能最大限度地让水库和大坝这些水利设施发挥积极作用,给流域发展增添新动力,达成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守平凡、坚守信仰。

澜沧江 - 湄公河是发源于青海的,还流经西藏、云南,在西双版纳出境后就被叫做湄公河了。

2018年9月,龙笛从云南丽江启程,开始了源头之旅,对流域内气候、地貌、水文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

龙笛表示,行程里不少地方都能用「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科学考察可不像别人所想的那样是有趣又浪漫的旅程。不过,这4000多公里行程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有了些感触。

这一路啊,我们看了山,看了水,也看了湖。我们还看到不少援藏的工作人员,还有基层水利单位的工作人员呢。在这世界最高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坚守着平凡,坚守着信仰。这对我来说呀,更是对我精神世界的一种净化和升华。我盼着以后能给这儿的江湖山水的长久延续和生态文明出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