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甘肃日报与西部11省区市党报联动报道之甘肃、重庆、四川、贵州篇
甘肃省抢抓「双碳」机遇,推动风、光、储一体发展,形成了「发输储用造」协同推进的新能源发展格局。
重庆果园港智慧化集装箱码头。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龙 帆
成都高新区。四川日报供图
世界自然遗产地——黔南州荔波小七孔。贵州日报供图
编者按:
今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在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甘肃日报联合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1个西部省区市党报及新媒体,共同推出「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联动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呈现西部12省区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奋力推动「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举措成效。敬请关注。
甘肃 奋楫扬帆启新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强省会「四强」行动为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11月,甘肃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甘肃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行政村动力电全覆盖,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99%。2023年,甘肃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高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
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甘肃省率先出台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批复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已完成,正在申请设立之中,若尔盖公园创建任务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全面实施,「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实施。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2%,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9%。
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甘肃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纵深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营商环境、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改革,下功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加速迸发。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一大批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中医药和设施农业等领域项目落地甘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统筹抓好开放平台、国际班列、对外贸易、人文交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64.4%提升到2023年的74.6%。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增速居全国第6位。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长11.6%,工业固投增长22.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深入实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白银集团20万吨高导新材料生产线一期建成投产,金昌镍铜钴新材料、白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被认定为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呈现新气象。临夏州、甘南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民生保障持续强化,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
当前,全省上下紧扣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奋力开创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崭新局面。
四川 勇担使命阔步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8月30日,新建四川成都至青海西宁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通运营,从成都东站到黄龙九寨站最快1小时39分可达,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沟正式接入我国动车铁路网。
「蜀道难」变「蜀道畅」,是四川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使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5年来,「双圈」经济总量从2019年的6.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2万亿元,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6.5%的经济体量。
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努力为全国稳增长作出贡献。去年,四川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四川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去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3%,铁路、公路建设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在川高校137所、科研机构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5个。四川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打造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
四川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去年粮食产量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四川是全国水电第一大省,西电东送,全国每100度水电有30度产自四川;天然气(页岩气)资源量、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西气东输,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有24立方米产自四川。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四川虽是典型的内陆省份,但正按照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战略定位要求,大踏步地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四川已建成进出川的大通道48条、机场17座。50多个国家级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和121个省级开发区,引领全省对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000亿元,去年平均每天落户2.5家外资企业。
重庆 打造发展增长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唐 琴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重庆,正全力以赴抢抓历史机遇,加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级台阶,占西部地区11.2%;2024年上半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增速达到6.1%、居全国第二。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重庆加速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心和底气。
汽车是重庆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121.4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9.1万辆,增速位列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第一。
汽车产业强势崛起,只是重庆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
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笔电制造基地,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链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形成以重庆为核心、成渝联动、辐射西部的体系。重庆正依托科技创新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当前,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当前,重庆设立河长1.83万名,河湖治理保护经验数量居全国第一;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意向融资超过4500亿元;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
在夯实巴渝大地绿色本底的同时,重庆还不断创新突破,携手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助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为全国探索完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制度提供了示范。
站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的地图以重庆为坐标点,绘就了联通世界的「大动脉」:向西,中欧班列(成渝)直抵欧洲;向北,「渝满俄」铁路纵贯南北;向东,长江黄金水道联通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重庆从内陆腹地阔步走向开放前沿。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形成沿线「13+2」省区市共建新格局,通道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有效推动了沿线地区开放开发,提高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重庆,大有希望的热土,砥砺奋进正当时;西部,大有作为的天地,奋楫扬帆再出发。
贵州 绿色转型提质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 倩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赋予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战略使命。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这是重大责任,也是重大机遇。
贵州坚持把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坚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绿色转型发展成效突出。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动植物种类全国第三。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电动贵州」建设,提高发展的「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把握开放发展大势,贵州发挥区域联通优势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向西,贵州通过中老铁路到老挝万象,可以通达东盟国家;向北,通过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可以直达中亚、北亚、欧洲;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黔粤通道,可以便捷出海。集中打造贵阳国际陆港,将沿海港口功能搬到内陆来,实现「出口直放、进口直通」,整体通关效率大大提高。贵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近两年贵州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4%;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3.8%,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贵州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即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8%,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新材料、智能算力、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建设数据存储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算力产业、人工智能,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落地,贵州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大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提质升级,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