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准确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时代蕴意与实践要求

2024-01-25新闻
作者:李晓平(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推进主题教育提质增效,进而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新时代新征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不但致力于用科学「解释世界」,更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初,就把问题意识作为其理论特质和思维向度,并将问题导向贯穿于理论创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晚年的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工人运动的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引导的结果,同时也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时代重大问题的实践过程。1921年前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分子,正是因为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才在众多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继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奔复兴,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在创立之初也是通过聚焦中国革命问题而展开的。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开篇就发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充分预见到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挑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内和国际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大变动,邓小平同志经历了艰难战斗、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这一重大问题所进行的持续探索和不断解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与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十个明确」、到「十四个坚持」,再到「十三个方面成就」,对新时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科学判断以及科学回答。我们党聚焦执政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落地,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以全球视野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科学地回答了人民之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使强国复兴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促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入新的历史进程,科学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为我们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离不开「问题」这个中心。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扎实推进,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实际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用好研究解决问题的 「总钥匙」。理论学习深入彻底,解决问题才能自觉从容。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也是党员干部提高履职本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回答了「四个之问」,既讲了「是什么」,「怎么看」,又讲了「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党员干部只有系统跟进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深入彻底学,深学细悟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把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实在在抓好调查研究,练好研究解决问题的 「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实实在在抓好调查研究,必须更加注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要把功夫下在研究解决问题上。要做到情况清、问题准、研究深、对策实,避免 「坐而论道」多、躬身研究少,杜绝收集情况多、深入分析少,力戒问题摆得多、对策给得少。既要总结「高楼大厦」的成功经验,更要关注「背街小巷」的「人间烟火」。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扎下身子练,实实在在练,才能练好调研「基本功」,确保问题真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实在在抓好检视整改,把好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检视是要发现问题、整改是要解决问题。抓好检视整改「关键点」,必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精准找出问题,联动推进整改,确保整改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只有敢于刀刃向内直面问题,确保及时改、真心改、改到位、改彻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罢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突出问题带来的清风正气,才能赢得人民的「点头」、「点赞」。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实在在办好民生实事,踩准研究解决问题的「落脚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答好群众急难愁盼考题、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实实在在办好民生实事,就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拒绝「花架子」工程、「假大空」政绩;就要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实、办细、办好,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找准真问题,让问题得到真解决。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