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2023,在「山外山」看「海中海」

2024-01-04新闻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有句歌词这样描写贵州:「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

山连山,山外还是山,这就是贵州。

两亿多年前,一系列的地壳运动将原本处于汪洋大海之中的贵州挤压出千沟万壑,125.8万座大山在此造化而成。

2023年,我在贵州的百万群山中,寻找山海相连的远方。

群山之巅的万桥如海

从卫星上看,贵州的百万群山如同绿色的海洋,而在绿色的「波涛」之间,一座座桥梁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实现通江达海的梦想。

↑ 卫星拍摄的贵州平塘特大桥(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

1989年12月13日,新华社记者周晓农在稿件【中国贵州堪称桥梁博物馆】中写道:「贵州省已有二千九百多座桥梁,或跨山渡岭,或锁河平溪,将三万公里公路连为通途。大约平均车行每十公里即可见桥梁一座。中国交通部的专家们不久前来此间考察后赞叹:‘贵州真是一个桥梁博物馆’。」

谁也不曾想到,今天贵州桥梁数量已是34年前的近十倍。

群山之巅,万桥如海。

↑ 2023年2月1日拍摄的贵州坝陵河大桥(无人机全景照片)。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已建成公路20余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桥中,近半数在贵州。

2023年年初,我和同事们用镜头和笔,管中窥豹似地记录了贵州「万桥连山海」的壮观景象。

正在建设的花江峡谷大桥设计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距离625米,预计2025年建成后将成为主桥跨径和高度世界第一的山区桥梁。在它之下的花江大峡谷峰林怒拔、崇山峻岭依岸对列、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近千米,被称作「地球大裂缝」。

将无人机升到500米高空俯瞰:北盘江流经关岭县花江镇时,突然调转锋头而下,湍急的水流在崇山峻岭间切割出一道深深的大峡谷。而正在修建的花江峡谷大桥就像是要将被称为「地球大裂缝」的贵州花江大峡谷两岸「缝合」一样。

建桥「出山」,是贵州人上千年来达成的共识。

一座座超级大桥,凝结了钢筋混凝土,更凝结了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改变自然条件、变劣势为优势的奋斗精神,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夜幕下的大发渠特大桥(2023年2月2日摄)。

一座座架设在高山峡谷间的大桥,让「地无三里平」的贵州从「不平」到「平」,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精彩蜕变。

从高空向下俯瞰,高桥宛如纽带,跨越深邃的峡谷、沟壑,将纵横的群山紧密相连,万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千沟万壑上的万桥飞架的背后,是中国创造,更是中国信心。

↑ 2023年2月21日,新华社记者欧东衢(右二)与同事在花江峡谷大桥施工现场采访。

美丽乡村中的人山人海

在【咬文嚼字】新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村超」光荣上榜。

以赛扶产、以赛促文、以赛助旅,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中国「村赛」,正以其独特的生长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激活乡村经济新活力。

在「村BA」总决赛现场,锣鼓喧天,欢呼声在群山之间层层回响,数万名观众挥舞手机电筒闪耀全场。

暮色低垂,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隐入夜幕。灯光照亮球场的瞬间,总决赛开打了!从球场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往外望去,都可以看到数万张人脸组成的「村BA」的「背景墙」,每一张脸庞都像是画面中的「像素点」。

↑ 2023年3月25日拍摄的「村BA」比赛现场。

输赢似乎并没那么重要。现场的2万多名观众,你很难讲清谁是哪支球队的球迷,不管是哪支球队,只要打出了精彩配合,现场就会发出潮水一般的欢呼。好些村民把自家的铁盆、铁锅带到现场,鼓盆而呼的他们毫不在意今晚回家是否只能用变形的锅、盆做饭、洗脸。

↑ 2023年3月27日,观众在场边敲盆为球员加油助威。

台盘村位于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东部,与成千上万个苗乡侗寨一起点缀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层层梯田,有错落的吊脚楼,有嘹亮的飞歌,有多姿多彩的芦笙舞……静谧的小村庄里,三分之二村民有打篮球的习惯,在农闲和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篮球赛事。

↑ 2023年3月27日,冠军黔东南州代表队在「村BA」颁奖仪式上高举奖杯庆祝。

自1936年起,台盘村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篮球赛,至今没有间断过。半个世纪前,这里曾出现一支火遍全国的「苗寨女子篮球队」。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被篮球运动吸引的苗族姑娘们在这里形成了4代苗寨女篮,无数苗族女孩因篮球而改变了命运。

↑ 这张拍摄于1972年的照片显示的是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女子篮球队,她们经常利用劳动间隙开展体育活动,每逢节假日还常和附近的社队、学校进行友谊比赛。新华社记者王翼南摄

今天的台盘村,两岁多的孩子,自打会走路,就会在球场上追着篮球跑。篮球在台盘村,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生活。

通过台盘村普通村民生活被篮球改变的故事,我们试图讲述:通过这场 「篮球嘉年华」,在狂欢中、在拼搏中,体育精神被平凡的村民演绎到极致;体育无关功利、无关输赢,但是关乎生活,关乎快乐!

↑ 2023年10月25日,夜幕中的台盘村。

从空中俯瞰,夜幕下的台盘村篮球场就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绿宝石,光芒所到之处,一派繁荣景象。这不禁令人感慨,一个篮球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一座县城,乡村体育的多元功能正在显现。

在「村BA」「村超」的报道中,我们将视角聚焦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功夫】中描写了这样的故事:一群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却安然于人间烟火,儿女情长,淡泊世间风云。为时局所迫,不得不出手的那一刻,他们才一展顶尖高手的绝顶风华。

↑ 2023年7月29日,歌手在「村超」总决赛的中场休息时表演。

「大隐隐于市」,在2023年的「村超」系列报道中,我们也找到了很多这样「隐于闹市」的「平凡英雄」。榕江县卷粉店小老板董永恒在日常生活中平平无奇,却在「村超」球场上因为一连串精彩进球,已经收获不少「粉丝」。参加「村超」12场比赛,董永恒累计进球15个。因个人不俗的表现,他获得这一季「村超」金靴奖。「村超」赛场上,几乎每支球队都是由当地各行各业的「村民选手」拼凑而成:杀猪的、卖鱼的、小店老板、饭店厨师……因为热爱足球而走到一起,为自己的足球梦想和所在村子的荣誉而战。「村超」现场,每一位村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 2023年7月29日,观众在「村超」总决赛现场观赛。

我们在美丽乡村中,看到了人山人海,通过讲述一个个小人物背后故事,我们勾勒出了乡土中国活力四射的「精气神」。

现在,贵州台江「村BA」和榕江「村超」先后出圈,火遍全网。一年的时间里,前者已上升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者也开启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双双续写新的传奇。

↑ 2023年7月29日,新华社记者欧东衢在「村超」总决赛现场旁发稿。

喀斯特洼地里的星辰大海

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2023年,「中国天眼」成果频出,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

↑ 2023年6月22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全景拼接照片)。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天问】里发出这样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如今,借助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

很荣幸,我从2008年开始跟踪采访「中国天眼」——从2008年奠基,到如今「中国天眼」已进入成果爆发期,我以记录者的身份,全程见证了「中国天眼」的每一个关键瞬间。

为提升运维质效,「中国天眼」于2019年底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于2023年7月26日通过现场验收。

这一项目解决了「中国天眼」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高危作业风险隐患、人工维护效率较低、气候条件制约观测等问题。

还记得2021年,我在为「我在现场」栏目撰写的【13年,我见证了「天眼」开启的每一个瞬间】里这样写道:「为了对‘天眼’的4450块反射面板进行‘健康体检’,调试组想到了一个只有科幻作家才敢想的绝妙主意,他们于2017年底开始研制‘微重力蜘蛛人’。该方案使用一个直径7.6米的氦气球,将作业人员体重减少到FAST反射面板能够承受的重量,使得作业者能够到达望远镜反射面任意地方执行巡检和维护作业。当第一个‘微重力蜘蛛人’进入反射面板的时候,那个过程,就像是人类到达了一颗从未到达的行星,小心翼翼地在行星表面进行探索。」

↑ 2019年8月30日,「蜘蛛人」在反射面板上进行首次巡检实验。

谁能想到,仅仅数年之后,外形酷似「火星探测车」的「反射面激光靶标维护机器人」就已进入「中国天眼」,维护机器人的使用,将有望大大缩短维护时间。

↑ 2023年7月25日,工作人员在调试反射面激光靶标维护机器人。

从选址、建设到调试、运营,「中国天眼」建设运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在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在人类极目宇宙的道路上贡献着力量。

在贵州的百万群山中采访,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像「中国天眼」一样:身在洼地,心系宇宙。目力所及皆是百万群山,心中装着的却满是星辰大海。

↑ 2023年9月14日,新华社记者欧东衢在「中国天眼」馈源舱前拍摄

【庄子·大宗师】里这样写道:「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意思大概是: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深泽中,可说是十分牢固了。可是谁能知道,造化之力可以负之而走。

两亿多年前,造化之力将海水挤出贵州,但是同样的造化之力,也让我在2023年中,「看」到了百万群山中的万桥之海、两村赛事中的人山人海,以及百亿光年之外的星辰大海……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欧东衢2023年的相关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欧东衢

编辑:刘欣、尹栋逊、蔡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