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已是完全掌控了唐朝的江山。李渊看到大势已去,于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颁布诏书传位李世民。9月4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贞观。9月16日,立长孙氏为皇后,十一月初八,立中山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李世民在位时,朝政上能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接受大臣合理的建议。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减免赋税,劝课农桑,与民修生养息。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并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开创了贞观盛世。
一、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李世民刚刚即位时,唐朝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但依然隐患重重。对内,综合国力因连年征战未能得到有效补充,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耕地因战火流失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外部,突厥时常对唐朝边境侵扰劫掳,再加上李渊执政后期,耽于享乐,疏于朝政,李世民面临的局面非常严峻。
李世民知道战乱过后的国家,要对百姓仁厚,实行宽松的法律,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百姓从事生产的积极性,逐渐恢复社会生产,从而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的愿景。李世民深知百姓现处于生活水深火热,因此如何让百姓过上好生活,恢复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李世民的头等大事。
其一,李世民首先做的就是安抚慰问百姓,让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先安定下来。贞观元年九月十二日,派遣使臣巡视各州郡糟害的农田,救济慰问贫苦的农民;贞观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派使臣巡视关中各地,帮助饥民赎回被卖掉的孩子,对于旱灾、蝗灾严重的地区,实行大赦;贞观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派遣中书舍人杜正伦等人往关内各州安抚慰问。贞观十一年七月,洛阳大水,冲毁了宫殿,冲漂了600多家的百姓。李世民废弃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院,分配给遭受水灾的家庭,又按等级分赐绸缎。
其二,李世民开始减免赋税,鼓励生产,劝课农桑。贞观四年十一月,免除了陇、岐二州一年的赋税徭役。贞观八年,派遣大臣出使四方,深入民间,实地考察,收集百姓急难困苦之事。贞观十三年,免去了三原县的租赋;贞观十四年,免去了雍州长安县的租赋;贞观十五年,免除了洛州的田赋,迁入户原已免除劳役的再免服劳役一年,赐给百姓中八旬以上老人以杂帛,鳏寡孤独及有病不能自理生活的人赐给米二斛。
其三,李世民待百姓仁厚,常说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尤其重视刑事司法,经常过问审查记录囚徒犯罪的记录,对其中犯了大罪之人,也能够给予改正的机会,并且经常大赦天下,宽宥百姓之过。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时,就大赦天下;贞观二年,因翰皇灾情严重,李世民陈思自己的过错,施行大赦;贞观九年三月十六日,大赦天下。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祭拜献陵时,赦免了三原县的囚犯;贞观十五年,赦免北周和隋朝的名臣及忠烈之士的子孙在贞观纪元以后被流放的人。
其四,李世民善于树立老百姓里面的典型。贞观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李世民颁布了房玄龄等人修订的【五礼】,诏令施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秉性淳厚的人,熟悉时事、熟习儒家学术的人,文笔优美,善于著述的人,通晓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法令的人,德行深厚,被乡闾推崇的人,都应当树立楷模典范,用专车送到洛阳宫中。
经过李世民的治理,国家人口得到了显著增长,从贞观初期的200万户,增长到贞观二十三年的三百八十多万户,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得以恢复。
二、虚心纳谏,选贤举才
李世民深知人才是自己掌控国家、发展国家的第一力量,因此十分重视国家的储才、选才、用才制度。
李世民刚即位时,因享受到秦王府文学馆模式的红利,增设了弘文馆,用以吸纳四方之士,汇聚天下英才,为国家储备人才。同时,李世民十分重视科举制度,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增加寒门学子的入士机会;并且任命宗室出任官吏,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对没有建功的皇宫贵族降级。
李世民用人不问出身,知人善任,用人唯贤,擅长发掘臣属的闪光点。如秦王时期的幕僚团房玄龄、杜如晦,贞观时期的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都是德才兼备、忠正廉洁之士;再比如原秦王府的李勣、李靖,降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建成旧部魏徵、王珪等,都能给他们挥洒才能的舞台,终成国家的栋梁肱骨。
李世民最著名要属虚心纳谏。他深知隋炀帝拒谏亡国的惨痛教训,因此积极推动言官制度改革,加强言官的权力,并且鼓励大臣批评建议。其中,最著名当属魏徵谏太宗十疏,魏徵也充分发挥自己针砭时弊的毒舌作风,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多次在朝堂上直言不讳的指出皇帝过失,李世民虽然尴尬下不来台,但是最终都能接受。据统计,魏徵曾廷谏200多次,可谓唐朝第一谏言达人。李世民对魏徵的评价也是十分中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除魏徵外,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也都是因为谏言而闻名的个中好手。
三、抵御侵略,团结各族
在对内励精图治的同时,李世民也没有忽略对外的经略。彼时,唐朝边境西域各部蠢蠢欲动,尤以突厥、吐谷浑和高句丽为主。
贞观四年,为彻底解决突厥屡屡寇边的侵扰,李世民命令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行军总管,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配合主力,对突厥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彼时,东突厥发生了叛乱,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又遭遇了恶劣天气,导致牛羊失散,引发饥荒,李世民正是抓住这难得的战机决定一举克之。
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经向恶阳岭突进。颉利可汗没想到唐军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孤军深入,措不及防被李靖率军突袭成功,破城后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隋萧皇后,颉利可汗逃往碛口。逃往途中,又遭遇了从云中进军的李勣,再次被打的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只能退守铁山。此时,颉利可汗身边只聚拢了几万残兵败将,军队士气低迷,粮草不济,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派遣使者入朝请罪,表示愿意归顺。但其实他心里所想的是,为自己争取时间,待到来年草青马壮的时候,再卷土重来。
李世民虽然看透了颉利可汗的阴谋诡计,但为彰显大国风范,还是让李靖率军迎接颉利可汗。贞观四年二月,李世民为安抚颉利可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出使。彼时,李勣和李靖就此事交换了意见,都认为这是消灭颉利可汗的绝好机会,使者去安抚颉利可汗,他肯定放松戒备,这时候派轻骑突袭,必能建功。当即挑选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干粮,从白道出发,突击颉利可汗。事情果然和预料的一样,李靖突袭了颉利可汗的汗帐,杀敌万余,俘虏十几万,颉利可汗北逃,却被李勣率军阻截,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并送到京师。
东突厥自此灭亡,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平定突厥之后,李世民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
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李世民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以高昌王麴文泰不向唐朝朝贡为由,命令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大军屡战屡胜,但最终因为当地气候过早变冷,兵马粮草不济而班师还朝。 此次战争,唐朝斩获颇丰,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极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之后,李世民对高句丽多次发动攻击,不断削弱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命李勣、牛进达、李海岸率军兵分两路攻打高句丽。李勣率军从水路进发,渡过辽水后,连克南苏等数座城,面对高句丽士兵的拼战,李勣充分发挥唐军勇猛顽强的作战风格,一一将他们打败,焚烧他们的外城后回师。牛进达、李海岸从陆路出发,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后,历经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陆续攻占石城、积利等城池。特别是积利城之战,李海岸斩首二千多,战果丰硕。同年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李世民对外作战的胜利极大震慑了西域诸国,在维护边境安宁的同时,与西域诸国建立长久稳定的朝贡制度,巩固了大唐霸主的地位。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