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创造新词和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描述,经济下行往往意味着风险频发,现在既要面临传统经济周期的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风险,还有现代金融过度扩张导致的庞氏信贷风险,需要痛下决心来止损和出清风险,而非靠肉喇叭和眼罩来拖着,越拖越难处理。
债务驱动型几乎失效,但主动去杠杆又下不了决心,持续的供给信贷反而积累更长期的金融风险,政策很难下决断,接下来就是市场自发的去杠杆,比如居民和民营企业部门的信贷意愿收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管是鼓励投资还是鼓励消费,都是非常依赖于金融杠杆的支撑,这不就是下不了决心的表现么。
我们经济体从来没有遇到过投资、消费、出口同时增长疲软的情况,其实这也太正常了,我国经济体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甚至碾压日本和韩国创造的早期东亚奇迹的总和,成为近十几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之一。纵观历史,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到四十年接近10%的GDP增速而不出现实质性的衰退。
当然很多人都举例上世纪90年代也出过经济问题,再差也有相对高位的gdp增速,同样的实现了年平均10%的增长。也有人认为是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消化了泡沫,这些工具只能转移风险,实际上还是经济增长消化掉了经济问题。
尤其是我国踏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道,迅速打破内需不足对经济体的限制,产出更加依赖全球的消费市场。甚至有人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既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出国且维持长期的高贸易顺差,且几乎无限度的接受美元,货币本身并没有意义,能买到商品和劳务才是其价值的体现,而美国不断的输出国际结算货币,我国则不断的靠贸易顺差和国际投资吃下这种信用,人民币甚至以很长时间都与美元维持固定汇率,相当于中美在全球化中的分红相对稳定,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两个经济体的增长几乎贡献了全球一半左右。
但也要面对现实,客观上高增速不在了,外部环境恶化,且往往经济增速放缓时, 以前几十年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必然激化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就对应了开头的那两个问题,传统经济周期风险问题和现代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这也是几乎每次会议总是要提的两个经济问题:扩大内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要说核心问题,光靠产业转型是不够的,过去四十年的高增长结合监管监督体系的不足,财富结构已经很难再继续维系劳动者的再婚育,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促进消费升级,反倒是收缩开支和消费降级成为趋势,核心原因还是债务驱动型非常依赖从居民部门取利,居民税负压力增长过快,自然债务水平激增,但同时福利体系建设缓慢,导致的结果就是居民参与度下降,不管你是鼓励负债投资还是鼓励负债消费,换来的都是市场的冷淡。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按照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政府明面债务算维持的还算不错,似乎有政府加杠杆为居民去杠杆的可能,但实际上很多政府的隐形债务是计入到企业部门的,具体多少甚至都摸不清楚,这也是每次对外宣传政府杠杆可控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化解地方隐形债的风险,今天财政部又发布的声明: 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
我们发展却是创造了奇迹,但也不可否认的陷入了经济发展瓶颈,且阻力还不在科技瓶颈,而是财富结构失衡,所有实体部门的杠杆都高,有负债就有财富,只是有人承担了负债,有人拿走了财富,导致现在面临的经济压力和改革的阻力要复杂的多。
所谓的「恢复期」,本人更加倾向于用明确的「去杠杆周期」 ,摘抄周日更新的文章的结尾:
信贷扩张其实就是借未来的钱来刺激短期的经济 ,准确来说,我国早在15年就不应该再用长期的债务透支来换短期的经济繁荣,更准确来说就是不应该在15年人造牛来搞房地产泡沫经济,现在所有实体部门都是高杠杆,根本没有继续靠透支未来环节市场出清的筹码了,对应各种救市政策不间断推出一年了,工具箱里除了喇叭找不出更多的筹码出来的原因。
去杠杆是长期且痛苦的,不可能没有阵痛,信贷扩张挥霍十几年了,怎么可能想不付出代价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谁是代价。能制定出17~19年的去杠杆周期,不能说政策没有意识到问题,只是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太大,刀总是砍向最容易的方向,一步步拖过最佳处理杠杆的时期,现在也已经不寄希望有形的手可以主动去杠杆。政策主动去杠杆失败,接下来的去杠杆交给了市场,可以预期的是无形的手将摧枯拉朽之势,开始展现市场自发去杠杆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