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无人驾驶怎样跑进咱的生活?

2024-07-17新闻
互联网上一次被「萝卜」霸屏,还是在2012年那个夏天,一款叫「保卫萝卜」的塔防游戏横空出世,只用了半个暑假,就「统治」了整个手游圈;同样在那年夏天,网约车「闯」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国人100多年来的打车习惯。
12年后的2024年夏天,另一棵「萝卜」在武汉「扎了根」,贴着网约车的标签霸榜热搜、刷屏短视频,再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让日常通勤变得奇妙、有趣——从2020年就开始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地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与测试的萝卜快跑,终于体验了一把当「顶流」的快感。
无人驾驶网约车,这个上个月听起来还「有点远」的概念,其实早就来到我们身边。但这一次,它是「跑」着来的。
雨后春笋般「疯长」
无人驾驶网约车登顶热搜榜
「现在去武汉旅游的人,都会把体验无人驾驶网约车作为一项行程,太疯狂了!」
说起萝卜快跑,平时关注汽车圈的市民陈先生打开了话匣子:「我有朋友在武汉生活,他告诉我萝卜快跑经常要排队等车,很多人是为了体验无人驾驶技术。」陈先生的感受不是个例,萝卜快跑目前已经成了武汉新的「网红名片」,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平台,武汉街头的「萝卜」多到数不过来。
萝卜快跑到底有啥魔力?这个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全国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实现超一线城市全覆盖。此外,萝卜快跑已经开始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与测试。而真正让这棵「萝卜」「跑」起来的,正是武汉。据报道,萝卜快跑在武汉已投放超过400辆无人驾驶汽车,辐射面积有3000多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预计2024年将实现武汉全城覆盖。「百度计划投入1000辆新一代量产无人车,在武汉实现7×24小时全无人运营」的消息更是多次被本地媒体报道。
热议之下,萝卜快跑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不少武汉的市民和外地游客,开启了人生第一次无人驾驶出行体验,也让全国人民「眼热」。济南日报记者在近日发出的调查问卷中看到,有70%的济南市民表示愿意主动体验无人驾驶网约车。
各地出台支持政策
济南无人公交火速「上路」
「萝卜大火」改变了「车圈」商业版图,更加速了各地推广无人驾驶出行的脚步——
北京市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济南、青岛划定了部分路段,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
「我看到新闻上说,咱济南人很快也能体验到无人驾驶技术了!」
这则让市民秦女士感到兴奋的新闻,是7月13日在济南人朋友圈刷屏的「无人驾驶公交车‘上路’了」的消息——7月13日上午,一辆悬挂「鲁A 166N试」临时行驶号牌的迷你蓝色公交车在车上只有一名安全员的情况下,平稳驶进位于历城区的环华山湖华阳宫站点,济南首辆无人驾驶公交车「上路」。济南公交集团技术管理部部长刘珂接受采访时介绍,该辆公交车全长5.5米,高2.7米,已实现L4级高度自动驾驶,「该车最高车速可达到40千米/时,同时也是行业内首款正向开发的L4级自动驾驶微公交,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济南的行动有多快?「鲁A166N试」上路测试这一天,距离7月8日济南市工信局发布【关于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公示】仅仅5天。
7月12日,济南又发布了【关于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公示】,拟开放北全福至省立医院东院区部分路段作为测试道路(BRT专线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应用),这意味着BRT专线探索无人驾驶也要来了。「咱济南有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还有比亚迪、吉利这样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将来发展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肯定快人一步!」秦女士对此充满期待。
「无人驾驶」狂奔
会不会让安全「裸奔」
「泼天」的流量把无人驾驶推上风口浪尖,也再一次引发人们对于无人驾驶网约车安全性和方便性的思考。
「你走下子咧……」7月11日早高峰,外地两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辆在路口「罢工」,造成大面积拥堵,一旁执勤的交警无奈「喊话」却遭「无视」。网友调侃,「刚上路」的「萝卜」有点「慌」,「太讲礼貌」的「萝卜」更让人无奈——一位网友曾拍到,一辆萝卜快跑在路口一直「礼让」了10来辆车,才抓住机会继续开动;还有「胆小」的「萝卜」,在滚滚车流里想要变道接乘客,闪着转向灯原地等待,在汽车堆里显得「弱小可怜又无助」。被各种障碍物「吓到」不敢挪动,只是基础操作,还有一辆打着双闪的萝卜快跑在马路中间一动不动,「硬控」它的居然是一条躺在路上的绿色编织袋。面对这个障碍物,萝卜快跑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也不会绕开它,就傻乎乎地停在编织袋前方。最终还是一位看不下去的路人将袋子拿走,萝卜快跑才敢动弹。
「前车再慢也不超」「乘客再晚也原地等」「目的地差一米都不停」……这些「气人」的神操作,都是「萝卜」的日常。武汉人渐渐发现,这个「萝卜」虽然披着「高科技外衣」,有时却不怎么「聪明」,于是戏称它为「苕萝卜」,在武汉方言里,就是「笨萝卜」的意思。甚至在当地有出租车司机直言:「街上看到‘萝卜’就绕开走,等不起……」
如果说「苕萝卜」还能当个段子博人一笑,相关事故却让人不得不警醒——5月上旬,萝卜快跑的一辆测试车辆在武汉市经开区正常行驶状态下,被后方货车追尾。这一事故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认定货车驾驶员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负全责,与自动驾驶系统无关;7月7日,萝卜快跑在武汉市汉阳区一路口与一名闯红灯的行人发生轻微接触,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百度方面回应称,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配合警方处置,并陪同送医检查。经检查,行人无明显外伤。
有专家表示,在试运营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对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是有价值的,「萝卜」能否全面上岗,需要运营商多方面考量。重视乘客体验感这是优势,交通治理、驾驶安全、人车和谐更不能忽视,建立大数据模型需要时间,但是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和交通秩序为代价。
新技术逐渐落地
消费者还有更多期待
在众多体验过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武汉网友中,不乏能听到「不绕路」「自由自在」「不会闲聊」这样的夸赞声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避免驾驶员过度劳累、「随叫随到」方便出行、不会产生沟通和矛盾、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等,都是大家认为无人驾驶网约车的优势所在。
济南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于这项新技术还有更多期待——
「我了解到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复杂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能实时感知周围环境,避免人为的疏忽和错误,让出行变得更加安全。我期待未来每次坐上车,我都能安心享受旅程,玩玩手机听听音乐,不用担心司机疲劳驾驶或者分心看手机。」
「我在短视频上看到,有些‘萝卜’找不到精确的上车地点,让乘客追着它跑了一站路,我觉得这是需要平台和智能驾驶系统去不断改进的。」
「无人驾驶汽车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能大大减少尾气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我平时就很关注环保话题,我希望这项技术的铺开,也能为绿色环保事业助力!」
「既然无人驾驶汽车这么智能,能不能根据我的喜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根据我的音乐口味播放歌曲,或者自动根据我的体温、室外温度状况去调整车内温度和湿度?这样的出行体验肯定很有未来感!」
从消费者的期待中不难看出,支撑新技术、新事物长久发展下去,从不能只依靠好奇心,而是要靠不断优化的个性化服务和不断坚实的安全屏障。我们期待,无人驾驶技术在商业运营领域,能带来更多惊喜。
街 采
受访者 陈女士
我从事汽车行业,看好无人驾驶网约车,在时间上方便了乘客,可以随时随地出发,但也会担心无人驾驶网约车在拥堵道路上的表现,是否能找到「最优路线」安全准时送达?发生交通事故后怎样妥善处理、责任又如何划分等。如果在路况好的地方我会体验,在复杂路况下更信赖驾驶员。
受访者 刘先生
我愿意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所以会去体验无人驾驶网约车。因为既减少了乘车时不必要的交流,也能避免方言带来的沟通障碍。但是新技术对于不熟悉电子设备的老年人还不够友好,而且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要求更高了。无人驾驶车辆可以360度无死角收集道路信息,违章和事故处理更加有理有据。
受访者 潘同学
现阶段我不会体验无人驾驶网约车,我认为还不够智能,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出糗」的无人驾驶网约车,面对人能判断处理的道路障碍,无人驾驶车辆目前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会耽误时间还影响交通。我认可「非接触式」搭乘的安全性,但我不认为无人驾驶网约车会改善我的乘坐体验。
微观点
新技术应适配人们的安全期待
红星新闻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在一开始可能都伴随着疑虑,正如汽车被发明后所带来的交通事故一样,自动驾驶也不能确保可以带来绝对的安全。
其安全性,需要放在一个相对的语境下予以理性审视。比如,基于大量的测试数据,能够证明安全程度是可控的,或者说发生事故的几率能够优于传统的驾驶模式,其实都可以接受。
但是,作为一种代表着技术进步方向的「替代物」,人们对自动驾驶有更高的期待,也应该被理解。同时,测试阶段的表现与实际运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往往会有差异。这提醒车企和监管部门在开启大规模运营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安全冗余考量。所以,一方面要呼吁社会对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有理性的包容,另一方面,针对社会的疑问和对安全的担忧,从企业到监管部门也应给予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相关知识普及。可以说,构建起一套与公众良性沟通的机制,让社会对自动驾驶树立科学的认知,尽量减少初期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这也是自动驾驶推广不容忽视的配套工作。
助推原产业就业者转型
光明网
在无人驾驶之前,AI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对人类劳动力的替代或部分替代。比较典型的是智能制造业,尤其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无人车间已成常态;此外是客户服务与呼叫中心,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理今天已相当普遍,「人工座席」则专门用来解决个别、极端的问题。这两个领域的相似之处在于,曾经都能大量吸纳劳动者,技能门槛都不高,且都可以承接短期、弹性就业者,现在则都对从业者提出了「少而精」的要求。
自动驾驶是大势所趋。不过这个大势,理应包括对可能产生的人的问题、就业问题的消化。无论是公共政策制定者,还是自动驾驶企业,都应该同步考虑如何释放出更多机会,助推原产业的就业者转型,至少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活水。自动驾驶是高新技术行业,但其中维修、调度、安全监管等岗位,同样可以比较宽泛地容纳就业者。如果公共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能较早筹谋相关技能培训、就业引导,AI行业发展中的「代偿者」人群就会减少。
神回复
网友@EvanZhang: 加塞、乱调头、当大爷那群人现在终于有人治了,我愿称无人驾驶网约车「马路判官」。
网友@无痕先森sup: 既然都是无人驾驶了,那是不是司机座也不需要了,以后前排也3个座位,6个座位都用来坐人。
网友@谷哥: 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早晨它送我去上班,然后它自己去跑网约车,晚上下班来接我,然后它还去跑网约车,没电了自己去充电。
网友@冰山孤峰_偏门深究: AI取代大部分重复体力劳动倒计时……
欣视界
消费者不会只为噱头买单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事物从诞生到成熟,往往都经历着被多数人好奇、质疑,被少数人尝试、完善,然后不断升级迭代,最终惠及多数人的过程。二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无线上网,十年前的移动支付、快递外卖,到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几乎无一例外。
真正的消费者不会只为噱头买单,头顶「高科技光环」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本质上还是方便出行的工具,尽管这个工具刚开始不那么称手,只要肯打磨,成为「好帮手」只是时间问题。发展阶段的「炫技」无可厚非,提升驾驶技术,完善突发应对机制,优化出行路线和用时才是无人驾驶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服务行业的新势力,我们不否认「无人」的新奇和「低价」的实惠足够吸引人,但这样的优势能「坚持」多久?当乘客不再对空空的前排好奇,也无法在价格上获得更多实惠,无人驾驶网约车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当我们感受到未来已至,可能已经身处「未来」已久。如今遍地的新能源车,成熟的车联网、人机交互,不正是当年让我们期待的「未来科技」吗?基于曾经「未来科技」诞生的无人驾驶网约车,也许很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赛道,让「出门打车」成为互联网生活中的新享受。
记者:文/图/视频 卢宇辰 曹雅欣
编辑:张钰
校对: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