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落实以进促稳
□ 梁 睿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系统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面对今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精神,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当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新的一年,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要推动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另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对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评估和督促,充分发挥应有效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落实中央部署是否到位关系国民经济年度发展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新的一年,各地都在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布局深耕创新产业新赛道,培育一批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抢抓国家扩大投资政策机遇,在新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加大重大项目储备,争取国家支持,有效用好各级各类资金。再次,要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带动和激活民间投资;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造福人民群众。新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还要有更多作为,在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要大力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新型工业化乘势突破
本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焊接生产线上,机器人正有序进行罐体底梁焊接作业;涂装生产线设置好参数后,从上料到产出成品所有工序均自动完成……2023年12月底,记者来到位于湖北天门市的徐工湖北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天门大力实施了‘百企百亿’技改工程,落实‘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鼓励企业‘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天门市经信局总工程师向锐表示,2024年,天门将努力打造纺织服装、新材料、电子信息3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6.5%,产销率达到98%以上。
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湖北各地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实现了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宜昌市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宁德时代邦普宜昌基地宜化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4000多名工人正冒着严寒加紧施工。「2024年我们将实施‘集群提能’行动,围绕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猇亭化工园区扩界、宜昌医药化工园新建等工作。」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朱汉洪表示,2024年宜昌将培育宜(昌)荆(州)荆(门)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行列,力争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同时加快提升磷石膏高值化综合利用水平,确保综合利用率不低于60%。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2023年12月中旬,襄阳市四季度3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02亿元。襄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阮莉莉表示,2024年,襄阳将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早日投产达效,以项目投资之进促经济增长之稳。
「总体来看,2024年湖北工业增长的积极因素在增多、积蓄动能在增强。」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刘海军表示,湖北经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乘势突破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海军说,湖北将盯牢570个产值过亿元和80个过10亿元重大项目,推动项目按时投产达产,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9个新兴特色产业,加强与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对接,抓好武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级试点,确保湖北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和全年稳运行。
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
本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近年来,河南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位,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同时,河南秋粮产量增速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河南立足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河南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1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据悉,2023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模式,计划到「十四五」时期末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目前已建成292万亩,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预计可增加粮食产能33亿斤以上,力争到2025年粮食产能跨上1400亿斤新台阶。
河南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抓好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出台18条措施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快发展,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被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32个,居全国第二位。
同时,河南坚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抓好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据了解,河南种业振兴成效显著,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中原农谷建设成势见效,5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农谷,成功举办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技术装备加快迭代升级,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5G+智慧农业、智能灌溉、苗情监测等一批数字农业场景加快呈现,中原传统农业正向智能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此外,河南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民生项目持续惠民
本报记者 郁进东
一条条畅通便捷的道路连接民心民意,关乎城市品质。当前,宁波市镇海区正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完善城市路网方面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
「原来上班要四五十分钟,现在只要半小时。」在镇海区澥浦镇工作的郭力住在宁波东部新城,得益于新近启用的世纪大道快速路(永乐路—沙河互通)高架,他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
总长4.1公里、总投资18.1亿元的宁波世纪大道快速路(永乐路—沙河互通)实现主线高架通车后,目前正在进行地面辅路施工,2024年6月有望完工验收。该道路建成后,将成为宁波城市核心区联系镇海新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石化区的便捷廊道,促进城市区域间的「微循环」。
据统计,2023年镇海共建成通车5条城市主干路,总长11.2公里,总投资23.83亿元。2024年,镇海计划安排12个道路建设和前期推进项目,总投资将达148.4亿元。
由于历史原因,镇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镇和产业交错现象,常有大货车、危化品运输车穿城而过的情况。这一问题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也影响城市形象和品质。为此,镇海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园区整合提升,将主要产业区块向城市圈外围集中;与省市部门联动,加快完成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工程,推进余慈东西向高速规划建设,在城市圈外围形成新的高速路网。
2023年12月8日,杭甬复线宁波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已具备通车条件。同时,杭甬复线在镇海的两大出口——杭甬复线澥浦互通连接线、杭甬复线威海互通连接线也如期完工。镇海区建设交通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工作人员彭田田说:「澥浦互通连接线将成为货车、危运车通道,威海互通连接线将主要走客车,最大限度实现客货分离。」
交通网络建设是镇海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宁波镇海区2024年亿元以上项目储备库中了解到,镇海2024年计划续建、新建、前期谋划75个城市更新项目;计划实施推进安置房、保障房项目28个,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性项目39个。这些关键民生领域的项目有望持续提高民生服务质量,为打造高品质城区夯实基础。
文旅融合大有作为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针对不同的入住人群,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冬至时节,趁着游客相对较少,贵州省镇远县循美河畔民宿管家魏娇加紧培训员工,提升服务质量。魏娇告诉记者,凭借多元的服务,循美河畔民宿入冬以来的订单同比增长了20%。
入冬之后,镇远聚焦民宿发展,推出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持续开拓「冬游」市场,实现了「淡季不淡」。数据显示,2023年10月至11月,镇远县共接待游客74.83万人次,同比增长68.76%。
据悉,镇远县文旅部门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推送、节庆民俗体验产品等形式加大宣传,持续提升镇远旅游热度。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华介绍,通过持续深化与线上平台合作,用好短平快的营销手段,扩大了镇远旅游的知名度。
镇远的「淡季不淡」是贵州旅游加快复苏的一个缩影。2023年冬天,贵州以各类特色优质旅游资源为载体,推出温泉康养、南国冰雪、阳光休闲、民俗节庆、酒旅美食、红色研学6类特色优势产品,并根据不同出行方式梳理出40条精品组合线路。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王有志认为,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服务设施日渐完备,文化旅游产业具备蓄势起飞的基础,是大有可为的产业。
近日举行的贵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贵州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靓表示,将加强与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业务合作,助力贵州推进旅游产业化,「除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外,将继续丰富中高端旅游产品,扩大门店服务体系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构建高品质旅游平台」。
贵阳作为贵州的旅游枢纽城市,在服务贵州建设旅游强省上发挥着独特作用。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胡琳表示,贵阳将紧扣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游客人均花费「两大提升」目标,全力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四大行动」,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持续擦亮「爽爽贵阳」金字招牌,做强文旅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本报记者 温济聪
日前,大连市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连各县区和重要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大连市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成果显著,对2024年实现更大发展充满信心。
长兴岛经开区积极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聚焦创新资源,深入拓展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所的校地合作。高新区坚持「科研+产业」双向布局,打造大连科技创新主引擎。旅顺口区推进技术改造升级,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科技部部长张义明表示,该公司围绕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链,结合大连科技创新重点布局领域,以海上CCUS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谋划为抓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24年大连造船将积极把握「碳」路发展的有利契机,打造大连造船新的绿色优势品牌。
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副总经理孙大庆表示,2023年该公司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实施,2024年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省市产业规划,聚焦突破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企业持续发展新增长极。
中车大连公司董事长林存增表示,该公司以数字化研发设计为源头,以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为载体,推进全价值链、全流程数据贯通。2024年将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努力开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局面。
兴业银行大连分行行长曹忠山表示,该行通过创新风控、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融资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持续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2024年该行将积极研发符合大连市科创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为科创事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