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奶茶界全网寻找卞阿姨!」
三年前的夏天,霍山路的网红「阿姨奶茶」关门后,粉丝一直关注着店主卞根琴的去向。
![](https://img.jasve.com/2024-12/7aca5f9715ea7a362e145df14b8fe500.webp)
卞阿姨曾在五角场合生汇短暂出现过,与山海茶点合作,继续卖奶茶。后来山海茶点撤离,卞阿姨成了「江湖上的传说」。没人知道她去了哪。
直到前段时间,有人在虹口遇见重回「娘家」的她。「阿姨,侬隐居了吗?店还会再开伐?」这是粉丝最关心的问题。
「我答应他们,有了新动向会及时告知。」12月12日,卞根琴阿姨给新闻晨报记者打来电话,「现在,我想请你告诉大家——明年春节后,我的新店会在崇明中兴镇开张。这次不卖奶茶,卖馄饨、面条、崇明糕、烧卖,证照都办好了。阿姨不怕利润薄,仍旧会用最好的粮食,做你们喜欢的上海味道。」
告别「奶茶三十年」,网红阿姨一度「退隐江湖」
「快看,这不是卞阿姨吗?」北外滩来福士,和姐姐一起过来的卞根琴接连被几拨「粉丝」认出。
这些人都是她的老顾客。他们亲热地拉住她的手,「卞阿姨,老长时间没看到侬,想侬了!」
卞根琴笑了。一旁的姐姐看得有点呆,「想不到侬粉丝这么多。」
「所以我说,三十年的辛苦是有意义的。」 作为上海滩「阿姨奶茶」的鼻祖,从90年代初推着小车在霍山路卖出第一杯奶茶,到2022年歇业,卞阿姨奶茶在江湖上存在了差不多三十年。半杯粒粒爆开的糯米饭,混合当天制作的新鲜奶茶,喝之前摇匀,就是一杯招牌血糯米奶茶。和一般奶茶不同,卞阿姨奶茶的粮食含量极高,除了耐嚼,还抗饿。
2021年7月15日,卞阿姨奶茶在霍山路的最后一天,为了接待蜂拥而来的顾客,卞根琴甚至连续工作了17小时。新闻晨报记者陪着排队的长龙,从夜晚等到第二天凌晨,才拍到卷帘门拉下的画面。
关店后,家里人都劝她歇一歇。她想,自己60好几了,「退休」也是理所当然。赶上北外滩街道动迁,老房子拆了,她索性搬到了一江之隔的崇明,借了当地人的民房,「隐居」起来。对于奶茶界来说,这位资深网红算是「退隐江湖」。
68岁怕什么,「是时候重新出山了」
「隐居」崇明的卞根琴,一天的生活再也不用从早上四五点钟开始。烧茶汤、煮配料、拉开店门、打扫店面、用黄鱼车进货……一系列繁琐都和她「byebye」。
人是歇上了,身体却发出抗议。两次住进医院,盯着空荡荡的天花板,卞根琴的心也是空的。耳畔,一声声熟悉的「阿姨」听不到了。手上,再没有一杯杯奶茶可以递给顾客,看他们的笑容。
以前常见的老顾客,统统变成微信里的网友。「阿姨,侬还好伐?」问候时不时从手机上传来,但是,能请人家来玩吗?不行,路太远,年轻人上班哪个不忙。再说,真有人来,又拿什么招待?
崇明乡下,养老很好,特点是难得见人。因为寂寞,卞阿姨常常骑着电瓶车到中兴镇上去兜,听点人声。
「我这一辈子,苦过来的。平时做惯了,闲下来真难受。」卞阿姨讲,有人说她的名字「根琴」,就是要从根上勤快劳作。劳动,是卞阿姨固定的生活方式。开店的忙碌能使她精神充实、愉快。
「我今年虚岁68,还能再做点事。天天在家困觉,要困出毛病的。」卞阿姨想,干脆在中兴镇上再开一家饮食店。这里不适合卖奶茶,因为「隔着江,外卖难送」,但可以卖小吃,比如馄饨、面条,还有拿手的烧卖和崇明糕。「霍山路的老顾客都吃过我的崇明糕,他们说好吃。」
在崇明卖崇明糕?阿姨说:我懂粮食,有把握
在崇明开店卖崇明糕?卞阿姨的邻居听着都很新鲜,「本地人都会做呀。」
卞阿姨却说:「我这糕的做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把它做得很糯,富有弹性。」她告诉晨报记者,关键是粮食选择和做法不一样。「米要用新米,头天在水里浸过,第二天就像水磨粉。粉要打得够细,蒸出来才好吃。」她选择东北糯米,「那里的米口感很好。」除了崇明糕,也做赤豆糕——一定要有嚼劲。选择粮食,卞阿姨很有把握,「毕竟年轻时是做粮食工作的。」
除此之外,她还要试水经营馄饨、面条。「用黑毛猪肉,做传统的肉馄饨,搭配荠菜馅、青菜馅都可以。」
店开在兴工路的一幢小楼里,借了一到三楼作为店面,「地方蛮大。」和在霍山路一样,她不请小工,自己一个人做。她总觉得,对于粮食的把控,有一种「无法彻底言传」的微妙,还是亲自操刀最好。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也是她自己奔波,前后用了三个月。
忙归忙,精神状态却是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在她发给记者的近照中,她穿着红毛衣,笑容一如奶茶logo上的头像,和蔼亲切。
「2022年,是你来问我有没有复工,要不要帮忙。现在,我的店证照齐了,就等明年2月开张,托你把消息告诉大家。」卞阿姨对新闻晨报记者说。
当卞阿姨的奶茶成为江湖上的回忆杀,她的新店,又会给粉丝们带来怎样的新感受?新闻晨报记者将继续关注。
来源 | 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