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六完成了二刷,真的太爽了!讲真的,每看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
第一次观影的时候,我惊叹于诺兰对于IMAX技术的应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刷之后,我对于电影中的许多细节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戏对白,我本人简直爱到不行,并不觉得冗长、枯燥,反而是回味无穷!所以,二刷之后的我回到家,立刻在互联网上「掘地三尺」终于找到了【奥本海默】的剧本。
于是,本篇内容我将结合剧本和印象深刻的点来谈谈电影中的细节:
1.第一人称创作
诺兰在【奥本海默】的剧本中故意打破传统的编剧规则,精妙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为故事增添了独特而积极的影响。 这种叙事风格让观众不仅仅是观察者,而是沉浸在电影主角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世界中(包括外在环境和精神世界),完全以第一视角体验故事。
导演本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释了选择这个创意原因:
「事实上,我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这在我以前从未尝试过。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这样做过。但其中的要点是,在彩色镜头中,也就是电影的主要部分,一切都是从奥本海默的角度叙述的- 你实际上就像透过他的眼睛在看。我在阅读剧本时,被深深地被震撼,被打动,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于剧本的认知。
在其他剧本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 Oppenheimer从陈述文件上抬起头,看向检察官罗杰·罗布。」在这里,变为了「我从我的陈述文件上抬起头,看向检察官罗杰·罗布。」 并且是 以一般现在时进行叙述 ,时态运用会对读者产生一种非常直观的「震动」和影响,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令人难忘且身临其境的体验,超越了书面文字的局限,将我们直接拽入事件当中,让我们与Oppenheimer的内心思想、动机和情感困扰紧密相连。
使我们能够更理解他在人类历史上最关键时刻之一——「三位一体试验」中所做选择的后果,在情感上体验到了他的行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看着滚动的等离子体在其地狱般的扭曲中变得更加明显。 像恶魔之爪一样爬上天空......
现在我已经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2.复杂的叙事结构
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舍温2005年出版的权威传记 【美利坚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从原著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到奥本海默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联系,诺兰在片中也多次强调两者的关联。
电影用三个小时回顾了奥本海默的一生,用两场听证会交叉串联起奥本海默的一生及其重要时刻,包括他在原子弹研究方面的成就,深受争议的历史,以及他的友情和爱情。 当然,作为一部诺兰的电影,故事的时间线被频繁打乱,增加电影的复杂性。 我是在二刷的时候才彻底明白,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奥本海默已经成为「原子弹之父」之后。
奥本海默的生活片段丝丝缕缕地交缠在一起,让故事慢慢推进。 诺兰为了表达自己的构思更是在影片中使用了「裂变」与「聚变」的隐喻。
裂变(fission)——1954年针对奥本海默是否延期他的安全许可的秘密听证会。奥本海默在此会议中大量回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在洛斯阿拉莫斯主持「原子弹」的建造工作,职业走向高峰。
聚变(fusion)——1959年众议院对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斯特劳斯担任商务部长(U.S. Secretary of Commerce)的公开听证会。在此听证会上,斯特劳斯带我们回忆起奥本海默是如何同时失去了名誉与信誉,人生陷入低谷。
3.T·S·艾略特、毕加索、【春之祭】
影片中,奥本海默的故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时的奥本海默是一个备受煎熬的学生。他沉浸在火光四溅的世界末日幻想中,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在实验室工作不顺的奥本海默,听从了著名物理学家波尔的建议,离开剑桥,前往一个可以让他自由思考的地方——德国的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和马科斯.玻恩教授学习量子力学理论。
火花以波浪的形式爆炸,火焰在一片玻璃海滩上破碎,飞越哥廷根的中世纪尖塔,我看着伯恩、玻尔和狄拉克,粒子的星系散开并重组,一幅立体主义绘画吸引住了年轻的我,一个交响乐队演奏着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我读着【荒原】(The Waste Land),我在桌子前狂写,我在黑板上疯狂涂鸦,我打碎了一杯,又一杯,还有一杯,看着碎片在地板上滑动,捕捉并折射光线,我看着雨滴在水坑中闪烁,流经窗户玻璃,我扰动了水槽表面,观察涟漪的传播和干涉,我把球弹向角落。在无数的闪回片段中,电影给了几个特写镜头,毕加索的绘画作品「Seated Woman with Crossed Arms(双臂抱胸的女人)」、T.S. 艾略特的诗集【荒原】(The Waste Land)以及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诺兰部并不是随机选取的这些作品。
这三个作品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是三位艺术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投下的原子弹,深深震撼了年少的奥本海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 重新定义了绘画艺术,20世纪初,在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同时,画家毕加索也在尝试构造空间新概念——具有更深刻意义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表现,掀起」立体主义「的狂潮。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的音乐包含了许多当时的新特点,包括在调性、节拍、节奏、重音及不和谐方面进行的创新。分析者们注意到,音乐中有显著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基础,斯特拉文斯基则倾向于否认这种关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品之一,影响了许多20世纪的主要作曲家。
T.S. 艾略特的【荒原】 1922年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它主要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幻灭和分裂。艾略特试图捕捉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迷失方向的体验,运用时态变动与蒙太奇的手法表现时空错位,在形式上具有破碎的特征,以此对应痛苦的时代精神。 这与当时内心备受煎熬的奥本海默内心产生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