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乱上项目致政府债务暴增195倍,如此「政绩」要不得!

2024-01-26新闻
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制作的反腐专题片【决不姑息——贵州正风肃纪反腐】披露,曾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县委书记的王勇志不切实际、不顾财力、不计后果地搞政绩,全凭个人意志,以融资贷款方式,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虽然王勇志已经落马,但他对剑河县造成的负面影响,却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据报道,2013年,王勇志主导并负责总指挥实施某温泉项目,最初计划投资约9亿元,后不断追加到13亿元——这一切都未经科学性论证,而且缺乏市场调研,资金竟然全靠融资贷款。此项目在2017年建成运营后,产生的收益还不够支付每年高达5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利息,连续多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数据显示,在他调离剑河县时,县政府性债务余额是他初任县委书记时的195倍。
这类盲目举债、过度举债问题,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过。一些基层主政官员,之所以醉心于大张旗鼓「搞项目」,并不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拿到所谓「政绩」,然后升官发财。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在经济压力较大、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的背景下,盲目举债不仅无助于提振当地经济或改善民生,反而会使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后来者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功夫、消耗多少资源,才能弥补这些问题官员的错误。
为官一任,主政一方,应该把心思都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像王勇志这样的官员,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们还是把百姓排在了自己的「政绩」后头。为了保住头顶的乌纱帽也好,为了在上级领导面前「邀功」也罢,这种做法都注定无法取得其预期的效果,只会害人害己。某些官员就算得了一时的好处,迟早也会东窗事发,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盲目举债做项目背后,是错误的政绩观。一方面,有些官员长期受到「唯GDP论」的影响,只想经济增长的数据「好看」,却忽视了民众有没有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官员考核方式也不够科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似乎只要市政工程「面子」漂亮、经济数据「拿得出手」,就代表基层官员的能力。
另外,电视专题片还提到王勇志在工作中「全凭个人意志」等问题,这在本质上是对权力缺乏监督或监督失灵的表现。当一个县的领导班子成员无法纠正县委书记一人的错误行为时,可想而知,当地的监督机制已经失灵到何种地步。
对此,有关部门除了严惩贪官,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堵上监督漏洞,把好选人用人和纪检监察两道关口。在机制健全的基础上,基层官员应当充分进行调研,在尊重科学与民意的前提下,谨慎开展项目建设,如此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