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2023-07-28新闻

我好像是个比较佛系的妈妈,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相应的管束却比较少。随着孩子年纪越来越大,学业越来越重,心里反而越来越不踏实,甚至担心自己的所谓「佛系」教育,最终会害了孩子。自从看了张宏涛老师著作的【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才终于找到了共鸣和依据,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是没有问题的。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未来与孩子的共处,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想法。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是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作协会员张宏涛老师著作的。张宏涛老师也是郑州定得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创始人,他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十多年,学员更是遍布了全球各大城市。

现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人父母的我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却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焦虑,【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像是给我们吃一颗定心丸,也是帮助焦虑的父母们厘清思路,从而能静下心来去深入的分析孩子的问题。这本书紧贴着现实生活,用生动和真实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的问题展现出来一一剖析。比如:什么是宠爱?什么是溺爱?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怎么样去恰当的批评孩子?怎么样去恰当的夸奖孩子?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去消除孩子的坏习惯?等等。非常多的切合实际的问题背景下,张宏涛老师通过「黑镜头」、「白镜头」的场景进行对比,让问题看起来更加具象化,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更为难得的是,张宏涛老师在本书中大量列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真是经历和心路历程,毫不掩饰、毫无保留的与读者进行分享,这种坦荡尤为珍稀和宝贵。

看完【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我的感想颇多。根据张宏涛老师提出的16堂课,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本书内容归类成四个专题逐一总结和分享:

一、爱、规矩、批评、夸奖

这一专题下,讲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无意识的赋予孩子们的,包括爱、规矩、批评和夸奖。

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在眼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作为父母,我们有尝试过去理解孩子们吗?还是说总是认为孩子们的想法不切实际,从而从不花时间去思考孩子们的想法背后是什么?而真正的爱,也是无条件的。你是不是也经常和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的好,妈妈就奖励你一个玩具?如果你乖乖听话,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场?可是,这是真正的爱吗?这样的爱赋予孩子,时间久了,你还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满足孩子所有的条件吗?父母无条件的爱,才能奠定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才能更加积极勇敢的探索未知世界。

但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会把孩子关怀吗?其实宠爱和溺爱是要区分开的。宠爱是尊重孩子,以孩子的需求和发展为本;而溺爱孩子则是以自己的需求为本,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溺爱」很多时候都只是招牌和借口。以家庭为单位,爱则区分父爱和母爱。理想的母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而理想的父爱,是在给孩子尊重的基础上,更强调孩子的力量和发展。

规矩。 孩子们成长在一个诸多规则的社会环境之下,因而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很多家长就会开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给孩子立规矩。但是,在家里给孩子立规矩有太多的弊端,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会诱发孩子与规矩对抗,也会导致父母「看不见」孩子。比如逢年过节时,父母带着孩子走亲戚,就会当着亲戚的面催促孩子叫人,孩子反应慢了点,就会被父母当面训斥不礼貌或者没规矩。久而久之,没有几个孩子喜欢走亲戚了。比如,父母给孩子立了个叠被子的规矩,但当有一天孩子起床晚了导致饭都没吃就急忙学校时,父母看到孩子今天没有叠被子,不管原因就立马冲向孩子的学校,让他赶紧回来把被子叠好了再返回学校。这样的规矩,只会让孩子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时间久了,会让孩子觉得没有自主和自由。

是的,幼儿园、学校邮寄公共场所都会有各种规矩,但这些规矩的订立,更多的是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考虑的,需要让孩子先了解这些规矩,尊重这些规矩,从而孩子们能够遵守这些规矩。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规则感,而不是要孩子听话。要让孩子懂道理、讲规矩,而不是让孩子只听父母的话。

批评。 相信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儿时终究是逃不过各种批评。哪个孩子没被批评过呀?但是儿时的记忆中,批评总是不好的记忆。父母为什么总是会批评孩子呢?因为孩子犯错,希望孩子再也不要犯错。但是,批评有用吗?我们自己的儿时回忆就能回答这个问题,批评留给我们的,只有各种指责和抱怨。批评会摧毁孩子的自尊,会损害亲自关系;批评容易让人退缩和进入防御模式。最好的批评是什么?就是不批评。父母想要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鼓励其实比批评更加有效。

夸奖。 每个孩子在被夸奖的时候,总是开心和雀跃的。但是,夸奖就是一味正确的吗?夸奖要建立在理解孩子和真心对待孩子的基础上。虚伪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讨厌。有些夸奖会扭曲孩子的内心,打击孩子的内驱力。比如孩子们为了得到夸奖,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因而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最后,容易成为没有表扬就无法做事的人,和在权威面前放弃立场的人。

最后,我们要学着用感谢代替夸奖,用鼓励代替表扬,给孩子以尊重,激发孩子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

二、习惯、磨蹭、看电视、零食、撒谎

这一专题下,讲的更多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将会形成的一些个人特性,比如好习惯、坏习惯、做事磨蹭、专注力低下等方面;以及太多孩子都会有的问题,比如喜欢看电视、喜欢吃零食、爱撒谎等等。也是父母和孩子们冲突较多的问题。

习惯。 习惯分两个层次,表层的行为习惯为表层习惯,深层的思维习惯为元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好的元习惯,而非好的表层习惯。元习惯是根本,必须是孩子们自己主动且自愿养成才行。而表层习惯则多种多样,适合每个孩子的表层习惯也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特点,让他们自由选择他们习惯的表层习惯。

习惯又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比如早睡早起、运动、写日记等都是好习惯。那坏习惯是什么呢?不喜欢读书、不爱学习并不是坏习惯,而骂脏话、熬夜、喝酒、丢三落四、秩序混乱等才算是坏习惯。坏习惯的形成,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病根可能不在孩子自己身上,而是在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等,都是坏习惯的培养皿。而父母常用的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包括说教、打骂恐吓、威胁等,其实是无效的,这些方法只是短期一直孩子,长期看对孩子甚至是有害处的。如果能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放下坏习惯。爱与自由,是坏习惯的真正克星。

磨蹭。 作为目前正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的我,在孩子磨蹭这一点上,我真是有太多的泣血难诉。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因为磨蹭的问题问过周边一圈家长,得知大部分孩子都有这个问题,而且家长们都没有好的办法去帮助孩子改掉这个问题。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针对孩子磨蹭的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家长们一味的催促、一味的求快,容易让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初心,失去了自己的节奏,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孩子变的更「慢」了。吃饭磨蹭、写作业磨蹭……太多孩子磨蹭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则更加值得重视,所以我们要耐心的找到孩子磨蹭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看电视。 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正是稀有的黑白电视产生,然后过度到彩色电视,然后一直到现在液晶电视。小时候,对于电视的记忆有很多也很深刻。通过电视,作为孩子的我能够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是多么的五彩斑斓,几乎没有孩子不爱看电视的。但是时间久了,总有声音说看电视会导致孩子注意力缺陷和语言障碍,这是危言耸听!孩子们通过电视可以学到不少只是,当然了,孩子的甄别能力有限,家长们应该帮助孩子们排除一些价值观不正、不适宜孩子看的电视节目。不少家长担心如果允许孩子看电视,孩子们一直坎怎么办?心理学上「超限效应」就能排除这个困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给孩子自由,孩子会学会自律并适可而止的。凡事注意尺度,凡事也总会有尺度的。

零食。 零食永远是儿时的五彩斑斓和甜蜜回忆。但现在很多家长认为零食是影响孩子健康、让孩子不能好好吃饭的罪魁祸首,从而限制和控制孩子吃零食。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蒙上一层灰。零食的危害被夸大了,而禁止孩子吃零食的危害,则不够被重视。家长们想把孩子藏在温室里,像呵护一朵花一样呵护孩子长大。但温室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像真空世界一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拥有健康、独立的心理状态。我们要相信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给孩子买需要的东西,无论它多贵!因为孩子的记忆力,会让昂贵的东西变得物超所值!可能在家长眼里,零食、礼物这些都是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会让孩子伤心很久,同样也会让孩子开心很久,让孩子们内心丰盈、阳光快乐!

撒谎。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专家和团队的研究表明,四岁的孩子中,撒谎的高达90%;到了十二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撒谎的经历。所以,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撒谎的时候,不必恐慌或者愤怒,说明你的孩子很正常且聪明。如果要求孩子们绝对不能撒谎,但又要谅解他人的撒谎时,这个逻辑是混乱的。常见的撒谎原因分以下几种:因为礼貌、因为保护自尊、因为要趋利避害、因为表现幽默、因为想要故意对抗、因为想要求关爱、因为维护友谊或者维护家庭和睦、给人希望等等,撒谎的原因很多很多,作为家长应该关注撒谎的原因,而不是关注撒谎本身。

三、上学、读书、学习、作业

这一专题下,张老师谈的则是诸多家长特别关注,也是与孩子们冲突更多的场景。

上学。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这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让孩子去捡垃圾、做苦力——这个可能是很多家长都尝试过的办法,让孩子去吃苦、体会生活的艰辛,从而能够乖乖的回到学校。这种做法可能短期有效,但时间长了并不能解决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还有的家长会有暴力手段去对待这个问题,效果更加适得其反。孩子不想上学的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是因为学校饭菜不好吃?是因为在学校被不公正对待?是因为孩子太小想念妈妈?一定要关注到孩子的需求,顺应孩子的需求,最后就能皆大欢喜了。

读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但是,在当今电子设备不断升级换代的时代,孩子们往往喜欢沉浸在声光电营造的炫目刺激的世界里而冷落了书籍。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困扰着很多家长。

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最好自己有热爱读书,因为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是给孩子最有力的正面指导。在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兼顾孩子阅读习惯的前提下,如果能给孩子找到一本将他引入书籍海洋、令他终身受益的书,则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幸运的事情。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一个人内心的宽度,是读过的书一本本摊开来的。

学习。 众所周知,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长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很难做到平静、耐心的去面对孩子的问题。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让孩子热爱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而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当然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所在的家庭环境、孩子能否遇到好的老师、孩子所在的学校的环境等,都是影响孩子是否热爱学习的重要因素。

作业。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种既真实又悲剧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都有发生。大部分家长对待作业的态度是监督、催促孩子写作业,认为孩子连作业都不愿写的话,一定是废了。所以,家长对于作业有一种执念,一定要让孩子尽快写完,反而忽略了孩子写作业的状态和孩子写出来的一塌糊涂的作业质量。作业是为谁做的?作业有没有必要做?作业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这些是家长们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兴趣、玩得开心、自理能力这三件事情,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杜宇我们家长来说,亲子关系重于一切教育。

四、口欲期、肛欲期、生命力

在这一专题里,张老师则是写给作为父母的我们,讲述了关于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提升孩子生命力的问题。这是本书的升华,是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之后,父母对孩子终极的希望。

口欲期、肛欲期。 很惭愧的是,我的孩子快十岁了,以前只是浅浅听说过「口欲期」和「肛欲期」这个名词,但至今才真正了解名词背后的含义。孩子们从小就是有心理活动的,这完全颠覆了我一直认为孩子们小的时候只有「吃喝拉撒」的需求的想法。

口欲期主要表现的是孩子的索取和表达,肛欲期则主要表现的是孩子的创造。口欲期没有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会羞于表达、羞于争取,说话声音很小,低着头、自带三分气短等。而肛欲期被过度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的僵化呆板,没有生命活力。

生命力。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也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们「听话」,总是忽略了孩子们也是有选择权的。总是在小事上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们,生命力都是比较弱的。孩子的生命力能否绽放,要看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而孩子的生命力,往往都是在家长的打压、严苛的家庭环境、各种「不允许」和缺少爱和尊重的环境下被压制的。

孩子的攻击性也是生命力的一种,做父母的,必须要允许孩子攻击自己,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允许孩子表达攻击性的话,孩子容易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和内疚的人,而非一个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人。而活出攻击性的孩子,并不会无法无天,反而会变得情商高、生命力强。

作为一位家有小学生的家长,看了张宏涛老师的这本书之后,对于需要给予孩子的爱与自由有了更加具体的想法和轮廓。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他在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孩子来说,爱就像是生命中的氧气,自由像是生命中的血液。而父母给予的爱,和营造出的自由的生长环境,则可以赋予孩子们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