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看江苏·七十五载迎盛世丨南京,向「新」奋进

2024-10-08新闻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改为江苏省省辖市、省会;2024年,南京入选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南京各项建设成就斐然。
经济总量跨越发展
产业强市建设展现「新亮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经济实力较弱。1952年南京生产总值仅达3.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5元。
而在南京这片热土上,人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风貌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济较快发展,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34.42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200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达7306.54亿元,是1978年212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6年南京成为全国第11座GDP万亿元城市,2020年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城市行列,2023年达到17421.40亿元,占全国GDP比重提高到1.38%。201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快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1.5、0.6个百分点。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3015元,居省会城市第一。
图源:南京日报
今年,南京锚定产业强市目标,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主承载区,呈现重大项目加快落地、集群强链深度推进、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行业标杆竞相涌现的良好态势: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华天封测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塞拉尼斯、霍尼韦尔、金佰利等知名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小米华东总部、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等投用;钢铁、石化产业在迈向价值链高端和「减油增化」方向深耕;上半年,南京市未来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13家、增量居全省第一,6个产业领域获批开展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数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一项项成绩,彰显着南京显著增强的综合实力。
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更大力度锻造原创「强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设备调试、数据运算……在紫金山实验室内,科研人员紧张有序地开展6G无蜂窝广域低空覆盖、广域确定性光电融合网络等前沿技术攻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的带领下,紫金山实验室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搭建了首个「端到端」6G综合试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团队创造了一系列6G世界纪录,传输速率、频谱效率均已步入国际第一梯队。
图源:江宁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2023年,南京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居全国第6位;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82%;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6万家;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001.57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28565件,分别是2012年的6.9倍、6.4倍;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2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预先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其中,南京排名上升2个位次,跃居世界科技集群百强榜第9位,创历史新高。
以人兴产以产促城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集聚地」
南京崇文重教,自古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南京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迅速恢复并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所小学、74所普通中学、13所高等学校,到2023年基础教育和中职阶段共有各类学校1735所,在校生119.98万人;在宁普通高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大学生(含在学研究生)100.76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同类型城市中位列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多次成为「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
图源:江苏统计
南京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底蕴禀赋,有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有创新型产业集群稳步壮大的现实基础,更要聚焦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育,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的理念、计划、机制、平台、生态,推动南京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近年来,南京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为牵引,出台「人才强市25条」,不断优化紫金山英才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高校院所人才发展,形成了科技领军人才加速集聚、高技能人才数量领先、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图源:南京新闻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的南京,正乘开放之势,聚创新之能,走共富之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文/汤心慈
资料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江苏统计、南京日报、南京市工信局、南京发布、紫金山观察、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