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假设一下,桃花源镇是一个大镇,一共30个公务员行政编,管辖5万多人口。这行政编制:正科级的3人,分别是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副科级的岗位有副书记2人、副镇长3人、人大副主席、组织委员、纪委书记、武装部长、宣传统战委员各1人,然后还有派出所作为独立机构一共4人,不参与普通乡镇干部提拔。
这就多少人了?13+4=17人,那么普通行政干部就只有13人(其中还有人有别的职务)。看见没,基本上一半都带有领导职务,也就是说,一半都是官,典型的官比兵多,枪比人多。
你说提拔的机会大不大?
那当然是大啊!说句不好听的,在乡镇一直干,都能混上个一官半职,但是也就是这样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在乡镇所谓的提拔,也就是走向副科级的副镇长很容易,但是还想再进步,那就难上加难咯。毕竟每隔五年,各地人大开始换届,当地的干部结构也开始调整,都会有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走向乡镇副科级的领导职务。
你该不会天真的以为这些人以后的仕途就会起飞了吧?
很多人对于体制内单位有误解,误以为一些基层单位提拔个年轻人当个末尾副镇长,就是什么泼天的富贵,是干部年轻化,尊重人才的体现。
其实也不止再乡镇,在体制内的很多地方,多的是20多岁就当副科级领导的现象,提的快不见得走得远。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会在副科到正科这个坎,兜兜转转了20几个年头。到50岁了,岗位转了一大堆,到最后还是一个正科级的干部。等到57岁,快退休了,县里领导也照顾,提了个四级调研员虚职,转入二线等待退休。
现在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小瓜,22岁大学毕业考了桃花源镇的公务员,25岁的时候被提拔成为副镇长,成为当时县里最年轻的几个副镇长。20年过去了,他转任过一堆副科级的实职,什么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委员一直到副书记的任上,他才成为二级主任科员的职级。他找了些关系和人脉,在42岁的时候,终于调进了县里,当了某个局的局长,成为了瓜局长。59岁,县委书记给他提拔成为四级调研员,退二线等退休。
当他快60岁的时候,开始回忆起自己职场生涯的时候,一定还记得,人生高光时刻,是30多年前,自己成为整个县里最年轻副镇长的那个上午,几乎所有人都投来羡慕、嫉妒、鼓励的眼神。仿佛他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又是一年换届季,他看见名单里又有一批20多岁的年轻成为了副镇长,瓜局能想象到他们春风得意又豪情万丈的样子,这个像极了30多年前的自己。突然想起一首唐诗里的句子: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提拔的早,不见得就走的远。
提拔的快,不见得未来就坦途。
就那么微小的级别差异,就让很多人一辈子玩在里面了。
其实吧,在体制内工作,很多地方的副科级实职,还有实职正科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只不过是听上去好听的一个名号罢了,其实他们坐在那个位置上,底下人谁也指挥不动,干活还得是自己冲在一线。表面上看是个领导职务,实际上只有面子,没有里子,责任都是他们背,活都是他们干,当了领导职务就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就得努力干活。
还不如说这些个名头是一道美丽的枷锁。
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你得先当副镇长、副科长,你才能当镇长、科长,以后才能当副县长、副处长,一步一个脚印的升上去。很多年轻就像拉磨的驴,被这更高一级领导职务的「胡萝卜」吸引,不停的在干活。这些年轻人到头来,也无法成为自己希望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