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瞭望丨打造东南亚黄金大通道

2024-10-09新闻
◇中老铁路修建前,老挝境内仅有泰国米轨延伸至老挝境内的3.5公里长的铁路线;铁路开通后,老挝境内新增422.44公里铁路线,人均铁路保有里程从全球149个拥有铁路国家中的最后1名跃升至第28名,并一跃成为东盟各国首位
◇ 这条铁路如同一条流动的血脉,为地区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新鲜的水果、珍贵的木材,还是各类工业原材料,都能在中老铁路上高效流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中老铁路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纽带,铁路的开通改变了老挝没有出海口的历史,使得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
◇ 中老铁路的建成和运营标志着东南亚黄金大通道的正式启航,它将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旭
在中老铁路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的机车检修库里,中老师徒 4 人一同对机车部件进行攻关(2024 年 9 月 9 日摄) 郑皓文摄 / 本刊
2021年12月3日清晨,随着中老铁路万象站内的一声鸣笛,中老铁路老挝段正式通车。2022年4月13日,联通两国的跨境列车开始每天在中国云南昆明与老挝首都万象间往返,一条高效便捷之路从此通达。
随着近年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域内各国间互联互通变得愈发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老铁路的建成无疑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标杆项目之一。它不仅为中老间经贸往来提供便捷通道,也成为东南亚黄金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的是,中老铁路建成开通为规划已久的泛亚铁路注入关键动力,力促泛亚铁路建设破局。
铁路飞架南北 天堑有通途
中老铁路起点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终点为老挝首都万象。铁路全线总长度1035公里,其中老挝境内约422公里。自2011年动工以来,这条铁路历经数年建设和完善,于2021年12月3日正式开通运营。自开通以来,中老铁路客货两旺,旅客人数和货运总量实现逐年递增。
翻开中老铁路运营成绩单,这些数据让人眼前一亮。据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数据,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境内客运量增幅明显,2022年老挝段累计发送旅客1396188人次;2023年累计发送旅客2593808人次,同比增长85.8%;2024年截至8月25日,老挝段已累计发送旅客2277363人次,同比增长39.8%。
国铁昆明局发布的数据勾勒出了中老铁路的全貌。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达989.6万人次,发送货物1004.9万吨。截至今年8月19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5.6万列,发送旅客超3800万人次,其影响力更是跨越国界,吸引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2万名旅客搭乘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行,为推动口岸经济繁荣、跨境旅游升温、人文交流深化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乘坐中老铁路远距离出行已融入老挝生活日常,老挝民众对铁路的接受度和客运列车的上座率超出铁路建设方和运营方此前设想。
记者出差时曾偶遇在中企工作的老方员工阿勇,他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记者记忆犹新。阿勇告诉记者,他曾留学中国,中文流利,但始终对中文诗词一知半解,直到有一次,他坐火车从昆明返回万象只用了9个多小时,脑子里就突然蹦出这句诗词,也立刻领会了其中含义。阿勇说:「中老铁路就是诗里说的那座桥,跨越群山的那条路。」
中老铁路修建前,老挝境内仅有泰国米轨延伸至老挝境内的3.5公里长的铁路线;铁路开通后,老挝境内新增422.44公里铁路线,人均铁路保有里程从全球149个拥有铁路国家中的最后1名跃升至第28名,并一跃成为东盟各国首位。
在谈及中老铁路时,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曾激动落泪道:「老挝人民想拥有一条铁路很久了。」他表示,一直以来老挝几代人在谋划修建一条铁路,中老铁路的开通终于圆梦。
目前在中老铁路客运列车担任乘务长的文童介绍,她奶奶曾送大伯前往苏联学习铁路相关技术,而大伯学成回国后却一直无缘实践。中老铁路开通给了文童成为客运列车首批老挝乘务员的机会,一家三代追逐数十年的铁路梦终成所愿。
助力经济多元发展
黄金通道成色尽显
中老铁路开通后,有效推动老挝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持续客货两旺超出铁路建设方和运营方此前设想。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助推旅游业蓬勃发展。万象、万荣、琅勃拉邦等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为各国游客提供了更便捷舒适的交通方式,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促旺了老挝旅游业。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老挝迎来超过340万名国际游客,同比增长164%,远超世界银行此前260万的预测数据。其中,中国是老挝第三大客源国,全年到访量超60万人次。从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老挝共接待外国游客150多万人次,中国游客数量约占20%。
为进一步吸引中国游客到访,老挝政府宣布自今年7月起对中国旅行团组实施免签政策,并预测今年中国游客到访量将进一步增长到80万人次。
中老铁路更是一条黄金物流通道。铁路通车后大幅缩短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货物运输时间,从昆明到万象的运输时间由过去的几天缩短至不到一昼夜,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和货物周转速度。
通过中老铁路,中国的商品可以更快速地进入东南亚市场,老挝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资源和产品也能更快捷地输送到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这种互联互通的提升,对于促进区域贸易、推动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这条铁路如同一条流动的血脉,为地区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新鲜水果、珍贵木材,还是各类工业原材料,都在中老铁路上高效流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22年12月,中老铁路发出首列老挝香蕉输华班列,搭载着25个铁路冷链集装箱、装载500吨老挝新鲜香蕉的列车在一天后抵达湖南长沙,同车抵达的还有来自域内其他国家的榴莲、芒果等水果。
对于出口产品较为单一的老挝来说,高效的铁路运输给老挝农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了巨大机会,有效提高了当地果农的收入。目前,老挝主要出口农产品包括香蕉、橡胶、糖和咖啡豆等,而中国是老挝香蕉、橡胶和木薯的主要出口市场。
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货运数量增势喜人。2022年中老铁路老挝段发送货物2233424吨;2023年累计发送货物4089336吨,同比增长83.1%;2024年前8个月,中老铁路发送货物3545946吨,同比增长25%。
在老挝的矿石和农产品、泰国的榴莲和芒果源源不断北上的同时,中国投资者也南下寻找商机、开拓市场。邻近中老铁路的万象赛色塔工业园占地11.49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3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6亿美元,入园企业产业投资约7亿美元,成为老挝境内标准最高、建设质量最好的经济特区。截至2024年3月14日,该园区累计入驻企业达142家,其中71家已建成投产,71家处于前期筹备和建设中,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总产值超过18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5万余个。
工业园内不仅坐落着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总部,更吸引了一批中资企业入驻。其中,江苏贝德服装于2021年入园,为老挝创造超千个就业岗位。代表着中国优势产业的中润光伏自2023年正式投产后,成为老挝首个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项目,此后还吸引了日林光伏、Gstar等上下游企业入驻,助力老挝逐步打造首个光伏产业基地。
据老挝老中合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赛萨纳·西提蓬介绍,目前中国是老挝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同时中国企业在老挝各领域的投资项目达900多个,总额超过130亿美元,中国成为在老挝投资额最多的国家。
对接陆联国战略为泛亚铁路破局
中老铁路建成,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不仅促进了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对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铁路通道的开放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运输网络,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多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尤为重要的是,中老铁路成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纽带。作为东南亚国家中唯一的内陆国,中老铁路开通极大提升了老挝基础设施水平,让老挝能够更好地融入地区及全球供应链。目前,中老铁路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越南和缅甸等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区域枢纽地位日渐凸显。
2023年10月,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率团访华,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为中老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再次指明方向。其中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动中老铁路运营维护和沿线开发,争取早日实现中老铁路和泰国铁路以标准轨联通,推进中老泰联通发展构想」。
作为规划中的泛亚铁路中线,中老泰国际铁路通道全长约1830公里。随着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以及中泰铁路一期工程稳步推进,这条连接昆明与曼谷的铁路通道有望在2029年实现全面贯通,进一步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互联互通。
此前,中老泰全程铁路运输往返班列已于2023年2月开通,今年7月19日老挝泰国跨境铁路客运列车正式运行,意味着泰国米轨已实现与我国准轨的全面对接,中老铁路辐射范围不断拓展。
某种程度上,中老铁路的开通使得老挝陆锁国的劣势变成了陆联国的优势,为老挝物流产业带来更多机遇。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老挝位于中南半岛的核心,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物流产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物流合作,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展望未来,中老铁路不仅是一个运输通道,更是推动东南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老铁路将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贸易、投资和区域一体化方面的作用。同时,它也将成为其他类似跨国铁路项目的借鉴,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中老铁路的建成和运营标志着东南亚黄金大通道的正式启航,将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铁路必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瞭望】2024年第4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