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钢笔文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华为虽然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并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国芯片行业的长远发展。这一观点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也使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路径。
华为近年来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在国际通信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华为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一种闭环式的自我发展模式。例如,华为的海思芯片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通过与长江存储的合作推动了国产芯片的发展。
然而,孙凝晖等专家认为,这种「封闭式」的发展方式虽然帮助华为抵御了国际上的封锁,但长期来看可能限制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芯片行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领域,涉及多个国家和企业的合作。比如,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由荷兰的ASML制造,但其供应链遍布全球。孙凝晖指出,仅依靠一家公司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技术突破,难以形成一个完整、开放的产业生态。
孙凝晖的观点得到了中科院其他专家的支持。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也表示,中国芯片行业不能仅靠一家企业「关起门来搞创新」。他强调,开放合作是现代科技产业的主旋律,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技术生态,更多的企业才能在芯片技术上取得突破。
事实上,封闭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早已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显现。即便是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也难以在不依赖外部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全栈自研。比如,在光刻机、材料等核心技术上,华为仍然需要依赖全球供应链。
孙凝晖提倡的另一种模式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产业生态。他认为,华为的技术封闭虽然是应对国际制裁的必要手段,但中国的芯片产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打破这种封闭模式,走向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他提出了「C体系」的构想,主张通过开源技术和国际合作来降低技术壁垒,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智能芯片的开发中,形成一个健康的、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这种模式与大疆的成功发展路径形成鲜明对比。大疆无人机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在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垄断性优势。这种「游击战」式的发展策略表明,开放合作并不意味着失去自主性,反而可以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孙凝晖的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开放合作能够避免华为一家企业在产业链中「独大」的现象,鼓励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参与竞争,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然而,也有批评者指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华为的封闭模式是一种「防御性」的选择,是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必要策略。
不论如何,华为的成功展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而开放合作将是未来中国芯片产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正如孙凝晖所言,芯片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生态体系的竞争。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共享,中国才能在全球芯片市场上获得长期的竞争力。
其实我个人觉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多一点这样的创新企业,何来垄断?中科院应该有点格局,不要排斥,相反应该多多扶持这些民间创新性企业,共同努力提高中国整体科技水平。
不知各位看官,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