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像是埋藏在我们体内的一根刺 ,会因不经意间的触动而隐隐作痛,也会因害怕被触及而令人踯躅不前。
许多人长期受自卑的困扰,要怎样才能超越自卑,抵达自信呢?
一、到底怎样算自卑?
研究自卑最权威的当属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随着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的广为流传,自卑一词已经成为人们谈及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常用语之一。
到底什么是自卑?依据阿德勒的定义: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所出现的便是自卑。
我国学者宋书文等编辑的【心理学词典】将自卑定义为: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简爱】中的此段文字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关系中的自卑以及与自卑的抗争。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我现在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历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情境示例:
二、自卑的影响因素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个体的自卑,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自卑的影响因素是综合而复杂的。
其中,个人特质、环境、归因方式、创伤体验被认为是比较主要的影响因素。
1.个人特质的影响
个人特质对自卑的影响包含生理特质和人格特质。
生理特质,比如,个体的智力、体质、外貌在个体之间存在优劣差异 ,这些差异是个体产生自卑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差异很小时并不会导致自卑,只有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自卑感。
有研究表明, 自卑的形成与人格特质有关,比如,抑郁性气质、内向性格的个体对外界的感受性较强,会将接收到信息深度加工,且不容易宣泄和排解消极体验。
当遭遇挫折时,倾向于将失败的原因指向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此外,完美主义倾向容易导致自卑,个体会因对完美的追求,建立心中的理想自我,并用这个近乎完美的理想自我衡量现实自我,当因自我局限达不到理想标准或要求时,便会容易转向自卑。
2.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自卑的影响,包括成长环境、社会支持系统。
成长环境,比如,个人在稳定的、被尊重的, 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养育环境 下成长,其自信心、自尊感就高。
反之, 在有条件的支持 下,比如,只有成绩好、表现优秀的时候,才能获得养育者的认可和支持,个体容易产生自卑感。
同样, 比较的成长环境 ,比如,经常被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且被评价为不如他人,也会容易产生自卑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提供帮助的其他个体、团体和社会组织,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低,个体的自卑感相应地越低。
3.归因方式的影响
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如何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及过程。比如,将失败向内归因于自己,而将成功向外归因于环境、运气等,这类归因方式容易导致自卑心理。
4.创伤性事件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一些有强烈自卑感的人是由于遭遇了严酷的经历或是创伤性的事件。比如,在幼年遭遇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会有较深且较为持久的自卑感。
三、超越自卑,抵达自信
在相关文献中,自信的概念复杂多样,总结其共通点:自信是一种主观感觉,是对自我的接纳和肯定的态度,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某些目标的心理倾向。
1.自我确信
超越自卑,抵达自信的深层心理基础在于「自我确信」, 自我确信并不是要求一个完美的自我,而是承认、接纳我们每一个人,生而为人皆有局限性。
自我确信意味着充分知晓自己的特质、理解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需要。
自我确信意味着确认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无论自己是高矮胖瘦、开朗或是害羞,都可以追求自己心之向往,获得一部分重要他人的爱与支持,都可以如你的本来模样,成为你自己。
2.勇敢尝试,体验「幸存」
对于许多自卑的人,恐惧是时常相伴的心理体验,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被拒绝,担心他人的评价,表现出回避、退缩,甚至是离开关系。
勇敢尝试小的「冒险」,体验「幸存」有助于改善自卑。
比如,尝试跟信任的人提一些需要,试着相信对方可以在力能所及的情况满足你的要求。
即便一些要求未能被满足,依旧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关心,知道关系依旧是好的,体验到「幸存」 ,将有助于确认自己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建立自信心。
3.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被来访者设定为重要议题甚至是终极目标,自我成长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独立、稳定的自我认知,完善人格,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阿德勒在提到个体追求自我成长时,曾指出:「 追求自我成就、成长、发展、掌控环境和任务,而不是追求比他人优越。 」
4.适度补偿
个体局限性是自卑的来源之一, 适度补偿局限性有助于改善自卑。
可以选择的方向:一是直面局限性、化劣势为优势,比如,有些人因身体孱弱而感到自卑,进而加强锻炼,练成强劲的体魄、健美的身材,并以此获得自信。
二是曲线救国,开发潜能、扬长避短,比如,以幽默、博学补偿外貌的不足。
三是建立心理补偿、平衡机制,不求超越局限,而是在心理上接纳自我局限性,达成较为自洽的状态。
对于长期受自卑困扰的人们,超越自卑,抵达自信或许将是伴随终生的人生议题。
自卑,亦可以成为黑夜里凝视的眼睛,愿你可以用它寻找光明!
图片来源:Pexels & Unsplash
文|韩洋(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