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中国争霸论」是美西方「自我投射」

2024-01-26新闻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记者邱夏)近年来,所谓「中国争霸论」在一些西方国家颇有市场。美国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称,「中国已着手在亚洲建立霸权,并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一些西方媒体甚至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的多边开发机构贴上「中国霸权工具」的标签。
「和谐还是霸权?中国的追求显而易见,但西方对此仍然存在误解。」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炒作「中国争霸论」,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一篇文章指出,西方追溯历史,寻求地缘政治问题的解决办法,但这些办法都以霸权概念为基础。「西方从自己的角度打量中国,并将它们在类似情况下会采取的行动投射到中国身上。」
西方为中国预设的「霸权剧情」会发生吗?「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多国专家学者结合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察指出,西方将「国强必霸」的逻辑强加于中国,这是「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与西方走过的争霸与侵略的道路截然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植根于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当今世界正汇聚起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力量。
这是2021年4月20日拍摄的美国华盛顿白宫。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国强必霸」是西方自编自演的「剧本」
近期,美国影片【拿破仑】上映,引发人们对200多年前那段欧陆争霸史的重新关注。「国强必霸」是西方自身历史演绎形成的「剧本」,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都曾经称霸一时。在西方国家崛起的道路上,军事侵略、殖民掠夺、剥削压迫、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总是如影随形,近代以来西方内部几次霸权转移也大多以冲突战争的方式来实现。
历史学家指出,西方一些人士从西方自身历史出发,将「国强必霸」的逻辑牵强附会地套用于当今世界,由此导致「新冷战」「中国争霸论」等论调层出不穷。这种生拉硬扯的类比和别有用心的套用,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和危险的。
阿根廷国立拉普拉塔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梅里诺说,「国强必霸」的逻辑来自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霸权意味着对全球贸易和金融的控制,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乃至军国主义相结合,通过殖民统治以及政治和军事上的强权,维护和增强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
「大多数西方国家依靠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发家,其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通常伴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苦难史。」巴基斯坦发展经济学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委员伊克拉姆·哈克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后,霸权主义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一些西方国家至今仍习惯用霸权主义思维来考虑如何维护自身利益。
这是2003年6月18日,美军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美英联军临时总部门前持枪面对数百名示威的伊拉克人。新华社记者赵建伟 摄
20世纪中叶,世界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大批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主权独立,但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中心-边缘」模式的依附性经济关系依然存在。很多从殖民苦难史中走出来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遭受一些西方国家的压迫和围堵。
墨西哥城自治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员爱德华多·齐利指出,一些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表明,「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即关于「霸权必然性」的思想,深深束缚住了西方的国际政治理念。「有人甚至将其奉为信仰,认为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实际上,这既反映出西方国家对中国历史的无知,也体现出其对中国当前发展道路和目标的错误认识。」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华文化
「我们的(中国)兄弟是来和我们握手的,而不是攻击我们的。那些帝国主义者应该学习如何治理,如何为和平而努力。」去年底,中国与尼加拉瓜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始终尊重每个发展中国家。
「在霸权主义仍横行世界的当下,中国成功开拓出一条和平发展的大道,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绝好的经验和参考。」梅里诺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多国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
回顾历史,中国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并没有走上侵略殖民他国的军事扩张道路。代代相传的,是「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化干戈为玉帛」的箴言,是「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的佳话……
「中华文化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平和谐,体现兼善天下的胸怀抱负,诠释图强不霸的战略理念,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说,如今,和平发展的中国探索出一条「强而不霸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2023年9月13日在塞尔维亚乌布附近拍摄的由中企承建的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路段。新华社发(王韡摄)
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过去十年,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惠及世界,合作项目遍布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帮助各国摆脱贫困,真正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
贫瘠的土地上难以长出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也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在齐利眼中,中国的政治哲学注重和平、和睦、和谐,中国的发展理念与之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观念中,没有和平,就不会有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这种辩证观点值得深入研究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倡导。」
在哈克看来,与西方「零和博弈」「你赢我输」的思维截然不同,中国秉持的是一种「建设-和平」的哲学思想。「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国际社会在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和平与繁荣。」
反对文明优越倡导开放包容
历史上,作为西方推行霸权的重要手段,「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等大行其道。最近几十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蓄意鼓噪所谓「民主与威权」「自由与专制」的二元对立,打着「普世价值」旗号大搞武装干涉、政权颠覆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给世界带来动荡与灾难。
究其底层逻辑,梅里诺认为,西方文化习惯于通过定义「自我」和「他者」来显示自身「优越性」,这与其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有关。在它们的观念中,「优越的西方」完全有理由殖民和统治「落后的国家和人民」,摧毁当地原有的文化和社会。「这与中国文化的逻辑形成了鲜明反差。中国关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将对未来形成一个更加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世界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2023年11月16日拍摄的音乐会现场。当日,「费城之约」——费城交响乐团与苏州交响乐团室内乐音乐会在江苏苏州举行。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是在交流与互鉴中增进互信,还是让傲慢与偏见蒙蔽良知?越来越多人正在从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探寻人类文明进步之道。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正是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品格特质,「和而不同」的智慧深入人心。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如今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伊琳娜·波波娃认为,世界上有许多文明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稳定发展,并与当今世界相适应。这与中国对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开放态度密切相关,兼收并蓄的胸怀让中国可以不断汲取其他文明的精华,多元文化汇聚而成的共同文化拥有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和生命力。
「如果你去中国,你会发现中国像是一本展开的书,述说着开放包容的故事。」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顾问、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研究专家阿布·贝克尔·迪卜感叹,「这本书中,有跨越数千年的伟大文明,也有惊人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引领力不仅为中国自己,也在为全世界谋求光明的未来。」(参与记者:王钟毅、蒋超、吴昊、高博、安晓萌、董修竹、陈浩、杨喆、侯鸣、江宥林、刘恺、相艺)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