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3日,邓小平的照片第九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作为一个领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并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生活的一代伟人,他的去世不仅仅是国人感到痛心,就连一些西方国家,也为邓小平的去世而深切缅怀。
图|1997年3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评价邓小平:
「中国今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邓先生决定使他的国家对外部世界开放。他推动实行了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改革计划,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并使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现代化。」
邓小平赢得了世界尊重的同时,也帮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时代周刊】上的邓小平
邓小平首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时,是1963年9月13日,那时同邓小平一同登上封面的,还有毛主席、周总理。
也就是从这次开始,世界把目光关注到中国身上。
毫无疑问的是,在过去的历史上,中国曾是享誉世界的大国,尽管在近代落寞,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又再次崛起的可能。
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世界上可能发挥的作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尽管这时的中国,依然百废待兴。
图|毛主席与邓小平
至于中美关系,在尼克松之前,已经中断了长达20年。从1955年开始,双方都在不断地尝试性接触,甚至举行了多次大使级的会谈,但实际上也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资产,而美国想让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
中美长达15年的对话,进行了136次大使级的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
美国真正对中国关注,实际上是在尼克松上台以后。
当时的中美双方,都意识到了在战略彼此重要的地位后,给双方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在一次采访中公开宣称:「我们必须不断寻求机会与她谈谈,也与苏联谈谈。我们必须不只注意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必须找机会制造变化。」
尼克松话里的「她」指的就是中国。
中国也为中美关系的转变,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1970年,斯诺夫妇受邀访华,并接受毛主席的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在事后发表了同毛主席、周总理的谈话。在发表的谈话中,斯诺提到了一句毛主席对他说的话:
「如果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
随着乒乓外交的展开,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1974年4月,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
周总理作为负责中国外交谈判的第一人,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属于中国内部务实的温和力量,并愿意促成同美国发展外交关系。
可遗憾的是,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
周总理的逝世让西方国家感到焦虑,中美战略和解还能够被继续推动吗?
西方国家把目光关注到了邓小平身上。
邓小平1973年复出工作后,开始出席各种公开场合,并于1974年4月出席了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
尤其是在周总理病重期间,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全面主持党、国家、军队的日常工作。
作为周总理的继任者,邓小平是否能延续周恩来在时的政策,推动与西方关系的转变呢?
1976年1月19日,邓小平的头像再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只不过这一次是一个人,而且色调偏暗淡,暗淡的色调也代表了西方这一时期的焦虑。
不过他们的担心明显是多余的。
图|1976年1月19日,【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正是因为邓小平,中美关系才在十年间,实现大跨步的飞跃。
但在最初打交道时,西方人很明显对邓小平不是很有好感。
西方人眼中的周恩来,温文尔雅言行举止均充满了儒者的魅力,是他们眼中社会主义国家务实、理想、温和的领导人。
而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邓小平要稍显强势,尤其是对话时更加咄咄逼人。
即便是在国内,邓小平的严厉是人所共知的。
就连毛主席也赞邓小平:是个开钢铁公司的。
当年在八路军中时,刘伯承就是闻名的儒将,以至于多年以后,他的老部下还感慨:刘师长像是大伙的大哥,为大家可是操碎了心。
总而言之,刘邓在战争年代的配合,一度被后人传为佳话。
不过后来打交道以后,西方人才发现,像邓小平这种讲话一针见血,从不拖泥带水的人,最是容易打交道。
据说基辛格早年访华时曾与邓小平打过交道,但一开始并不愉快,基辛格称他为「令人讨厌的小个子」,可这话随着中美关系转变以后,很快就不认账了,1997年基辛格接受采访时,面对记者的一再追问,基辛格一改当年的说法,直接告诉记者:
「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个伟大的世界领袖。」
图|周总理与邓小平
不过1976年的西方虽然感到焦虑,但对邓小平却报以无限的期望,1976年1月19日,邓小平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内容中介绍周恩来仅用了两页,但介绍邓小平却用了4页。
邓小平确实不负众望。
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明确的告诉西方,准备同美国打交道,中美关系迅速恢复正常化。
7月5日,中美就建交开始谈判,起初谈判进行得异常痛苦,为了促使美国下定决心,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毫不讳言的说:
「访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过,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华盛顿去……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件事,我就可以去见马克思了。」
美方的立场也出现了重大转变,邓小平于12月初约见了美方谈判代表伍德科克,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认为「已经到了对与中国建交做出最终决策的时候了」,并邀请邓小平于1979年1月初访美。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第三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并被评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这也是邓小平第一次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1985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第四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1月29日,邓小平受邀访美,并在美国成功刮起了一股「邓旋风」。而就在2月5日,邓小平结束在美国的访问时,他的照片第五次出现在【时代】周刊上。
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陪同邓小平参观时,指着【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笑着对他说:
「那个时候,认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啊。」
图|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
邓小平不仅所有中国人带来惊喜,同样也给世界带来惊喜。
尽管就从1979年这个年份来看,这个惊喜还有待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去得到验证。
时隔多年以后,【时代】周刊坦言:邓小平并不是那年「年度风云人物」的热门候选人。因为这时邓小平才刚刚上台,中国经济一片凋敝,在世界上还稍显微不足道。
但邓小平用自己稳健、务实的风格,成功获得了西方国家投下的赞赏票。
可就在接下来短短几年内,中国的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中国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979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福建、广东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施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了经济特区,随着逐渐产生效果以后,198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农业生产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图|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相比于西方经济在七八十年代的一片狼藉,中国却开辟出了另外一番新天地。
中国从1978年开始,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增长期。
当时的西方世界正在经历第三次科技革命,享受高科技以及自由市场带来的红利,而中国依托于改革开放政策,不仅补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拉下的课,而且还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红利期,在核能、航空航天、信息技术、IT行业均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高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GDP从1978年的385元,到1998年的6000多元,而到了201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6000美元,彻底脱离了世界低收入国家群体,转入了中等偏上收入群体。
而到了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14万美元。已经接近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毫无疑问,邓小平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图|深圳今昔对比
1985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1985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被提名的人选中,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按照以往的惯例,【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评选,必须要经过周刊高级编辑会议审议,并得到普遍支持才行。可以上这些人在评选中,并没有得到普遍支持。
而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来。
巧合的是,当时【时代】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于是编辑会议决定邀请他发言。
邓肯主要强调了四点:
第一、邓小平在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受人民爱戴,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
第二、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改善,可以协助保持世界局势的平稳。
第三、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转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另一个选择。
第四、这个转变,无论在正面上与反面上都将会影响世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图|1979年2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邓肯所列举的事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最大的进步,而基于事实邓肯又做了详细的推理,中国的改革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一下子说服了所有的高级编辑,所以在编辑会议上,大家又通过投票,一致选择邓小平为1985年的「年度人物」。
不过,「年度人物」评选,不仅仅取决于高级编辑的投票,还必须要得到总编辑亨利·葛仑瓦德的认可。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亨利·葛仑瓦德是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辑。
1985年10月23日,亨利·葛仑瓦德曾率领由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中国。
邓小平与亨利·葛仑瓦德等美国企业家代表曾有过一番对话,后来被收录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
当时的葛仑瓦德问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葛仑瓦德的问题,邓小平侃侃而谈: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
图|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
葛仑瓦德又问:
「这种现象是否反应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摇了摇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而也正是在与这些企业家代表们谈话过程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的地区、其他的人,逐步的达到共同富裕。」
这次见面给亨利·葛仑瓦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邓小平面对问题时侃侃而谈、不慌不忙,似乎在他的心中,对未来中国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
尽管如此,亨利·葛仑瓦德在选择【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时,还是慎之又慎。
出席编辑会议时,亨利·葛仑瓦德连续问了编辑们几个问题:
「邓小平的政策会不会失败?」
得到的回答是:
「中国一般人民都支持他,可能会有高潮低潮,但回到过去却不可能。」
亨利·葛仑瓦德又问:
「人民的支持又什么征象?」
回答是:
「中国农村新舍的建造是人民生活改善的明证之一。」
听了所有编辑的话,亨利·葛仑瓦德不再犹豫,当即拍板决定:
「好,就用邓小平吧。」
图|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86年1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上,邓小平的肖像再次出现在杂志封面上。
距离邓小平第一次被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已经过去了8年。
毫无疑问的是,邓小平不仅仅改变了中国,还改变了世界。
对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几乎所有的外国学者或政要,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作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届政府和领导人都希望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复兴之路,而邓小平能够排除万难,通过改革开放等政策,使中国逐步走上富强之路。在其上台之初,中国还是非常落后贫穷的国度,但当其退下来时,中国已是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之一。」
「邓小平领导中国施行改革开放,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对世界发展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图|邓小平
1988年,美国【世界报】月刊五月号评选「1978年至1988年十年风云人物」时,邓小平名列其中。
【世界报】认为:「邓小平是最具时代精神的社会人士。」
「邓小平的革命,可能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21世纪变成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强大。」
如今中国的发展,似乎也在印证这样一句话,我们依托于前人的努力,正走在一条欣欣向荣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