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柏林电影节应对加沙争端:一碗水端平

2024-02-15新闻

第74届柏林电影节开幕在即。然而,就在倒计时只剩两天的时候,电影节工作人员发出了一封事关加沙地区局势的联名信,向主办方公开喊话。

第74届柏林电影节海报

工作人员要求官方明确为巴勒斯坦平民发声

这封公开信的签名者人数不多,只有28人,却几乎都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重要幕后推手,包括多个单元的选片人、策展人以及电影市场的项目负责人和公关企划人员等。

他们的诉求,简单且直接,即要求柏林电影节官宣自己在加沙问题上的立场,要求官方呼吁「立即停火」「释放全部人质」以及「加强柏林电影节的领导机制」,以应对「目前正在上演的针对巴勒斯坦平民的攻击」。而且公开信一开篇,便引用了海牙国际法院最近的裁决:「南非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的某些行为,已适用于【灭绝种族罪公约】。」

「全世界都目睹了加沙地区平民生命的损失,其中也包括记者、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的生命……但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我们却没看到任何专业人士和/或观众受邀,就此进行专门的讨论……我们痛苦地意识到德国文化部门的体制惰性,对于自由言论所施加的限制已发展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我们希望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电影节和我们自己。类似柏林电影节这么一个国际性的平台,有能力,也应该要针对目前正在上演的针对巴勒斯坦平民的攻击,表达不同观点。」公开信中写道。

也因此,公开信签名者要求柏林电影节可以秉持其自诩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就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更清晰地表明立场。「我们希望电影节采取的立场能与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其他事件中所采取的立场前后一致。」

官方愿提供「和平对话」的平台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月19日,柏林电影节联合掌门人玛丽埃特·里森贝克和卡洛·沙特里安就曾签署一份官方声明,表示电影节会向所有「中东和其他地区人道主义危机的受害者」示以「同情」,也会一视同仁地为以巴双方的电影制作人提供发声平台。

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在Facebook上用英文发帖,声明自己作为电影节,努力把重点放在电影上。并指出反犹太、反穆斯林、反民主等仇恨言论正在德国等地蔓延。

「电影节为艺术表达提供空间,让和平对话成为可能。电影节是相逢相遇,互相交流的场所,有助于增进理解。我们相信,通过电影和公开讨论的力量,可以促进共鸣、认识、理解——尤其是在这么痛苦的时刻。」官方声明中如此写道,「我们要向中东和其他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的所有受害者,传达我们的同情。希望每个人的痛苦都能得到承认,希望在这里能够开放地讨论关于世界复杂性的不同观点。我们也注意到,反犹主义、反穆情绪和各种仇恨言论,此刻正在德国和全球各地加速蔓延。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柏林电影节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并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

不过,目前看来,哪怕是在电影节内部,这种或许有些套路和暧昧的表态,都已经被视为无法接受,太过中庸。至于所谓柏林电影节没有提供讨论平台的说法,今年柏林电影节也并非毫无作为。掌门人卡洛·沙特里安之前接受媒体访问时就反复强调:今年在主会场附近,他们会搭建一个小木屋,以图为与会者创造一个名为「小空间」的私密场所,供不同观点者讨论中东危机话题。

「针对此事,持有不同观点的对立双方,目前看来实在是很难心平气和地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好好讨论。所以我们想到,作为电影节,我们试着为双方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对话的场所。」他介绍说,「而且我们觉得,不妨从一个小型空间开始,由小团体开始,让某些争论或者某些情绪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相比起坐着500人或1000人的大剧场,在这样的小空间里,或许更有可能实现和平对话。」

选片也走中间路线

柏林电影节官方所倡导的一碗水端平的做法,似乎也体现在今年的选片上。

比如,全景单元出现了来自巴勒斯坦的纪录片【无其之地】(There's No Other Land),讲的正是以色列方面在西岸地区的暴力行为。论坛单元则有罗马尼亚导演安德烈·科恩(Andrei Cohn)执导的犹太人历史题材作品【圣周】(Holy Week)。此外,德国导演朱莉娅·冯·海因茨(Julia von Heinz)的「余波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宝藏】(Treasure),今年也会做特别展映,该片讲述的是德国犹太人的不幸命运。而以色列导演阿莫斯·吉泰(Amos Gitai)的新作【Shikun】今年也将做特别展映,其主演中包括巴勒斯坦女演员巴希拉·阿布拉西(Bahira Ablassi)。

【无其之地】海报

只是在包括电影节工作人员在内的不少人眼中,这样的中间路线显然欠缺力度。更关键的还在于,就在上一届柏林电影节上,官方曾对乌克兰电影给予大力支持,俄罗斯电影几乎彻底遭到抵制。一年之后,柏林电影节却祭出所谓「一视同仁」的立场,与过去几年间西方文化界、电影圈所倾向的「人人过关」「明确站队」的做法,形成了不小反差。因此引起电影节内部工作人员的反弹,也就在所难免。

此前的1月,已有受邀者选择不给面子,直接退出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那是原本入选论坛单元的两部实验电影作品【气氛到了】(Atmospheric Arrivals)和【两个拒绝】(Two Refusals)。导演分别是来自加拿大的非洲裔电影人阿约·萨利塔巴(Ayo Tsalithaba)和来自美国的印度裔艺术家苏内·桑吉利(Suneil Sanzgiri)。

两人公开宣布,支持「抵制德国」(Strike Germany)行动,因此选择退出。所谓「抵制德国」行动,是今年1月由一群同情巴勒斯坦人遭遇的匿名柏林艺术家在互联网上发起的,主旨是抗议德国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特别是声援巴勒斯坦的相关言论的麦卡锡主义做法」,该运动呼吁全球文化和艺术工作者即刻停止与德国所有由国家资助的文化机构、影展、艺术展的合作。

阿约·萨利塔巴表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艺术家,这在当下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有政治觉悟的人,这在当下意味着什么……显然,大家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就同流合污。在加拿大也好,在全世界也好,都是这样:大型文化机构要求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保持沉默,并且试图回避加沙正在发生的事,不做任何意义明确的声明。」

官方对涉以色列议题难表态

对于柏林电影节官方而言,在巴以问题上如何表态,确实是个难题。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涉及以色列的政治辩论,在德国、在柏林相比在其他地方会显得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引起争议。

毕竟,就在距离电影节红毯现场不远的玛琳·黛德丽广场上,便矗立着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纪念碑上的混凝土石板就像是一块块倒塌的墓碑,提醒人们纳粹在欧洲曾经杀害了数百万犹太人。因此,自去年10月以色列人质事件爆发以来,德国政府始终站在强烈谴责哈马斯的最前线,态度相当明确。

而作为欧洲三大艺术电影节中官办色彩最浓的一个,柏林电影节每年3200万欧元的开销费用中,有1400万欧元来自德国政府的拨款,包括重大人事任命等问题在内,很多地方都要受到政府及文化部门规约。尤其就在今年年初,柏林市政府刚刚承诺,会在未来两年为柏林电影节追加提供200万欧元的财政支持,以填补联邦政府削减预算后产生的缺口。

当然,支持柏林电影节这种「和平对话」方案的也大有人在。今年58岁的拉斯·亨里克·加斯(Lars Henrik Gass)是业界享有盛誉的德国奥伯豪森短片电影节的艺术总监,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电影节提供的就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平台,而非不存在反对意见的一言堂。「电影节的宗旨就是要提供辩论的机会,辩论就肯定会有不同意见,肯定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否则的话,我们干脆为以色列电影人办一个电影节,再为巴勒斯坦电影人分开办一个电影节算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