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作为十二生肖中最神秘最特殊的存在,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龙年伊始,让我们一起来遍览全国,在诸多含有龙元素的民俗与非遗文化中,找寻一些别具特色的亮点。
龙舟制作工艺 图源:广东文旅
1.中堂龙舟制作工艺
说起与龙有关的民俗,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赛龙舟。而龙舟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是龙舟之乡,这里的龙舟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堂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包括选底骨(龙骨,主要选笔直的大杉树做底骨)、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使之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做横挡(排骨)、做坐板(划龙舟者座位)、安龙肠、加固中肠(用竹片加固座位与龙肠)、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等多个重要步骤。
龙舟制作工艺 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堂龙舟制作在材料选择上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清代为第一阶段,造龙舟主要使用进口木材,材质坚固耐用,舟身重,舟行时阻力大,制作时间约需三个月。民国至20世纪末的近一百年为第二阶段,用料以松木为主,舟身重量有所减轻,舟速有所提高,制作时间约一个月。近十多年为第三阶段,龙舟改以杉木为料,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制作时间为六至七天。以前龙舟用料尺寸等数据全凭师傅经验和记忆,不见诸文字记载。
龙舟竞渡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因此龙舟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乡土生活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界,龙舟竞渡之类的活动已不常举办。加之龙舟制作工艺复杂,目前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日益减少,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急需保护。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图源:香港文联
2.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谈到了制作龙舟,自然也要说说围绕龙舟开展的民俗活动。在全国各地的龙舟活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地区的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澳位于香港的西端,广东珠江出海口的东岸。1970年代以前,大澳曾有五百多艘渔船,人口超过两万。对渔民来说,海洋变幻莫测,危机重重,渔获更难预计。渔民组成行会团结成员,互相帮助,排解会员间的纷争。以捕捉黄花鱼为主的大尾艇渔民组成「合心堂」,以捕捉鱼为主的扒艇渔民组成「扒艇行」,而收购鲜鱼转销的渔商则组成「鲜鱼行」。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图源:香港文联
相传百多年前,大澳出现瘟疫,渔民用龙舟拖着小艇在水道巡游,小艇上载有从大澳各庙宇接来的神像,借此洁净社区,驱除瘟疫。之后,这个当地称为「龙舟游涌」的传统维持到现在。
近年渔业式微,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在2008年联合组成「香港大澳传统龙舟协会」,结合多方面的力量,保存这个有百多年历史的节日庆典。
每逢农历五月初,各渔业行会成员把19米长的龙舟,由「龙厂」推到水上,并划到船厂维修船身,以准备作游涌之用,称为「推龙」。
五月初四,「合心堂」及「鲜鱼行」成员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接神」,请出代表杨侯、天后、关帝、洪圣的小神像,接到位于棚屋被称为「龙趸」的行会基地供奉。
五月初五早上,「扒艇行」成员划着龙舟到杨侯庙后的宝珠潭山边采集青草,然后将草放进龙的口中,称为「采青」,行会的长老又以雄鸡的血混到白酒里,然后洒到龙头、龙尾及船身上,称为「喝龙」,有辟邪之意。接着,「扒艇行」成员便到各庙宇进行「接神」仪式。
然后就是「游涌」,当地人又称为「游神」,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沿途为水中的幽魂化衣,也就是焚烧金银衣纸,棚屋居民也同时朝着巡游的龙舟焚香拜祭。游涌完毕后,三条龙舟竞渡,娱人娱神。下午,各行会「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庙宇。当天晚上,行会成员聚餐,庆祝端午节,也是成员欢聚的时刻。
乐清龙档。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3.乐清龙档
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从明代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以龙档为道具举行群众性的游行表演活动,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地方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乐清西乡一带洪灾严重,洪水由瓯江上汇集而下,波浪滔天,水位急剧上升,淹没了堤塘和良田,农作物大片受淹,百姓深受其害。无奈的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于是,乐清龙档的滚舞游艺活动就越加频繁。当时,乐清龙档雕刻高手众多。特别至清代以后,乐清龙档的雕刻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乐清龙档。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乐清龙档以樟树和榆树为原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制作完成。每年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乐清龙档全长20-40米,制作一条完整的龙档需900多个工作日。乐清龙档整条龙身由档头、档尾、档背及挡板组成,其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山水花鸟活灵活现,飞禽猛兽神态各异,各类人物惟妙惟肖。雕刻完工后,整条龙档一律漆上朱红,贴上金箔或红、黄、蓝、绿、紫各种色彩的箔纸。最后把灯笼放置在挡板中间,并在旗杆头和八宝枪上挂丝绣彩旗,在档头、档尾插上龙凤旗。龙档出游,金碧辉煌、溢彩流光,加之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气势一派雄伟。
鱼行醉龙节 图源: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4.鱼行醉龙节
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献记载中,舞醉龙的习俗距今已有逾400年的历史。明朝嘉庆【香山县志】(澳门曾隶属于香山县)中已有「转龙头」的记载:「四月初八,僧家浴佛,俗各,祭其祠神,曰转龙头。」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这一描述更为清晰 :「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醉龙舞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寄托了民间对上苍神灵的感恩和报答之情。
鱼行醉龙节 图源: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每到四月初八,澳门鲜鱼行全行会成员在澳门三街会馆举办舞醉龙醒狮活动。五种香料煎制而成的「五香水」淋沐龙身,由道士诵经作法,再经庄严而隆重的点睛开光仪式过后,舞醉龙队伍开始表演,并巡游澳门7个主要菜市。不同于传统舞龙,澳门的「醉龙」只有龙首和龙尾两部分,以坚实的柚木制成。
舞姿亦有讲究,「醉」为最大特色。舞队中有人持龙珠引龙起舞,有人分持龙头与龙尾,另有人负责灌酒。「三分醉、七分舞」,微醺时的谐趣百出,配合着「腰」和「马」功夫,蛇形前进中,演出者口中喷薄而出的酒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格外有特色。
「醉后提龙漫舞之,力疲亦有行行止。酒能壮神持啜瓯,神壮气力自可使」。舞者醉态可掬的舞姿和特别的技法让澳门的醉龙在我国的「群龙腾舞」中独树一帜。
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鱼行醉龙节的意义已超出民间感恩、酬谢神灵的祭祀功能,更多的是鱼行对于故乡文化的坚守,传递出团结协助的精神。如今,为让街坊邻居都能感受节日气氛,每年节日期间还会有数万份龙船头饭在街头派发,延伸出团结群体、和谐共荣的积极意义。鱼行醉龙节已经成为澳门社会普遍认同和具有影响力的民俗节庆之一,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寄托。
苏家作龙凤灯舞 图源:中国政府网
5.苏家作龙凤灯舞
河南省焦作市的苏家作龙凤灯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相传,为在「大耍灯」习俗中夺魁,苏家作人毋黑旦根据民间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龙戏凤等传说故事,将「凤灯舞」融进了「龙灯舞」,融合为「龙凤共舞」节目,一举夺得博爱县大耍灯年的「耍灯魁首」。自此苏家作人创作的「龙凤灯舞」名扬博爱县城及周边地区。
逢年过节,苏家作龙凤广场都会聚集一大批舞龙舞凤的人。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下到垂髫之年的孩童,几乎所有人都会伴随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声,舞动龙凤灯。
苏家作龙凤灯舞 图源:中国政府网
苏家作龙凤灯舞表演的主要题材取自于节令习俗、民间故事、历史典故、吉祥喜庆、祈祷保佑等。以龙凤灯舞蹈的形式,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太平盛世的礼赞,对富裕生活的渴望,对阴暗社会现象的鞭挞,堪称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其主要道具有龙灯、凤灯、太阳灯、蜘蛛灯、荷花灯、老虎灯、西瓜灯、宝莲灯、蚌灯、百鸟灯、鱼灯、火车灯、蝴蝶灯、彩云灯等,打击乐乐器主要有大鼓、战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
其代表作品有传统作品【十二美女拉纤】【文王拉纤】【姜子牙钓鱼】【张羽煮海】【刘海戏蟾】等,近代作品【龙凤戏】【凤还巢】等,现代作品【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凤凰回头看牡丹】【龙飞凤舞庆盛世】等。
宾阳炮龙节 图源:人民网
6.宾阳炮龙节
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宾阳县,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宾阳炮龙节发端于宋元时代,清末民初趋于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宋仁宗皇祐年间,狄青率大军赴广西征剿侬智高,在宾阳昆仑关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元宵节,狄青令兵士以稻草扎成龙形,放火烧竹,在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炮仗般响声中舞龙大闹元宵,以此麻痹敌方。侬智高果然放松了戒备,最终为狄青所克。当地人据此认定舞炮龙能带来吉祥好运,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都要舞龙,后来相沿成习,舞龙活动固定在正月十一进行,逐渐形成独特的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 图源:人民网
宾阳炮龙节活动由「游彩架」、「灯会」、「舞炮龙」三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特色。「游彩架」也叫「彩架游行」,游行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队、舞狮队等组成,长达半里甚至一里以上,中间彩架台上有数名孩童,分别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扮成特定情景下的形象造型,神气毕现,妙趣天成。「灯会」俗称「灯酒会」,包括乡饮、取灯等活动内容。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的家长担任「头人」筹集「丁款」,每户派一男性到祠堂或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问题,聆听村规民约,然后会餐。取灯有「求嗣取丁」之意,灯会当日,「头人」引领生有三男二女的「抱花岳父」和擅长山歌的「抱花岳母」同众人一道从村社庙宇或祠堂出发,为取灯人家送去「莲花灯」。舞炮龙是整个炮龙节的高潮,正月十一晚七时整,在庙宇或代表社稷之处为炮龙开光后,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举行热闹火爆的舞炮龙表演,舞到村头街尾的既定地点后,在会首带领下举行传统的送龙升天仪式。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