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吧,有形的手确实可以干预经济增速,但往往都会面临一个效率问题,无外乎两种工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则更多的由中央宏观调控,比如央行的降息降准,且现在效率已经很低了,按照去年的情况来看,大概增加4.5元货币供应才能带来1块钱的GDP增速,现在多增加几万亿市场也就听个响,代价则是货币政策筹码的消耗,换句话来说,不是没放水,是供给给市场远超名义GDP增速的货币,市场没什么效果罢了,所以今年总是强调货币政策的效率,至于居民为什么不敢花钱,或者说这个假设居民有钱到底对不对?
而地方为了刺激经济,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极致的财政政策,这也是过去十几年一直在使用的:
1)极致的财政政策在我国非常例外,虽然不允许明面的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但地方则有办法,就是平台债,以地方的集体财富作为抵押,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等未来的财政收入等为担保,向市场融资,有标准化的平台债,也哟非标准化的平台债,以至于现在不少地方别说还款了,就是利息都够呛,隐形债比真正的赤字货币化利率高,风险大,监管难,不透明性高,比如中央举债给地方花一定是要求定向开支,而地方自己举债自己花则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银行给地方平台融资,虽然看起来是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借贷关系,虽然明面上不属于赤字货币化,实际上还是这一套,无非是透明度更低罢了,效率更是无法保障,这几年城投拍地,银行给地方输血,政府举债大增,你不要觉得是有多少钱可以用来刺激经济,估计还债和清利息都费劲,如果算上平台债,估计政府杠杆率都在100%以上。
2)财政政策效率,最大的问题还是效率,都是借了钱,贫困县就不配花700万修雕塑吗?全国最富的上海就不能买几把大几万的椅子吗?政府部门的钱要么来源于税收,要么来源于举债,要么来源于集体财富的收益,本质都是居民的钱,本身税收的重要作用就是调节财富分化,如果做不到高效向多数人返还公共福利,反而变成劫贫济富的游戏,最终使得现在的经济循环阻塞,都以为居民还有钱不消费,实际上伪中产除了房子就是负债,靠20%不到的人怎么形成经济大循环?
所以,发展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循环阻塞也越来越显著,如果还是路径依赖的搞举债刺激经济,长期债务必然拖垮财政和拖垮经济,效率是根本,如果愿意,你甚至可以借10万亿给马桶盖镶黄金,GDP也能起来,但问题是刺激经济效率和长期经济循环呢?实事求是开启了高速发展,踏实做实业吧,好大喜功的背后,藏着的是不断地透支未来做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