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2023中国经济印象:展韧性 显活力 蓄动能

2023-12-18新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中国证券报】18日刊发文章【2023中国经济印象:展韧性 显活力 蓄动能】。文章称,2023年中国经济倍感艰辛与不易: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运行逐步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展现出巨大韧性和潜力。

展望前程,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需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摧雨折不改其志。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将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前行。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小标题)经济展现较强韧性

临近年末,温州市双峰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方存正在盘点今年公司销售情况。「我们的销售额总体比较稳,一季度同比增长3.5%,二季度同比增长7.3%,三季度同比增长5%。」他说。

见微知著。「稳」成为双峰制冷的关键词,亦如今年的中国经济: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

「纵观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最大特征是‘稳’,坚持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

环顾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激化增多,美欧紧缩效应持续显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贸易增长乏力……

观察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以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效能降低……

直面困难挑战,紧抓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系列促消费、稳投资政策举措持续发力显效,促进内需潜力加快释放,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11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有效对冲外需收缩压力。进入四季度,进出口总值连续两月实现同比增长,新设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增加,外贸外资领域积极变化逐步增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重新增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速下滑。这一背景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经济发展韧性更加彰显。

韧,柔而固也。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开启「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尽管偶有波折甚至迂回,但前进方向、上升趋势明确。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这便是中国经济的「韧」。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前11个月,生产需求主要指标稳中有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

基于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同时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

韧性,源自哪里?

超过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规模和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消费市场,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也不断催生新需求、孕育新市场;坚持实施稳健的经济政策,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注重创新调控方式方法,政策空间足、回旋余地大;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竞争环境更趋公平、高效、有序,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加强,创新要素支撑更加坚实,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从市场规模到创新要素,从政策空间到发展环境,一系列因素共同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升中国发展底气。

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举措的有力实施,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会更足。重要的是,经济韧性、抗冲击能力会更强。

综合境内外近20家机构的预测数据,Wind统计发现,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将保持5%左右的较快增速。

(小标题)「流通」指标彰显活力

35.6亿人次!12月1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显示,1月至11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5.6亿人次,同比增长126%,单日旅客发送量、售票量等客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人员流动加速,客运需求旺盛,铁路旅客发送量持续增长。」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表示,铁路客流持续攀升,连创历史新高,彰显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消费增长潜力。

1200亿件!12月4日18时26分,一件从云南昆明寄往四川成都的快递包裹,成为2023年第1200亿件快件。

「小包裹」映射「大经济」。快递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快递业务量是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实物量指标之一,足以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连续3年突破1000亿件,直至此次创纪录地突破1200亿件大关,凸显出我国快递市场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展示出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向好态势。

21.6万亿元!今年前11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21.3万亿元)。

新增信贷是经济活力积蓄释放的直观反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从趋势上看,随着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经济逐步恢复元气,微观主体活跃度提升,资金融通需求增加,货币派生能力增强。

从客流到物流再到资金流,一连串的数据折射2023年中国经济活力持续恢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机制,加快形成消费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说。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从优化调控到推动创新到扩大内需再到改革开放,一连串部署指向2024年中国经济活力将持续迸发。

(小标题)创新发展积蓄新动能

「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创新的中国欣欣向荣。

12月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荣成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圆满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提升我国核电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突破3万亿元,达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R&D经费投入强度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

在中国,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前11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快于全部投资7.6个百分点;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上月加快4.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41.7%,「新三样」正在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系列部署给出生动注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是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匹配,更能体现我国未来发展张力的生产力方式,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着力点。」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表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形成新产业新动能。

「预计明年产业政策将是科技引领,前瞻布局。」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要稳存量,即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提增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谋变量,即国家、省、市层面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或加速出台。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毋庸置疑,以科技创新引领的中国经济必将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