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弘扬科学家精神之我见

2024-02-15新闻
原标题:弘扬科学家精神之我见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学家精神,前人已作过系统而又精辟的论述。笔者在此仅就当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对科学家精神的四点看法。
一、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从现实情况看,第一个「旁骛」是对官位。很多科技工作者其实并不一定喜欢追求官位甚至沉迷于官位,但当「权」大于「科」的时候,官位就会吸引人。官位有时会成为科学成绩的吹鼓手,成就不大也会有人「抬轿子」,从而助长一些科技工作者追求当官的趋势。殊不知当官与做学问是两码事,二者之间往往有着此消彼长的函数关系。一般来说,越想把学问做大越不宜当官。陈景润能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作出重大贡献,声誉比部长还高,但他未必能当好科长。我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简报组,去请教陈景润的成功经验时,他翻来覆去地只是讲那句刚学会的「革命加拼命」,没有别的。第二个「旁骛」是对「孔方兄」。实事求是地讲,科学家的贪腐率是很低的。但科学家如果钻进钱眼里出不来,必然有碍科学研究。因此,科学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第三个「旁骛」是就跨度过大而言。科学史证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T型人才」思路开阔,举一反三,成功率确实很高,但是不能过宽。笔者之所以在两年前发表题为【我轻如鸿毛】的文章,就是表明在那特殊时期我改过行、吃过亏。方法可变,赛道可换,专业方向尽量不要180度大转弯,选择了某个专业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二、矢志不移,不怕失败。科学研究的大道不是笔直的,也不是平坦的。科学实验没有不失败的,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科学试验没有不出错的。科学史上,经历许多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的科学家的故事举不胜举。因此,前不久在中国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拥抱错误。」试验出错为什么还要「拥抱」?道理既浅显又深刻:「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对于能够正确对待错误的人来说,随着错误而来的便很可能是正确,甚至可能是创新。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天文学史上,有过「天圆地方」说,有过「地心说」,人们当时是相信的。后来交通工具发达了,从东方一直向西走,结果会走到东方,方知地球并非如此。后来又认识到日出日落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自转,此外还有地球绕着太阳的公转,于是否定了「地心说」,出来了「日心说」。再后来,天文学界又观察到太阳系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银河系无数颗恒星中不起眼的一颗小恒星。于是,人们又开始认识到「日心说」的局限性。学无止境,各个学科都一样,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思想不断解放,才能有所创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这无不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学者不能总是拾人牙慧,要知道吃人家嚼过的馍是不香的。我们一定要像【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让思想冲破牢笼」,为解放思想扫除障碍。真理在握,所向披靡。
四、团结协作,协同创新。从前流传着一句话叫「同行是冤家」,这样不好,我们要变同行为「亲家」。金无足赤,璧有瑕疵,只看同行的短处容易瞧不起同行;反之,如果多留心同行的长处,则会认真向同行学习。假如你留心了别人的长处而别人却只看你的短处怎么办?这就要记住一句话:「人不容我,是我无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形成一个温暖、温馨的环境。温暖、温馨的环境是科学实验的温室。中国历来注意交流。汉代才女班昭关注交流,她写道:「望洛河之交流兮」,认为黄河与洛河交流,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唐代「诗圣」杜甫写道:「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他认为在暑天里干净的竹林,会让流水给人送来凉意。交流是思维共振,是互助互动,是交相辉映,会大大提升科学水平。如今的互联网给科学家带来交流的方便,我们更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弘扬团队精神,展开广泛交流。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界的内核,科学研究还不可缺少外部条件。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为科技工作者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对科学家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造上热情支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让科学家把时间尽量多用在科学研究上。与此同时,要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真正树立起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邓伟志,作者为中国社会学会顾问、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