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或许未曾预料到,47年前日本为了便利美国海军与空军在太平洋的行动而专设的3海里领海宽度,现在反而使得解放军能在东海与西太平洋之间轻松行动。
近日,解放军连续两天利用无人机和舰队通过九州岛最南端的大隅海峡,往返西太平洋,几乎把此地当作了自己的后花园。
(事实上,解放军海军每月都会经过日本近海进出第一岛链)
6月25日午后,日本统合幕僚监部透露,侦测到一架来自中国大陆的解放军无侦-7无人机在东海上空飞行,然后到达奄美大岛西北方向,之后北转并在东海再次进行了盘旋,最终向西北方向返回中国大陆。在此期间,日本空自西部航空队派出战机进行跟踪。
(不到24小时内,日本两次遭到解放军的侦察)
6月26日凌晨1点,日本防卫省再度宣布,在鹿儿岛西南大约50公里的海域,监测到解放军的052D开封舰和054A烟台舰正以编队形式向东行驶穿过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作为应对,日本海自部署了「白鹰」号导弹艇,空自则派出厚木基地的P-1巡逻机进行监控。
(日本海自摄影质量略有下降)
严格说来,这次无侦-7并未穿越大隅海峡,而是在九州岛及奄美大岛以西空域活动。但根据无侦-7的性能与航程,只要操作者稍加留心,穿过大隅海峡几乎不成问题。
至于开封舰和烟台舰的航线,则完全是公开的行动。但这也反映了日本自食其果,因为大隅、对马、宗谷和津轻这四个关键水道只有3海里领海,这是日本自定的规则。在日本向联合国重新提交文件修改之前,解放军仅是在行使自由航行的权利,这一行为无可挑剔。
1977年,日本在【领海及毗邻水域法】中确立了此制度,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国际贸易航线的便利及避免与无核三原则冲突,但实际上普遍认为日本这种「无私」是为了方便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快速部署。当时冷战正酣,美军需要阻断苏联核潜艇的通道,并随时能介入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事务,因此日本政府提供了这一便利。但当这种做法适得其反时,对美国和日本来说,这的确非常痛苦。
(无侦-7在日本近海的活动)
当然,解放军在东海和西太平洋的行动,并非是为了让美日后悔他们近半世纪前的决定,而是有其现实意义。例如,无侦-7的航迹清晰地表明了其侦查任务的重要性。
根据日本统合幕僚监部提供的航迹图,这架无侦-7在奄美大岛西北部和九州岛西部进行了长时间的盘旋,特别是在九州岛西部,盘旋的距离超过了上百公里。如果按无侦-7搭载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光电/红外射频单元等监视侦察设备来计算,它对九州岛的观测非常清楚。
考虑到数月前日本在九州和四国等地新建机场和港口,以便于美日介入台海,无侦-7此次出现可能是为了检查这些工程的进度。
(日本空自对无侦-7只能抬头仰视)
「骑脸输出」的开封舰和烟台舰的目的更加明确。首先,这显示了解放军对日本近海的强烈兴趣,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这里的地形地貌、风向潮汐等自然条件,同时监测日本海自和空自的反应速度,创造近距离观察日本自卫队的机会。
其次,解放军海军的远洋航行通常会伴有补给舰,而此次仅由驱护舰组成,表明这是一次持续十天到半个月的突击训练任务。特意选择通过大隅海峡这类关键水道,也是对驻日美军和日本自卫队的压力测试,旨在观察美日在解放军靠近时的应对措施和反应速度。
虽然无侦-7和开封舰、烟台舰的行动时间接近,甚至两艘军舰离开东海时无侦-7可能才开始行动,但这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行动,都反映了解放军对该区域的重视。
(日方公布的开封舰和烟台舰的航向)
解放军在日本近海的活动重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台海问题。从琉球群岛到台北约600公里,从奄美大岛到台北则是850公里,从九州岛最南端的鹿儿岛出发,距离仅1200公里。
对现代海空力量来说,这些距离都不算远。如果美日决定介入台海,从下决定到第一枚导弹在台岛爆炸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两三个小时。因此,如何增大美日介入台海的代价,或者延长这个时间,一直是解放军面临的问题。
(琉球群岛对现在的解放军来说是随到随到)
现在看来,解放军并不是被动应对,其核心策略并非阻止美日出兵,而是将战线推至日本近海,迫使美日海空力量连门都出不了,更遑论介入台海了。
因此,解放军在琉球群岛-日本本岛南部的频繁活动,目的就是通过熟悉环境来确保美国和日本因高昂的代价而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