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79年越军夜袭炊事班,副班长打退六次进攻,许世友:让他见我

2024-10-25军情

1979年阴雨绵绵的三月夜晚,越南芒街地区的612高地上硝烟弥漫。一个平日里总是和铁锅打交道的炊事班副班长,竟在这个危急时刻成为了阻击敌军的关键人物。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我军主力正在有序撤退,而这个仅有十几人的炊事班却要面对一个加强团的猛烈进攻。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副班长不但带领战友打退了敌军6次疯狂进攻,还全身而退,毫发无损。这样的战绩让许世友将军都为之动容,立即下令:"让他见我。"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斗让一个炊事班副班长赢得了这样的殊荣?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意外的重任

1979年3月11日傍晚,漫天的阴云笼罩着越南芒街地区,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128师383团7连指挥部内,通讯员手持电报快步走进,将一份紧急命令递给了连长王德明。

"立即组织部队,接防612高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王德明拿起地图仔细端详,612高地正处于两条山脊的交汇处,地势险要,控制着通往边境的重要通道。

此时的7连刚刚结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要任务,正在收拾装备准备撤离。然而越军不甘心失败,竟然在后方重新集结了一支加强团的兵力,意图切断我军回撤通道。

"报告连长,侦察组发现越军338师正在调动,预计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正向我们逼近。"通讯员又递上一份侦察报告。王德明立即召集各排长开会部署任务。

会议刚开始,炊事班班长黄玉盛也被叫了进来。往常负责伙食保障的炊事班,此刻也要投入到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

"炊事班负责612高地后山腰的防守,那里地形隐蔽,很可能是敌人的迂回突破点。"王德明指着地图说,"你们只有7支步枪,火力不足,三排长钟福带一个机枪组前去支援。"

黄玉盛虽然平日里只管炒菜煮饭,但他深知此刻责任重大。这个仅有十几人的炊事班,要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守住一段关键防线。

天色渐暗,钟福带着机枪手和副班长黄吴荣向炊事班阵地开进。就在他们穿过一处小山坡时,突然遭遇了敌军的火力封锁。密集的子弹在三人周围形成了一道死亡之网。

"砰!"一发迫击炮弹在机枪手身边爆炸,灼热的弹片瞬间将他和钟福掀倒在地。钟福的双腿被炸断,鲜血顺着裤腿不断涌出。他强忍剧痛,对黄吴荣喊道:"不要管我,快去炊事班阵地!"

黄吴荣咬紧牙关,背起钟福的机枪和弹药,在枪林弹雨中向前冲去。此时天已完全黑了,越军的炮火也越来越猛烈。612高地上空,不断有照明弹划破夜空,将整个战场照得通明。

抵达炊事班阵地后,黄吴荣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还要严峻。炊事班的十几名战士分散在山腰的几个散兵坑里,手中只有步枪,连一挺轻机枪都没有。而此时,从山下传来了越军特种部队的脚步声。

炊事班指挥员蔡宁立即调整防御部署:设立三个战斗小组,分别由司务长管国清、炊事班长黄玉盛和副班长刘建华带领。他们在战壕里堆起石块,用铁锅和炒菜盆搭建了简易的掩体。

就在这时,敌军的第一波进攻开始了。密集的枪声在山下响起,子弹如雨点般扫向阵地。一个越军分队借着夜色,悄悄向阵地左翼摸来。管国清发现后立即组织反击,将敌人压制在50米开外的灌木丛中。

这场意外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这群平日里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战士身上。而这,仅仅是漫漫长夜的开始...

二、战场转机

刚抵达炊事班阵地时,黄吴荣就遭遇了越军的第二波猛烈进攻。敌人这次采取了分散渗透的战术,小股部队从不同方向向阵地爬来。战火映红了半边天,照亮了越军士兵伏低前进的身影。

"砰砰砰!"黄吴荣端起从钟福那里接过的机枪,对着最近的一组敌人扫射。三个越军士兵应声倒地,剩下的人迅速卧倒在灌木丛中。这时,蔡宁从右翼战壕跑过来,接过了阵地的指挥权。

蔡宁这个人在战士们中很受尊敬。他的父亲蔡子民是台盟中央主席,母亲李玲虹是新中国对台广播第一位闽南语播音员。1978年,他从南京军区后勤部调到了383团,主动请缨担任炊事班指导员。

"向左转移20米,那里视野更开阔!"蔡宁一边喊,一边指挥战士调整阵地。他让黄吴荣的机枪火力点移到左侧高地,以更好地控制下方的谷地。这个调整立竿见影,很快就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冲锋。

就在此时,一声微弱的呼救声从前沿阵地传来。原来是一名重伤的通讯兵被困在了一处弹坑里,距离越军阵地只有30米。蔡宁正要派人去救,黄吴荣已经端着机枪爬了出去。

"哒哒哒!"机枪喷出的火舌在夜色中格外刺眼。借着火力掩护,两名炊事班战士迅速冲出战壕,将受伤的通讯兵拖了回来。而这名通讯兵带回了一个重要情报:越军正在山下集结主力,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强攻,蔡宁重新调整了防线。他让管国清的小组负责左翼,那里地形较为平缓,最容易被突破。黄玉盛则带着三名战士守住右侧的陡坡,利用地形优势设置火力点。黄吴荣和他的机枪组则在中路构建机动火力支援。

这时,一发照明弹在空中炸开,照亮了整个战场。借着这道光,他们看见山下的越军已经集结了至少一个营的兵力。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也架设完毕,随时可能开火。

"把担架和急救包都准备好!"蔡宁命令道。他深知,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惨烈。炊事班的战士们迅速将锅盖和桌板改装成简易担架,把厨房里的白布撕成绷带。

突然,一名战士发现阵地右后方有异常响动。黄吴荣带着两名战士前去侦查,发现是一个被炮火震晕的解放军战士。这名战士是钟福排里的,在支援炊事班时被炸散,身上还带着一部电台。

这部电台成了意外之喜。通过它,炊事班重新与连部取得了联系,及时获知了战场态势。同时,他们也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主力部队已经安全通过了612高地的危险地带,正在有序向边境撤退。

夜已经很深了,但战斗才刚刚开始。远处的山谷中,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越军的大规模进攻随时可能开始,而炊事班的这群战士,将用他们的铁血担当,在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写下一段传奇...

三、智勇双全

深夜十一点,越军的进攻愈发猛烈。黄吴荣利用缴获的电台,发现了一个重要情报:越军的无线电频道中出现了大量用越语和法语混编的密码。通过仔细分析这些通讯内容,他发现敌人正在调集更多部队,准备从三个方向对612高地发起总攻。

"敌人在用法语报数,每隔十分钟就会重复一次!"黄吴荣对蔡宁说。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越军的火力支援往往会在密码传递后的五分钟内开始。这让炊事班获得了宝贵的预警时间。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猛攻,黄吴荣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命令战士们在阵地前沿挖设了多个假坑道,每个坑道前都堆放了几块石头,远远看去就像有人埋伏。同时,他还让战士们把缴获的越军军帽插在木棍上,在不同位置晃动,造成阵地上防守人数众多的假象。

这个计策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夜里的第一轮进攻开始时,越军的侦察分队看到"众多"的解放军士兵在阵地上活动,立即向后方报告遇到了我军一个加强连。敌人不得不调整战术,改变了原定的突击计划。

就在这时,一名炊事班战士从战壕里爬出,迅速向一具越军尸体爬去。原来他发现那名越军军官的装备箱里可能有重要物资。冒着枪林弹雨,这名战士成功带回了一个皮包,里面装有越军的通讯密码本和一份作战地图。

通过这份意外的收获,炊事班不仅能够准确预判敌人的进攻时间,还掌握了越军在整个战区的部署情况。蔡宁立即通过电台将这些情报传递给了连部,为主力部队的安全撤退提供了重要参考。

午夜时分,越军的主力终于发起了总攻。敌人这次改变了策略,不再分散渗透,而是集中兵力从正面发起冲锋。借着月光,可以看到至少一个连的越军士兵正在向阵地逼近。

"等他们再近点!"黄吴荣压低声音说。他早已在正面战场设置了多处交叉火力点,一旦敌人进入射程,就会陷入致命的火力网中。

当越军冲到距离阵地约五十米处时,黄吴荣一声令下,三个方向的机枪同时开火。密集的弹雨打得敌人阵脚大乱。更令越军始料未及的是,炊事班战士还在战壕前沿埋设了简易绊线,不少冲得太快的敌军被绊倒在地,成为了机枪火力的目标。

一名越军军官挥舞着手枪,试图组织士兵继续冲锋。黄吴荣抓住机会,扔出了一颗手榴弹,正好落在那名军官脚下。"轰"的一声爆炸后,敌军的进攻阵型彻底崩溃。

趁着敌人混乱之际,蔡宁带领一个小分队从侧翼发起反击。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对撤退的越军展开追击。这次战斗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其中包括两挺轻机枪和数箱手榴弹,这些装备极大地增强了炊事班的防御能力。

到凌晨两点,越军的攻势明显减弱。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战斗即将开始...

四、生死抉择

凌晨两点半,电台里传来了连部的紧急指令:"主力部队已安全通过危险地带,请立即撤离阵地,返回预定集结点。"蔡宁拿着电报的手微微颤抖,他很清楚,要带领十几名战士从重重包围中突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此时,黄吴荣从观察点跑了回来:"报告指导员,发现敌情!越军正在山脚下集结,至少有两个排的兵力。他们似乎已经发现了我们的撤退意图。"

蔡宁立即召集班里的几位骨干开会。通过望远镜观察,他们发现越军已经在三个方向布下了火力点,只有东北角的一处山谷还有突围的可能。但即便是这条路,也布满了敌军的暗哨。

"同志们,我们必须分批撤退。"蔡宁说,"先让伤员和大部分战士从东北角突围,我带一个小组留下来掩护。"话音未落,黄吴荣就站了出来:"指导员,让我留下来断后吧。"

此时的黄吴荣身上还带着早些时候战斗留下的血迹,衣服也被弹片划破了好几处。但他拿起了钟福排长留下的那挺机枪,坚定地说:"我是老兵,对这里的地形最熟悉。而且,现在只有我能准确判断越军的通讯密码。"

就这样,在蔡宁的统一部署下,炊事班分成了三个梯队开始撤退。第一梯队由管国清带领,护送两名重伤员和大部分弹药先走。第二梯队由黄玉盛指挥,负责转移武器装备和重要文件。

黄吴荣则带着两名自愿留下的战士组成断后组。他们在阵地上设置了多个假目标,不时调换机枪射击位置,制造出阵地上仍有重兵把守的假象。

凌晨三点,当第一、第二梯队安全撤离后,越军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这次他们显然已经发现了防守力量的减弱,攻势比之前更加猛烈。子弹像雨点一样扫向阵地,照明弹在空中接连爆炸,将整个战场照得如同白昼。

黄吴荣指挥两名战士轮流开火,并不时扔出手榴弹,造成火力点频繁转移的假象。他还特意用越语大声喊话,故意暴露了几个早已撤空的工事,引诱敌人的炮火白白消耗在这些地方。

突然,一发照明弹在阵地上空炸开。借着亮光,黄吴荣发现一支越军特种小队正沿着右翼的死角摸上来。情况危急,但他们不能开枪,否则就会暴露真实的防守力量。

"用手榴弹!"黄吴荣低声命令。三人同时将手榴弹扔向不同方向,造成了一种多处开火的假象。越军特种小队顿时乱了阵脚,以为遭到了多个火力点的围攻,匆忙撤退。

凌晨四点,天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弹药即将耗尽。黄吴荣知道,是时候撤离了。他让两名战士先行,自己则留下来做最后的掩护。

在撤退的路上,黄吴荣不时停下来布置诡雷,用缴获的越军武器设置陷阱。这些障碍有效地延缓了敌人的追击速度。当他最终追上战友时,第一缕阳光已经洒在了612高地的山顶...

五、英雄归来

1979年3月12日上午,当黄吴荣带领最后一批战士抵达边境小镇爱店时,连部的同志们已经在镇口等候多时。这场持续了整整一夜的阻击战,炊事班共歼敌14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有力地掩护了主力部队的安全撤离。

"报告首长,612高地阻击战,炊事班无一人伤亡!"蔡宁向师首长报告时,一直挺拔的站姿突然摇晃了一下。原来他的腿上还留着一块弹片,却一直强忍着没有处理。

消息很快传到了广州军区,当许世友将军听到战斗详情时,立即拍案而起:"这些小伙子,了不起!把他们叫来见我。"几天后,在广州军区司令部,这群年轻的战士受到了许世友将军的亲切接见。

"你们用炒勺打仗,用铁锅打仗,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啊!"许世友说着,走到黄吴荣面前,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副班长。在谈话中,黄吴荣详细汇报了如何利用缴获的电台破译敌军密码,如何巧妙设伏,以及最后断后掩护时的战术运用。

这次会见后不久,中央军委授予黄吴荣"战斗英雄"称号,612高地阻击战的全体参战人员被称为"18勇士"。128师专门给7连炊事班记下了集体一等功,广州军区还授予他们"英雄炊事班"的光荣称号。

1980年,组织决定把黄吴荣从炊事班提拔为7连副连长。上任第一天,他特意回到炊事班看望战友。老班长黄玉盛还特意炒了一桌菜为他贺喜。饭桌上,战友们说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仿佛就在眼前。

1985年,黄吴荣转业到了地方工作。组织安排他到潮阳区城内派出所任民警。从战场到派出所,从保卫国家到保护人民,黄吴荣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1991年,黄吴荣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立三等功。随后,他当选为潮阳区第四届、潮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每当有人问起当年的战斗,他总是指着墙上的"一等功臣之家"牌匾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炊事班的功劳。"

2003年春节前夕,612高地阻击战的幸存老兵在潮阳重聚。已经白发苍苍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面前还是那熟悉的炊事班饭菜。饭桌上,老班长黄玉盛端起了酒杯:"来,为咱们的战友干一杯,特别是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同志。"

酒过三巡,有人提议要去看看当年负伤的钟福排长。说起这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排长,桌上一时沉默。黄吴荣站起来说:"明天我们一起去,我已经打听到他的家人住在哪里了。"

就这样,在春节的前夕,这群昔日的战友带着从四面八方收集来的慰问品,一起去看望了钟福排长的家人。望着墙上悬挂的烈士照片,这群老兵立正敬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