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二战日本海陆两军「恩怨录」,为何日本海军的待遇,远优于陆军?

2024-10-30军情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方的日本天皇裕仁在 【昭和天皇独白录】 之中明确且反复地表示,日本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海陆军关系的恶劣 。在他看来,海陆两军之间的矛盾斗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彼此的战斗协作,给战争结果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巨大损失。

事实上,军队内部斗争并不是日本的专利,纵观世界军事史,很多国家的军队内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观点不和或派系斗争的局面。但是日本作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军事强国,其海陆两军的争端和矛盾却达到了 前所未有、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的罕见程度。

甚至海陆两军还发下毒誓:海陆两军 绝不建交,后代也绝不通婚 ,甚至于连两个军队所用的 螺丝制式和旋转方向都要不同 。所以,在军史界有那么一句广为流传的调侃: 日本海军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日本陆军。

在引发海陆两军矛盾的众多因素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 待遇不平衡 」,海军待遇远远优于陆军。甚至于 二战时期出现陆军食不果腹,海军大鱼大肉 的差异局面,这种巨大的落差也加剧了海陆军之间的矛盾恩怨,最终使两军关系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紧张程度,令日本军部非常头疼。

甚至于民国时期军事家蒋百里都曾这样评价过日军内部的矛盾现象:

那么,二战时期日本海陆两军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恩怨?这种恩怨又是为何导致的?海军待遇为什么远优于陆军呢?

日本海陆两军恩怨历史迷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本海陆两军的恩怨从何而来?

在日本历史上长达六百年的幕府时代里,日本在武士阶层统治下实施封建锁国政策,天皇只是挂名傀儡,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和掠夺之下,日本资本主义改革萌芽,出现了两位藩王要求 ,还政于天皇。而这两位藩王分别是「萨摩藩」和「长州藩」, 这两位藩王的地方势力在后来便逐渐演化为统领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两个掌控势力 还政于天皇。

在藩王们实施的「 倒幕运动 」改革下,天皇终于得以重新掌权,便将参加倒幕运动的藩王们任命为朝中元老,除了萨摩藩和长洲藩,还有肥前藩和土佐藩。但是随着 肥前藩和土佐藩 势力的逐渐衰微,明治政府的主导势力就只剩下萨摩藩和长州藩。

但这两个藩王,却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死对头,堪比 「宿敌」和「世仇」 。早在元治元年期间,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长州藩主张用武力对抗外国人的侵略。而萨摩藩却认为采用武力手段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西方列强进行对抗。

观念的不和导致双方时常大打出手,发生激战,在「 禁门之变 」之中结下不可缓解的仇怨。所以,日本海陆两军的仇怨归根结底也可以归咎于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派系斗争。

如果说, 藩派之间的斗争只是海陆两军矛盾的引子 。那么后来的 日本军队制度 ,更是将海陆两军之间的矛盾火上浇油。

明治维新过后,没有兵权的明治政府想要收回各藩王手中的强兵,归为己用。但是此时日本国内藩王强势的政治形势已经不允许明治政府直接收回藩王手中的强兵。

于是,明治政府便只能选择妥协,以 藩王军组建政府军 。虽然这个方法暂时解决了日本当局的政治矛盾,但也无形之中为日本的军事局面埋下祸根。

在此期间,两个派系也从未停止过争夺资源。明治维新过后,崇尚武力的长州藩势力因时循势,因此要更胜一筹。

同时期,长州藩势力也十分重视对于陆军的建设, 仿照德式训练新式陆军,宣扬武士道精神和效忠天皇,建设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强大陆军队 ,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因此,长州藩始终要压萨摩藩一筹。

面对长州藩的压制,萨摩藩所建立的海军也不甘示弱,对海军进行了很大改革,引进许多优秀军事人才,并且从西方手中购买了大量先进作战舰艇,促使海军的迅速崛起,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中大获成功,使得海军的地位迅速提升,开始与陆军平起平坐。

随着两个藩系部下海陆军队的逐渐强大,明治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对藩兵进行节制,甚至于到达了 军部凌驾于政府 的局面,间接促使日本走向 军国主义 的道路。

同时,以藩组军也使得两藩的矛盾带入军队,将海陆两军的对立实实在在地捆绑于两藩的世仇宿命,由 长州藩掌握陆军,萨摩藩执掌海军 。仇人相见,自然也就分外眼红了。

二战时的日本海陆军恩怨迷因?

日本海陆两军的恩怨本就由来已久,直到战事频发的二战时期,这种矛盾也就愈发激烈。二战时期,日本陆军预备斥巨资购买德国的一辆新型坦克,却被海军故意捷足先登, 抢先买了这辆坦克(哪怕海军并不需要坦克)。

深感屈辱的陆军便发誓要独立建造航母,这样在海陆补给运输上不但不用看海军脸色,还能嘲讽一下海军,瞬间展示陆军的实力。说造就造,没过多久,由陆军独立建造的「 秋津丸」号 横空出世。

见陆军如此强盛,不甘示弱的海军也造起了坦克,虽然明面上说是为了满足海军登陆作战需求,但实际上也是不想受陆军束缚,拒绝任何能与陆军合作的场合。于是, 海军造坦克,陆军造航母 的离奇现象便引发了人们对于日本海陆两军矛盾的关注,而这一事件也不禁显示出日本海陆军对于资源的强烈争夺。

对于海陆两军资源的分配,通常情况下都是根据政府的 统筹计划 来施行。但是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明治政府在军事领域上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和指挥权,海陆两军又各自为营,谁都不想自己所得资源比对方低一筹。同时,日本的国土面积资源如此有限,很难完全平等地兼顾海陆两方的军队。所以,双方的 资源争夺战 也就愈演愈烈。

在二战时期,日本海陆军的资源争夺已经上演到对彼此绝对保密战略物资供给动员信息的程度,将对方视若敌军,为了争夺物质不惜进行武力威胁, 甚至于军火商要将同一个设计图纸向同一个国家卖两次 ,可谓是 一式两份

除了资源争夺,海陆军双方在作战战略上的意见也往往冲突,南辕北辙,一个要往北进,一个要往南进;在陆军坚持北上却被苏联痛打、伤亡惨重之后,海军却十分振奋,甚至决定 放礼炮庆祝 陆军惨败。

不仅如此,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在切腹自尽之前,留下的遗言都是一定要斩杀海军大臣米内。据此种种情况,日本的海陆两军在作战期间绝对不会打配合,甚至到了海军拥有「 海军陆战队 」,陆军拥有「 陆军海战队 」的地步,这确实在一定程度影响到日军的整体作战能力。

海军待遇为何优于陆军?

不过,虽然海陆两军都不甘心低对方一筹,但是在实战之中,海军的待遇确确实实要 优于陆军

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随着战线的拉长,陆军伙食标准急速下降-由每天固定的米麦油盐肉再到一天只有一两个米团,在侵华战争后期甚至饿到需要抢夺中国老百姓的粮食-俗称「 鬼子进村 」。

相比之下,二战时期的海军就要好过得多,每天大鱼大肉精致餐点也就作罢,军官用餐时还有军乐队奏乐佐菜,对比起陆军的惨况来说真是无限雅致。

甚至在1943年日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之时,一艘海军军舰上的食品储量就达到了二十六吨,仅仅军官一年的 食品开销 就高达一百多万美元,一次聚餐就要消耗几百公斤顶级食材,奢靡至极。

究其根本,是因为各国海军培养一贯都是走 精英路线 ,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精。所以,日本海军数量只有陆军数量的不到三分之一,同样的军费分给海陆两军,海军因为 人少 的优势,自然人均配比量就比陆军要多得多。

除此之外,在日本海军精英化政策下,海军的入军门槛更高,都是一些高素质高学历 人才精英 ,其待遇自然也要高上一筹。

但同时,海陆两军的差别待遇,也加重了海陆两军之间的矛盾,最终间接导致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