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第八集团军司令马修·李奇微接替已经因为朝鲜战场的惨败而声名狼藉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与骄狂自大,目中无人而一再遭遇惨败的麦克阿瑟相比,长期担任美国陆军副参谋长的李奇微才算得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正对手。
在参谋部的多年历练使李奇微养成了沉着淡定,善于观察的习惯,针对志愿军的弱点,他的三板斧打得志愿军一下子缓不过气来。
李奇微犀利地指出,志愿军的战术就是结合快速穿插迂回的「星期攻势」。
由于严重缺乏运输手段和美空军的持续骚扰,导致补给无法快速送到前线。志愿军战士一般只能自己携带一周战斗所需的弹药和补给。
他们靠着「肩上后勤」打满一周就必须停下来等待后面的给养接上,否则必然弹尽粮绝。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李奇微,厉害啊! 可惜,中国人民志愿军比他更厉害 。
一、「绞杀战」:李奇微的野望
很快,李奇微就在第五次战役中打出了凶狠的反击。「联合国军」通过志愿军看得见却打不到的「磁性战术」快速后撤,保持距离,尽量避免夜战,把志愿军拖得精疲力尽。
一周之内,美韩军队撤退了140公里,但志愿军的补给却跟不上了,即使是军长也只能喝稀粥。
这时美军坦克部队快速插入志愿军后方,截断交通线,摧毁志愿军补给站,把志愿军打得阵脚大乱。若不是傅崇碧63军在铁原死守12昼夜,秦基伟15军在东线苦战10天,志愿军肯定要吃大亏。
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都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联合国军」无法把志愿军赶过鸭绿江,志愿军也无法把「联合国军」赶下大海。
从1951年6月下旬开始,李奇微指挥的驻朝鲜美国空军向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所有的铁路线、桥梁、仓库发动了大规模的轰炸,这种战术被称为 「绞杀战 」。
「绞杀战」的概念源于二战中的意大利战场。1944年4月,美英军队在德军据守的古斯塔夫防线前受挫,便组织空中力量对德军的铁路运输线进行了54天的大规模轰炸,最终迫使弹尽粮绝的德军撤退。
而在朝鲜战场,志愿军享受的「待遇」比当年的德军可要「热烈」得多。
在朝鲜铁路网的咽喉地带「三角形」地区仅80公里长的铁道线上,美军每天出动飞机200架次以上,锲而不舍地对铁路设施、火车车皮和火车头进行轰炸,投弹总数高达3.8万枚。
美军宣称,志愿军方面「每半米铁轨就能摊上一颗炸弹」。
在这个夏天,「联合国军」对朝鲜全部 1200公里铁路线的投弹量则超过10万吨 ,整个铁路沿线都布满了炸弹的弹片。
祸不单行,1951年夏季,朝鲜北部遭遇了4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清川江、大同江上的主要铁路桥梁都被冲毁,处于全面不能通车状态,更不要说相对单薄的公路桥梁了。
洪水加上轰炸,朝鲜的573座桥梁被炸毁、冲毁总计205座,1200千米铁路线仅剩不到300千米能够通车。
李奇微的盘算可谓细致入微,他结合各方获得的情报,对志愿军的补给需求做出了这样推算:
1、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作战的志愿军大约有50个师,朝鲜人民军10个师,这60个师的军队平均每天需要2400吨的物资。
2、以每辆军用卡车载重量两吨计算,志愿军后勤部门仅运送大军一天的补给就需要1200辆卡车。
3、又,从鸭绿江到三八线往返需10天,以来时花费时间5天计算,如果要把足够的补给送到前线,每天就大约需要维持 6000辆以上的汽车 。
4、即便是运力较大的火车,每天也必须 有120节车皮到达前沿战区 。
志愿军战士可以不吃饭,但是你的大炮、你的枪械不能不吃炮弹和子弹啊。
李奇微:虽然「联合国军」步兵打不过三八线,但我们的空军可以炸到你们服气为止,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让你一辆车,一节车皮都到不了前线,一粒米,一颗子弹都送不上来!
二、美国空军逞凶朝鲜
1951年的下半年,驻朝鲜的美军航空兵平均每天出动900多架次,其中90%的兵力都用来攻击位于中朝军队的后方运输线。
当时,美国空军用于袭击志愿军交通线的主要空中力量是B-29重型轰炸机。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堪称螺旋桨时代的战略轰炸机,它威力巨大,翼展43米,单机载弹量超过9吨,最大航程超过5600公里,飞行速度可达574km,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主。
一架B-29扔下的炸弹一次就可以摧毁一整个车队 ,其使用的重型航空炸弹单枚重近一吨,可以炸出深5米,直径12米的大坑。
在轰炸志愿军交通线,特别是大桥和隧道时,美军还使用了重达5.6吨的「橱柜」式巨型炸弹。
在二战中,英军轰炸机投下的「橱柜」一枚就炸塌了法国西海岸一个隧道,事后德军光清理碎石就花了3个星期!
此外,美军还大量使用了B-26「劫掠者」轰炸机用于空袭仓库、桥梁等小型目标,并使用F-80「流星」喷气式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扫射和轰炸志愿军的车队、火车头、高射炮阵地。
为了摧毁志愿军的运输线,美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可以说,美国炸弹厂的工程师真是挖空心思,各种缺德的歪点子层出不穷。
美军扔下来的除了直接杀伤的凝固汽油弹和航弹,还有五花八门的炸弹。
有的炸弹装了重力感应装置,被车辆压到就炸,甚至排弹的人一碰就炸。
这种炸弹的装药量不大,一般就炸断人一只手,一条腿,不会致命,但是伤员既不能作战,又要人照顾,又要吃饭,反而增加志愿军的负担。
有的定时炸弹设置了 三个引信 ,其感应规则是,任何一根引信被拆除即可引爆。也就是你除非同时拆干净了,不然拆哪根都会炸。
以及臭名昭著的M83 蝴蝶弹 ,这种炸弹一般都装在M15A2 子母弹箱内构成子母弹,24枚一组,不仅可以定时,还能够反排爆,也就是一排弹就炸。
蝴蝶弹爆炸后能够杀伤半径50m范围内的人员和车辆,甚至能打穿坦克的装甲。
除了狂轰滥炸之外,美军还使用了各种有可能破坏志愿军运输线的猥琐手段,包括专门扎汽车轮胎的 四角钉 。
这种小东西跟中国古代的铁蒺藜类似,有四个锋利的尖爪,随手一扔,总有三个尖着地,一尖直立向上,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曾用它来对付美军的汽车。结果被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发扬光大」。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即便志愿军的汽车躲过了飞机投下的炸弹,也难逃小小四角钉的暗算。总之,就是不让汽车顺利地开到前线去。
1951年9月份,美海空军投入「绞杀战」的飞机为3027架次,10月份,增加到4128架次,11月,再次激增到8343架次,美军的空袭确实对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据志愿军司令部统计的数据,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
被美军炸毁、又被志愿军修复、而后再被炸毁的、再被修复的桥梁达到190座次,破坏又被修复、再次破坏、再被修复的铁路达到4000余处。
1951年7月,美军远东航空兵司令奥托·威兰将军放出狂言,计划以90天的时间摧毁北朝鲜的铁路系统,破坏志愿军前后方联系,使志愿军前线部队「窒息」。
在1951年8月,志愿军真正能够运到前线的物资只有1/4,3/4都在路上损失掉了,造成了前方的严重困难,志愿军战士饿肚子也还罢了,有的甚至因为没有子弹,只能靠扔石头阻击敌人!
1951年9月7日,彭总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聂荣臻写信求援:
早晚秋风袭人,战士单着,近旬病员大增,洪水冲,敌机炸,桥断路崩,存物已空,粮食感困难,冬衣如何适时运到,实在逼人,望兄良策救我。
三、洪学智挂帅,志愿军用生命铸就铁血大动脉
面对空前严峻的形势,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临危受命,出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统筹负责打破敌人「绞杀战」的工作。
洪学智本来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挑不起这个重担,结果深知请将不如激将的彭总对这个棋友说:「你不干,我干,你去前方指挥部队,我去管后勤!」
洪学智到任后,立即着手协调各方,调集资源,制定了保障志愿军后勤的一整套方案,他对后勤线的要求是: 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
第一步:一定要把猖狂的美国飞机打下来!
首先,志愿军调整和加强了后方运输线上的防空哨。在32条共2500多公里的公路上,10人一组,投入1.3万人的兵力,设置了1300组对空监视哨,全力保证汽车部队的安全运输。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还是要把猖狂的美军飞机干下来!
在洪学智的组织下,把分散在朝鲜各个战场的高射炮兵部队组织起来,全力保护后勤线。其中归后勤司令部直接指挥的高射炮兵有4个团、25个营,主要掩护铁路桥梁和仓库区。
就这样,志愿军高炮部队与美军飞机的血战开始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高炮部队,装备少,人员不足,战士们缺乏实战经验,许多人只训练了20几天就入朝作战了。
朝鲜北部山区冬天降到零下20度以下,夜晚的山风像刀子一般往骨头缝里钻。高炮连战士睡的防空洞如同冰窟窿,大家都冻得缩成一团,无法入眠。实在睡不着,就坐起来背靠背地相互取暖。
高射炮炮位上的座椅都是铁的,坐在上面就像坐在冰坨子上,不一会儿屁股就冻得失去了知觉,而战士们却一步也不能离开。因为敌机随时会窜来,战士们一旦离开,敌机来了就来不及还击。
时间一久,大家的脚都生了 冻疮,肿得像馒头,布鞋都穿不进去 。有位一炮手脚底板烂得淌黄水,底盘踩不下去,二炮手无法发射。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找来一根木棍绑在腿上,把棍子下端戳在底盘上,开炮的时候,一边用脚往下踩,一边用手握着棍子朝下捣。双管齐下底盘就能踩下去,让二炮手顺利发射出炮弹。
高炮部队的条件实在是太苦了,但他们一心想狠狠打击入侵的豺狼,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与敌偕亡的狠劲,打得飞行时间平均超过1000小时,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军飞行员鼻青脸肿,找不着北。
说实话,高炮部队的作战绝对超出了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因为敌机可以随时移动,向高炮阵地发起凶狠突击,而高炮一旦部署好了就无法移动,成了活靶子。
战斗机的机炮射速很快,一块弹片就可以把人拦腰切断,汽油弹扔下来之后炸得人体血肉横飞,根本找不到囫囵尸首。
直面着像雨点一样射来的机炮,身边的战友纷纷牺牲,血浆四溅,很少有人不会魂飞魄散,大叫逃命。但志愿军战士却毫无惧色,操纵笨重的37式苏制高射炮,与呼啸而来的美军飞机展开激烈对战。
1951年6月9日,25岁的高射炮兵战士刘四,在美机空袭黄江大桥,全班战友除他以外全部伤亡的情况下,英勇奋战, 一人操作高射炮在1000米距离内点射击落一架美机 ,荣获一等功。
刘四所在的志愿军高炮独立31营3连后来被授予「一等功臣连」称号,在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仅刘四3班的那一门高炮就击落敌机12架,击伤敌机16架,全连 72名战士,负伤和牺牲35人 。
1952年5月8日,美军出动上百架飞机空袭志愿军楠亭里仓库,负责防守仓库的志愿军高炮独立24营凭借装备的12门高炮,16挺高射机枪与蝗虫一般密密麻麻的空中霸主整整硬刚了13个小时。
这是一场众寡悬殊的战斗,就算把高炮和机枪都算上,一门高炮/机枪也要「照顾」4架敌机,而敌机一发机炮就可以报销一门高射炮。
战斗中,24营的战士顶着雨点一般密集的炮火和炸弹,沉着冷静,不怕牺牲,在全营伤亡67人,战损超过30%的情况下,顽强地顶住了美军高达400架次飞机的轰炸,击落敌机7架,击伤18架。
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被彻底打懵了,眼看夜幕降临,不得不悻悻然撤出了战斗,楠亭里仓库保住了,几万志愿军的弹药、食品、被服保住了!
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到处都是烧得焦黑的烈士遗骸和散落的高射炮零件,剩下的高炮营战士也基本个个挂彩,看得在现场的洪学智司令员热泪盈眶: 真的是用生命和鲜血保住的仓库啊 !
随着作战经验不断积累,年轻的志愿军高炮部队越战越勇,开动脑筋,从一开始的被动应付逐渐开始将美军按在地上摩擦。
由于当时美军还缺乏有效的夜视手段,为了确保轰炸效果,夜间轰炸只能选择月圆之夜;同时,有点「呆萌」的美军飞行员都想上半夜轰炸,下半夜补觉,于是到达战场的时间往往在半夜12点以前。
摸透了敌人的空袭习惯之后,志愿军开始 针对性地集结火力,守株待兔 。大致画面是这样的:
话说这一日美军大队长史密斯上校领兵二十余架,来到志愿军仓库上方,正欲投弹逞其凶威,忽听得山间一声炮响,吓得美军魂不附体。
只见八十余门高射炮,百余高射机枪一字排开,志愿军齐声呐喊:我奉洪司令员将令,在此等候多时,史密斯还不下机受缚?
不容史密斯答话,高炮群一齐开火,弹雨纵横交错,火网密不透风,打得美机凌空开花。
除了重点目标重点防护,志愿军高炮部队还采用设伏战术,在美机经常通过的地域打伏击,而且还是 麻雀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美军前一次吃亏之后得到报告:XX地区有志愿军埋伏,遂赶来对该地区大肆轰炸,结果一无所获,正错愕时,对面山头的志愿军高射炮兵开火了,美机纷纷中弹。
美军飞行员泪流满面:damn it 中国军队太狡猾了!
反「绞杀战」期间,志愿军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36架,击伤847架。这一战绩要远远超过同时期志愿军空军的战果。
第二步:美国人扔下来的那些玩意,一个也不许漏网!
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被阻遏了,下一步,洪学智开始着手组建专业的排弹部队,收拾那些美机扔下来的鬼东西。
排弹部队是真正和阎王爷玩猜大小游戏的牛人,猜错了,这条命阎王爷就收走了。当时排弹部队的伤亡率远远高于一线作战部队。
你以为的像「拆弹专家」那种全副武装,高科技设备?没有的,有时候,带一根撬棍就上了。
一开始,志愿军战士对美军炸弹的结构认识不充分,拆弹都是用土办法:首先,派人将定时炸弹周边的泥土挖开,然后捆上铁丝、绳子将炸弹拉出来触动其爆炸。这种方式导致排弹人员伤亡惨重。
结果,志愿军又开始开动脑筋:要顺利排除敌人的炸弹,首先要了解敌人的炸弹!他们很快拿出了缴获的各种美军炸弹,连夜研究。
拿定时炸弹来说,这种炸弹往往装有反拆卸钢珠,首先把钢珠卸下来,再把炸弹的引信拧下来,没了引信炸弹就成了死弹。
经过实践,排弹部队很快积累了拆解各类定时炸弹的经验,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体拆弹部队都掌握了对付定时炸弹的方法。
就拿出身铁道兵的排弹专家郭金升来说,他一个人就拆掉了 603枚美军投掷的定时炸弹,挖出的炸药竟然足足有27吨 !被称为志愿军中的「排弹大王」。
原先志愿军平均拆2枚炸弹就要伤亡一个排弹手,郭金升等于一个人就救了300名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后来,郭金升被授予「特等功臣」荣誉称号。
接下来,他们把缴获的蝴蝶弹、凝固汽油弹、地雷等一一拆解,一时间排弹成功率大增。美军扔下的定时炸弹往往是肉包子打狗,刚刚扔下来就被志愿军给拆解回收了。
这这不就是现在知识产权领域中说的「逆向工程」嘛。
美军:这是侵权,赤裸裸的知识产权侵权!
而那些从炸弹里掏出来的炸药,全都被志愿军用来开山碎石,修复被美军炸坏的公路了。
至于四角钉?不好意思,拿大扫帚一扫,全部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根据后来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得志回忆, 当时志愿军各级指挥部里非常流行把这种四角钉拿来当做烛台 。
李奇微&奥托威兰:李默奥泪……中国人太可怕了。
志愿军表示:没办法,我们条件太差,你们的铁家伙不拿来做点什么总觉得浪费资源……
第三步:那些炸烂的路和桥,分分钟都要修好!
其实对志愿军司机来说,最怕的不是美机轰炸,而是美机炸烂了路自己却不知道,加上赶夜路不明路况,很容易翻进弹坑或者掉下悬崖,火车就更麻烦了,要是脱轨就直接车毁人亡。
为了尽快修复被敌人炸断的铁路、道路,新中国唯一一支铁道兵部队连司令部一起搬到了朝鲜,改称志愿军铁道兵团,隶属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直辖。
7万多铁道兵,加上随时补充的5个独立团,全部集中在「三角地区」及东、西清川江和东大同江三座桥梁上,分成昼夜两班,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抢修,每公里部署的铁道兵部队达到244人。
朝鲜方面派出了唯一的铁道兵联队,并动员大量老百姓给运输,烧饭,中朝军民集中1000多辆卡车和大量人力在夜间闭灯抢运物资,反复倒运、漕运了2000多车皮物资,基本保证了运输不断。
这就是「反绞杀战」当中赫赫有名的「倒三江」。
一边是奔驰而过的汽车、马车,一边是英勇的铁道兵冒着敌机的反复轰炸争分夺秒修复桥梁和铁道。白天敌机炸毁桥梁,晚上就修复通车。
例如,铁道兵第1师一个连就在百岭川大桥连续奋战76个昼夜,大桥经过美军26次大规模轰炸却屹立不倒,该连前后伤亡99人,最后仅余40人,依然完成了抢修任务。
与此同时,逆天的志愿军卡车司机和火车司机研发了一系列运输方式和技术创新,确保桥断路断运输不断。
比如「 顶牛过江 」:有时大桥断了只能走小桥,但是小桥承载力差,于是这边机车不过桥,将车头调到列车尾部,用车头顶着较轻的车厢过桥,接上对面等着的机车车头,OK完事齐活!
又比如「 片面运输 」:志愿军来不及抢修两条铁轨,干脆只修一条,一晚上只发一个方向的车皮,5分钟发一辆,一晚上最多可以发47列。
又比如「 合并运转 」:为了突击抢运,把两组以上的列车连成一组,同时用两三个火车头牵引这条远远超过一般列车长度的车厢,搞定!
负责修桥的志愿军工兵就更6了,白天,他们会把铁路桥上的Z字梁和钢轨等重要部件取下,来轰炸的美军飞机远远望去:haha这座破桥中国人还没修好!懒得再炸了,任务完成!
等美军飞机飞走,到了晚上工兵就再把钢梁铁轨安装回去,让满载的火车快速通过。
在清川江,志愿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彭敏带领战士们在距离被炸毁的清川江大桥2公里的地方连夜修了一条 水下桥 ,火车就走这座「隐形桥」,把炸毁的大桥留在原地迷惑敌人。
美军侦察机带回去的照片总是显示清川江大桥仍然处于被炸毁状态,可是满载物资的志愿军列车,却依然在通过清川江,这让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美军: 跟中国铁道兵对抗,总觉得脑子好像不太够用……
哦对了,后来国内赫赫有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都是这位彭敏老爷爷主持修建的。
1951年10月7日,美军的「绞杀战」轰炸强度达到顶峰,但「三角形」地区的铁路线竟然奇迹般全线通车!从10月16日到22日,「三角形」地区通行了1947节车皮,大大缓解了前线困难。
1951年9月至12月,朝鲜北部各铁路计划过车13900节车皮,实际过车14834节车皮,硬是顶着美军3000多架飞机的狂轰滥炸超额完成任务!
插一个关于洪学智上将的幽默段子:
上世纪90年代,洪学智上将出访美国,美国将军问他:「请教洪将军,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
洪学智笑呵呵地说:「我呀,是你们美国的大学毕业的。」
美国将军不解,又问:「那你是从我们哪个学校毕业的?」
洪学智微微一笑:「 我是你们美国空军大学毕业的,不过你们到现在也没给我发过毕业证呢! 」
第四步:听说你们美国空军很能打?咱们来比划比划!
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截至1951年底,新中国共接收了654架米格-15,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8个空军师。
由于米格-15的性能要优于美军使用的P-51「野马」,失去掩护的B-29很容易变成肉鸡,中苏空军的把美军战机的活动空域一步步从鸭绿江边打到清川江以南。
1951年1月21日,26岁的空四师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队在安州上空击伤美军F-84「雷电」式战斗机1架,首战告捷。
新生的志愿军空军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空战英雄,比如连续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王海、赵宝桐,击落击伤8架敌机的刘玉堤8架,以及报销了7架敌机的孙生禄。
在这场持续了10个月的绞杀战中,志愿军空军共击落美机122架、击伤41架,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少校也被中国飞行员击落而毙命。
事实证明,中苏联合空军比美军能打,于是从1951年10月底起,美军的B-29轰炸机群不得不转入夜间活动,结果又遭到严阵以待的志愿军高炮部队炮火血洗。
四、辉煌的胜利,中国人民的光荣
美军已经认怂,但来自志愿军方面的反击却连绵不绝。
1951年9月,董其武将军率领平津战役中改编的志愿军23兵团入朝,这使得志愿军能够集中了11个军、9个工兵团、3个工程大队大举开展机场和公路的恢复和修建工作。
同时,朝鲜方面投入人民军20万人,群众100万人,与志愿军一道在25天之内就修筑起了总长达2450公里的公路网。
到11月初,由23兵团承建的朝鲜北部3个大型机场开始启用,为志愿军飞机作战提供了可靠的陆基平台。
到了1952年下半年,志愿军已经能做到飞机炸坏了任何一段路都有备用路线,损坏的道路一夜之间就会修葺如新。
像包干分段修路一样,各个汽车团实施了分段包运,利用各自路段的路况,各显神通,和美军斗智斗勇。
由于驾驶员很快对自己负责的路段路况了如指掌,他们能够做到在白天把汽车藏得严丝合缝不露痕迹;在夜间熟记道路,闭灯快驶。一些汽车连整年都没有损失一辆汽车。
按照美军吹的牛皮,「绞杀战」只要90天就能让志愿军「窒息」。结果3个月过去,志愿军后方的铁路大动脉 不仅在运行,而且1952年1月的铁路运输量比1951年1月同比还上升了两三倍。
「绞杀战」打了整整300天,志愿军汽车的季度损失率反而从入朝初期的近50%,降至1951年第三季度的5.5%、第四季度的4.6%,1952年第一季度的2.2%,一直到1953年的0.5%。
美军:大家都是好不容易出来混的,打脸能不能不要这么狠?
1952年6月,洪学智在【九个月来的后勤工作情况】中总结道:
去年(1951年)七月以前敌机打毁车5057台……去年八月至今年(1952年)四月共打毁476台……去年七月以前平均每月损失654台,八月以后截止今年四月每月平均损失62台。
1952年5月31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无奈地承认:
「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敌人的供应,然而敌人仍然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凡是炸断的铁路,很少是在24小时内未能修复的」。
在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中朝军民共同打破了美军的空中封锁。铸造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在这场伟大胜利的背后,是来自祖国人民的巨大的物力保障。
1953年,新中国的财政收入高达213.24亿元人民币,约合当时的100亿美元,是民国时期财政收入的50倍。同年,中国的钢产量达到177万吨,是民国时期钢产量的35倍。
新中国在朝鲜战场共投入了560多万吨物资,不计其数的铁轨、枕木、钢筋、水泥、汽车和火车头,数以千计的高射炮和米格战机,还有上百万部队。这一切都来自于无私、伟大的中国人民。
其实美军输得不冤枉,因为 他们是以区区几十万兵力,几千架飞机在和6亿中国人民对抗。
正因为背后有祖国人民这一世界上最强大的后盾,志愿军的腰杆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硬。
1953年金城反击战前,洪学智为志愿军囤积了24.8万吨粮食和12.38万吨弹药。
战役开始后,志愿军投入1094门大炮,只用28分钟的炮火准备 就向「联合国军」阵地倾泻了1900吨炮弹,把敌军防御工事整个炸得稀巴烂。
猛烈的炮火打得美韩军队怀疑人生,简直无法想象对手是一支2年多前要靠肩挑背扛才能勉强保障后勤供应的部队。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反「绞杀战」的胜利, 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奇迹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