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4年,以色列在全球火力指数排行榜中位列第17位,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强国。
一个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不到、偏居一隅的国家,在军事实力上能有如此表现,着实令人惊叹。
但殊不知,这还仅仅是衰落后的以色列。
上世纪后半叶的以色列国防军,可是足以与整个阿拉伯世界叫板,是当之无愧的中东「小霸王」。
只可惜时过境迁,现如今的以色列国防军,对付起小小的哈马斯武装,也显得稍有吃力。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以色列军队实力的下跌?
中东「小霸王」——以色列国防军
以色列国防军,一支从一次次战争实践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并随着其国防战略和现实威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军队。
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是英国管辖时期的地下军队「哈加纳」,语意为防卫队。
「哈加纳」建立于1920年12月,是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地下军事组织。
以色列1948年建国后,于当年的5月26日宣布组建国防军,同年组建空军和海军,三军主体就是「哈加纳」。
以色列空军初期,只有4个由28架轻型客机组成的飞行中队。
当时以军对客机进行改装,配备了机枪和自制投弹器,由参加过二战的、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驾驶。
尽管没有一架真正意义的战斗机,但其在当时的中东已经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以空军又从捷克、美国和南非采购了一些歼击机和轰炸机,使以军航空兵主导了战场局势,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此后以军进行了三次大的改组整编。
第一次是在1948年至1949年,巴勒斯坦战争中的两次停火期间。
整编的主要内容是:以1944年建立的犹太旅的建制为基本框架,以勇猛作风全面改造和更新部队。
这次改组将以色列军事力量改编为一支正规军,即现在的以色列国防军。
第二次为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整编由先后担任以军总参谋长的伊加尔·亚丁和达扬负责,推出了独特的国防体制和动员制度。
这成为以色列全面国防的起点。
第三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整编重点是对军事情报部门进行了整顿,强调利用高科技侦察装备搜集情报。
这一阶段以军大规模换装美制飞机和陆军装备,同时开始自行设计制造大型武器,包括「幼狮」战斗机,从而构成了以军现役武器的基础,也基本实现了装备自主,并在80年代末开始向外向型军事工业体系发展。
三次整编下来,以色列军队一步步走向强盛。
20世纪末期,以国防军已经成为中东地区装备最好、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的武装力量,也是世界上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军队之一、中东地区国防预算最高的军队。
在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以色列国防军参与了五次大型战争和其它无数的小型冲突,且战绩斐然。
五次中东战争下来,阿拉伯世界将犹太人赶出中东的愿望全部落空,反倒是以色列的地盘越来越大,这就是其国防军实力强横的最好证明。
20世纪后半叶,以色列军队几乎一步步壮大为中东首屈一指的军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东「小霸王」。
直到近些年,以色列国防军却频繁出现拉跨表现。
2006年,以军与真主党武装爆发冲突。
3万以色列大军进攻1000人真主党武装,结果自身阵亡121人,受伤1244人,大批装备被毁。
此次巴以冲突期间,面对甚至连军队都称不上的哈马斯武装,以军在大举出动的情况下,阵亡3000人以上,受伤人数更是高达1.16万人。
出动的上千辆坦克、装甲车、步战车,其中超过半数被击毁。
面对一支小小的哈马斯,以色列国防军应付起来尚且有些吃力,又谈何在中东世界横着走?
一时间,以色列国防军的实力开始被外界唱衰。
那么,曾经的中东「小霸王」,为何会一步步沦落至此?
狭隘军事战略制约
虽然以军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威胁环境中,其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政策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简单来说,其狭隘、相对落伍的军事发展战略,拖累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发展,甚至造成军事行动的失败。
1997年9月5日,以色列海军突击队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摸到了黎巴嫩,企图突然袭击真主党游击队。
经过夜间行军,这支由30多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刚进入阵地,还没完成攻击准备,突然枪声大作。
不料,真主党民兵早已埋伏在此。
计划中的偷袭打成了攻坚,仅有30多人的以色列突击队哪里是数百人的对手。
一番激战之后,以色列海军突击队的阵脚大乱,溃不成军,12名士兵抛尸他乡。
此次作战行动,是以色列在接连遭受恐怖袭击后而贸然发动的一次军事优先行动。
而且,以色列近年发动的「防卫墙」及「铸铅」行动,虽然取得了短期的军事效果,
但长期来看,不失为失败之举,对以色列本身也造成了重大损失。
以上种种失利的重要原因,时由于以军军事优先战略对情报和快速反应能力过分依赖,使以军发展出现盲目现象,从而无法做到在战场上临时应变。
同时,由于以色列军事力量在中东地区长期保持优势地位,这使其更加依赖「武力」而不是「理性」思维。
在1967年「六五战争」胜利的光环下,以色列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给决策者和军队造成了危害,这最终导致了1973年的危机。
对于以色列军事思想的影响,外界早就指出以色列军队内部「文化让位于技术」的现象。
像以色列这类部队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将技术作为军事力量的倍增器,确实是一个颇有市场的发展方向,可惜以色列人忽略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以军顾问、退役将军亚伯拉罕就曾撰文指出,在20年前,以军高级指挥官仍然能够认识到过度依赖技术、忽视人力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然而近几年来,技术已经成为以色列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主导因素。
外界统计发现,以色列军队内部刊物战略栏目中,涉及技术的论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这反映出许多指挥员,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技术对战斗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对于抽象的理性思维和策略问题考虑不多。
这使得以军在军事力量发展中缺乏战略思维,而只注重技术和眼前效果。
而更让以色列人对军方失去信心的是,国防军的未来发展同样一片黯淡。
军队前景一片黯淡
目前,以色列军队正在大力推行军队信息化建设。
虽然以军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但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
一是以军内部在信息化建设的某些重大问题上仍有分歧。
信息部成立后,总参仍有一些人担心成立该部将加剧军费紧张状况,给公众造成以军机构臃肿的印象,使未来获取经费更加困难。
二是信息化建设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以国防工业部高层人士认为,以国防军主推的「陆军指挥控制系统」有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并有可能与海、空军指挥控制系统发生冲突,陆军本身能否借助该系统实现有效的通联并无完全把握。
三是关键设备尚无着落且信息系统职权划分难定。
以军认为,解决军兵种信息化作战系统间差异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是增加通信卫星数量,但资金无法落实,而且在卫星管控和使用问题上也意见不一。
四是军费削减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
随着军费的削减,今后以军可投入信息化建设研发领域的资金将大为减少,信息化建设将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局面。
而在军内信息化建设受阻的同时,广大军人对军队发展前景,也表现出了悲观态度,民众参军热情降低,老兵退伍意愿强烈。
在此环境下,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以色列人,虽然具备更好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开始职业生涯时已不再将从军作为首选,而是更多地选择民用行业。
为了维持指挥官队伍的稳定,以色列国防军一直在安排他们接受地方院校教育,为他们日后开创新的职业打下基础,却没有注意到这种做法,可能会扩大地方院校与军队专业之间的差距。
这些问题造成以色列军队内部军事伦理受到新的挑战。
例如,近年来以色列预备役部队中逃避服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2000年9月以前,预备役士兵的服役时间是15天,但自巴以冲突后,服役时间增加到30天。
后来以色列议会又批准预备役部队的士兵服役时间是43天,军官为57天。
这引起了预备役部队的不满。
另外有许多人反对政府对巴勒斯坦采取的政策,拒绝到巴勒斯坦地区服役。
还有以色列经济形势严重下滑,士兵服兵役期间失掉了自己的工作,而部队的待遇又非常低。
报道称,预备役部队逃避兵役现象日趋严重,已对以色列部队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在老兵无心服役,新的兵源难以征集的情况下,以色列军队自然走了下坡路。
结语
从当初的中东「小霸王」,到现如今的与哈马斯武装缠斗,以色列国防军实力下跌明显。
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狭隘军事发展战略的制约、现代化军队情报建设的滞后无疑是重要原因。
更关键的是,现如今的以色列国民,对军队、军人的兴趣空前削弱。
一个无人愿意参军的国度,军队战斗力下滑也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参考资料
范玉芳,雍成纲.以色列军队的科技精英教育计划及其借鉴意义[J].国防科技,2023
芦鹏.以色列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48-1977)[D].西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