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成功抓住战机,5万美军却打不过2.4万志愿军,李奇微无奈:谈判吧

2024-07-20军情

沃尔顿·沃克的意外身亡,是美国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最大的损失,这位二战中纵横法国中部的名将,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永远留在了远东的异国他乡。他的继任者就是创造了美军夜间空降历史的名将马修·邦克·李奇微。

沃克的意外身亡,对美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美军在西线走投无路的惶恐还没有压下,长津湖的绝望还萦绕在心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中将又这样没了,美军士兵多多少少都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

当时临津江的防线还没有完善,江对岸的中朝联军正虎视眈眈,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打过来了,「联合国军」又缺乏士气,而且连续的惨败打破了美军在二战中塑造的金身,这对沃克的继任者李奇微来说,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美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拥有反抗历史的他们,尤为崇拜英雄,而力挽狂澜本就是一个属于英雄的壮举,试问李奇微怎么可能不心动,所以李奇微欣然接受了第八集团军,接受了这次挑战,并对战局充满了信心。

当李奇微见到麦克阿瑟的时候,面对这位二战名将的劝告:「不要低估中国人,那是一个危险的力量。」李奇微的回话是:

「将军,如果我到了哪儿后,发现局势有利于我,您是否反对我发起反攻?」

麦克阿瑟本就是极富冒险精神的将领,不论是跳蛙战术,还是仁川登陆战,都具有危险性,又怎会拒绝李奇微,直接告诉李奇微:「马修,第八集团军是你的了,好好干吧!」

麦克阿瑟的放权,让李奇微有了更多的底气,但李奇微也明白,要让第八集团军重新恢复战斗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士气就不好解决,这时的第八集团军几乎全员缺乏战心。

辞别麦克阿瑟,李奇微抵达朝鲜之后,首先拜访了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和韩军将领。对于李承晚和韩军将领来说,李奇微的这次拜访,让他们得到了两点信息,第一,李奇微和麦克阿瑟不同,这位美国将领更加务实,低调,第二,这位美军将领有很强的胜负欲。

和李承晚等人分开后,李奇微第一次看到了属于他的第八集团军,也真正初步认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局面。经历了第二次战役惨败的第八集团军已经失去了勇气,各部队之间的无线电和电话也断了,李奇微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属于他的军队,他知道,自己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中朝联军,而是自己部队的士气问题。

这年,李奇微56岁,但他却像个年轻人一样,开始鼓舞自己的部队。他在自己身上挂上了手雷,以身作则,鼓舞着第八集团军,告诉士兵,他依旧有勇气和中朝联军作战。而且李奇微还经常乘坐飞机沿着两军对垒的边界飞行,查看地形,这种行为固然是建立在志愿军缺乏对空武器的基础上,但不可否认,李奇微的这种不怕死的身教模式,确实感染了美军,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任何英雄式的行为,都会鼓励一大批年轻人。

在李奇微的努力下,第八集团军多少恢复了一些士气,但作为二战名将,李奇微明白,此时的第八集团军并没有多少战力,战场上的形势并不是武器和士气能够决定的,还要看大势,中朝联军携第二次战役的大胜而来,而第八集团军还没有彻底摆脱第二次战役失败的影响,并没有能力和中朝联军作战,所以李奇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逐步后撤,消磨志愿军的优势,志愿军会越打越疲劳,而第八集团军则可以乘机恢复战力,寻找机会反击。

为了尽可能消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斗志,李奇微在临津江、汉城一带布下了五道防御线。同时,他还通知李承晚,美军将撤出汉城,这等于变相地告诉李承晚,他准备放弃汉城了,李承晚当然不接受,并且试图激将李奇微,拿李奇微和沃克对比,沃克没有撤出汉城,而李奇微上任一周就准备撤离了,但李奇微并不上当,他已经深切认识到,美军现在没有多少战力,必须用空间换取时间,恢复实力。

从作战意识来看,李奇微和麦克阿瑟有着显著的区别,麦克阿瑟就像是一头老虎,凶猛且胃口极大,总喜欢一招定乾坤,对自己的实力有着盲目的自信,而李奇微则像一头狼,狡猾且知进退,懂得使用自身的优势,这样的敌人,比麦克阿瑟更可怕。

第三次战役爆发,志愿军强渡临津江,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此举在国际舆论和政治上取得了主动。但李奇微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不仅在组织部队后撤的过程中,让部队恢复了战力,还发现了我军的弱点:后勤薄弱。

第四次战役,李奇微就着重在后勤下了功夫,利用美军空中力量的优势,对志愿军后勤发起了攻击,我国为数不多的汽车早就被美军炸毁了,而他们连驴车都不放过,炸完公路、桥梁,就开始沿小路搜索,只要发现可疑目标,立马投下炸弹,最后志愿军后勤部只能手提肩扛运输物资,这就导致很多物资烂在了边境的仓库,而前线的战士却没有东西吃。

第四次战役几乎就是志愿军饿着肚子打下来的,前期,靠着我军将领的优秀指挥,成功拿下了一城,但在后期,砥平里之战却让志愿军损失惨重,因为缺乏攻坚武器,在美军选择拼死固守之后,志愿军就打不下来了,这一场战斗也成为了朝鲜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砥平里之战,志愿军首次尝到了美军钢铁的苦楚,而美军却经此一战,彻底恢复了士气,意识到了自身钢铁实力的强大,为第五次战役的反攻埋下了伏笔。

1951年4月下旬,第五次战役开始,这是属于彭德怀和李奇微,志愿军和美军的决斗。早就发现志愿军后勤只能支撑一个礼拜的李奇微并没有盲目进攻,而是选择示敌以弱,主动后退,每天撤退20多公里,既不脱离战斗,又不给志愿军发动大规模战斗的机会,也就是著名的磁性战术。

但李奇微还是低估了志愿军,被志愿军抓住机会,分别在龙华洞、白云山地区和雪马里地区打击了「联合国军」,歼敌数万人。但就在这个时刻,美军也抓住了志愿军的破绽,包围了志愿军180师,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最为惨痛的战斗,整个180师近7000多人被俘,更是我军唯二的成建制的师级失利,上一次还是长征时期的湘江战役。

180师陷入包围之时,志愿军已经开始进行战略收缩,彭德怀在5月21日就下达了停止进攻,后撤到三八线防御的命令,但这道命令已经迟了,李奇微早在前一天就下达了反攻的命令。敌我双方的焦点都集中到了铁原这个地方。

铁原位于朝鲜中部,有三条铁路在这里汇聚,在第五次战役发起之后,这里就成了志愿军的交通枢纽,属于志愿军的「三所里」以及「龙源里」。铁原是山地地形,但铁原以北却是平原,占据铁原,就可以挟制铁路,阻止美军进入铁原以北的平原,而丢掉铁原,美军的坦克、战车将被释放,阻断西线十几万部队的生路,铁原已经成为了志愿军的命脉。

在志愿军执行彭德怀的命令,开始往三八线撤退的时候,李奇微已经派出了一支5万余人的穿插部队,朝着铁原奔袭而来,不论是彭德怀还是李奇微,他们都明白,铁原在谁的手里,谁就是这次战役的大赢家。

彭德怀的指挥部距离只有百里,但手上却没有部队能够派到铁原前去阻击美军,就在这时候,前线突然传来消息,杨得志十九兵团63军已经后撤到了铁原附近,真正的雪中送炭,彭德怀立马命令63军赶往铁原阻击美军,防守15到20天。

命令先发到了十九兵团杨得志指挥部,然后再下发到了63军军长傅崇碧手中。19兵团是1950年底进入朝鲜的,当时还是毛泽东亲自给彭德怀发的电报,告知彭德怀,如果需要用更多的兵力,可以考虑将杨得志19兵团调入朝鲜,而就是这样无意中的一封电报,现在却成了志愿军的草还丹。

经过一连串的战斗,此时的63军还有2.4万余人,装备有240门火炮,弹药还算充裕。可和美军比起来,差距却非常大,这次进行穿插的「联合国军」足有5万余人,是63军的两倍,并且携带火炮1600门,更有三百多辆坦克,装备完全碾压63军。

63军上下都明白,这次阻击任务很艰巨,全师打光的可能性都很大,但63军从师长至下都做好了死战的准备,这一点从傅崇碧的排兵布阵就看得出来,他将部队三个师呈「品」字形布置在了铁原,这样的阵型,没有预备队,开战即死战,与阵地共存亡。

率领美军穿插的是美军名将范弗利特,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功卓著,而对于我们后人而言,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含义,即范弗利特弹药量,范弗利特是朝鲜战场最大限度使用炮火的一名美军将领。在其赶到铁原之后,首先就向最靠前的63军189师阵地打了一个小时的火炮,足足4500吨炮弹,洗地一般摧毁了189师防御工事。

随即,战斗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美军借助炮火优势,在坦克的配合下,不断向63军阵地发起进攻。铁原虽然有山地,但地形相对平坦,根本不适合进行大规模阻击战,特别是阻击美军这种机械化部队,美军坦克可以直接开到志愿军阵地,在这次阻击战中,63军几乎是用血肉之躯在阻挡美军。

在古代战争中,部队伤亡超过百分之三十还不溃败就是精锐之师了,很少有部队在伤亡百分之五十还不溃败的,但在这场铁原阻击战中,63军往往是一个一个整排,一个一个整连地牺牲,188师的一个团,在开战之后几天时间里伤亡就超过了90%,全团开战前拥有兵员2700人,几天之后,只剩下200余人,其余人全部牺牲,伤亡率简直骇人听闻。

每天夜里,彭德怀总是会向南眺望,茫茫的夜空,看不到百里外的炮火,但他知道,那里有一群为了集体而死战的士兵,志愿军的功臣。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狠下心,不断下达「不准退」的统帅,而是一个担忧子女的父亲,他爱着每一名士兵,就像他在战争胜利后一样,拒绝朝鲜人民授予最高荣誉时说的:

「我不过在后方做了些具体工作,这个勋章应该授给那些战斗英雄,我哪能比得上他们的功劳大。」

63军伤亡越来越大,傅崇碧等军领导都开始担忧,他们不是怕部队打光,而是怕不能完成任务。集思广益一直都是我军的传统,在铁原阻击战中期,傅崇碧提出了调动官兵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智慧地阻击敌军,于是后半阶段,63军不仅伤亡有所下降,还有效阻击了美军,像上面提到的188师那个团,在伤亡了两千多人之后,剩下的200人,又阻挡了美军一个星期,成果非常大。

而且在傅崇碧的号召下,63师官兵还发明了不少战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朵花」战术,利用炮弹,在三个方位炮击,将敌人赶到一个地方,迫使敌人在一定区域的人员密度增加,然后在这一地区进行炮火打击,给敌人造成更大的伤亡。发明这一战术的连长带着十几个人,硬生生歼灭了800多名美军,创造了一项记录。

在63军的阻击下,范弗利特所率领的美军越打越疲劳,战机也随着时间消逝了,志愿军各部有序退出了战场,赶至三八线布下了防线。美军在激战13个昼夜之后,依然没有拿下铁原,最后带着1.5万的伤亡撤出了战场,至此,铁原阻击战结束了。

铁原之战是李奇微上任之后,占据优势的一场战斗,也是志愿军和美军之间一场真正的亮剑搏杀。在此之前,李奇微对志愿军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认为志愿军的胜利靠的都是人数和有效的战术,在他看来,一切战术在充足的火力面前都将化为乌有,但铁原之后,李奇微真正认识了志愿军,认识了这支装备落后的部队。

1951年6月30日,此前一直不愿意谈判的美军妥协了,李奇微在战场通过广播告知中朝两方,希望进行停战谈判。此后虽然战斗一直没有彻底停止,但美军再也没有疯狂地发动大规模战斗,哪怕是上甘岭战役,也是局部的战役,目的也是打算取得战场优势,以便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一场进攻性强的战役,可以说,通过铁原一战,打没了李奇微的心气,精神上已经败给了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