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就伊朗导弹袭击以色列事件进行了报道,但其主旨并非聚焦于伊朗本身。该网站指出,伊朗所展现的导弹能力仅是中国导弹实力的冰山一角,并抛出疑问:若对手换成中国,结果又将如何?
对于「商业内幕」网站的此番感慨,分析人士认为,这看似是被伊朗导弹所「惊醒」,实则仍是该网站试图通过夸大中国威胁来吸引眼球的惯用手段。从伊朗发射的导弹型号,到其对以色列发起攻击的动机,整个过程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美国媒体强行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针对伊朗向以色列发起的导弹袭击,美国内心实则忧虑重重。首要的是,美国过去主导的中东局势正变得愈发难以驾驭。胡塞武装不时地对穿梭于中东的西方国家商船和军舰发动袭击,并参与了针对以色列的攻击。在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武装及其他地区和部落武装的联合反抗下,美系阵营的权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都在密切关注着美国的下一步动向,它们都急于了解美国政府的未来态度和具体行动。然而,美国目前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难以对中东的新局势做出实质性的反应。为了缩减开支,避免额外的麻烦,驻扎在中东的美军地面部队始终按兵不动。
除了国力支撑不起美国继续主导中东局势外,美军的战斗力也遭受了质疑。无论是在红海展示军力,还是与以色列、英国等国协同拦截伊朗导弹,美军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12枚标准3海基反导拦截弹全部落空,让美军颜面扫地。同时,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收缩战略,美军在中东的驻军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兵力的削减和装备的转移,导致美军在中东原本完整的作战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伊朗导弹袭击以色列,被视为对美军威严的一次严重冲击。若美军在未来面对伊朗导弹袭击时仍无法有所作为,其在中东的安全也将岌岌可危。
此次伊朗导弹袭击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蕴含多重深意。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已步入重新整合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以色列、伊朗,还是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都渴望重新界定自身的地位。伊朗过去长期承受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但当联合国禁令解除后,外界普遍预期它会坚决地向中俄靠拢,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它不仅没有向中俄倾斜,反而在某些决策上展现了对西方国家的好感,以及对地区事务的积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