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原子弹的出现间接地为世界带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对和平,尽管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总体而言,世界大战的风险降低了。然而,原子弹诞生之初,与和平毫无关联,反而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终结者。
然而,即便如此,美国仍将原子弹用作对外讹诈和威慑的主要手段。在朝鲜战争中,杜鲁门曾公然扬言要对中国动用核武器,但最终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得逞。
【扔原子弹就像吸毒】
即便美国不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最终胜利也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彼时日本在人力、武器装备及工业产能方面已无力与美国继续抗衡,盟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原因在于战场上伤亡的大多是日本平民,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高层仍妄图孤注一掷、负隅顽抗。为尽快结束战争,美国不得不采取这一行动。
美国也想验证该武器的威力,但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向平民区投掷原子弹,因此日本成为了名正言顺的试验场。此外,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憋了一口气,投原子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报复和出气。
科学家们深知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但美国高层并未学习过核物理。因此,当他们亲眼目睹原子弹的强大威力后,便如瘾君子迷上毒品一般,对这种武器着了迷。在他们看来,原子弹几乎可以解决 99%的问题,而剩下的 1%只需再投掷一颗原子弹即可。
自日本遭受两颗原子弹轰炸后,美国便极度依赖以核威慑和核讹诈的手段来实现各种外交和战争目标,而对于我国,美国共实施了前后三次核讹诈。
首次发生于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彼时美国曾考虑在朝鲜边界使用核武器,此举既可以阻止我们或苏联入朝参战,亦可对苏联起到警示作用。
后两次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些核讹诈有的可以在美国公开资料中查询到,有的可以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采访中找到确凿证据。1950 年 11 月 28 日,美国海军少将拉洛曾希望通过原子弹来阻止中国入朝作战。
两日刚过,杜鲁门又在一次公开记者会上发表了一些带有恐吓性质的言论,诸如美国将采取某些必要措施来应对战场形势变化,而记者想必很容易想到这一必要措施是什么。
于是,他询问是否拥有原子弹,杜鲁门则迂回地回答说,包括各种武器,记者通常是不嫌事大的,于是继续追问,杜鲁门只好给予肯定答复,并表示正在积极考虑这一问题。
那时苏联的原子弹刚试验成功,我国还没有自己的核武器,原子弹的研发甚至尚未提上日程,美国的核讹诈让我们人心惶惶。若不是毛主席等早期党中央领导人分析局势,判断美国不敢轻举妄动,坚定抗美援朝,我们或许就被美国吓倒了。
【美俄竟能如此相像?】
热衷于使用核武器作为威胁和谈判条件的,还有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就不止一次明里暗里的表示自己如果被逼急了会使用核武器,欧洲有些国家对此表示担忧,但也有人认为大毛只是虚张声势。
无论真的会用还是虚张声势,我们都能看出今天的俄罗斯和当年的美国非常相像,俄罗斯之所以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总是叫嚣着使用核武器,是因为俄乌战场上他们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虽然总的来讲,俄罗斯各方面实力都强于乌克兰,但还没有强大到能把乌克兰直接碾压到毫无还手之力的地步,尤其是在北约和欧盟的输血和支持下。至于美国其实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才总想着用核讹诈来逼我们退兵。
虽然我们当年只有苏联的支持,但奈何我们的单兵作战能力实在太强,而且战斗意志也和美国有天壤之别,他们毕竟是侵略方,所以士兵往往不知自己为何战斗,而我们是保家卫国,所以有铁一般的决心。
基于此,当我们跨过鸭绿江后,麦克阿瑟即被向南一路击退,甚至差点被推至海里,然因我军后勤补给未能及时跟上,故未能乘胜追击,将敌人彻底击退。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挖掘了长达 1250 千米的坑道,加上各种交通壕等军事设施,总长度甚至超过了万里长城的六千多公里。当这些坑道全部完工后,美军再也无法依靠武器优势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这里仅指常规武器。
最初,他们需发射 40 至 60 发炮弹才能击毙一名志愿军,然而在 1952 年后,这一数字增至 660 发。即便美国富有,要彻底打垮我们,也需耗费巨额军费,这必然会损害美国元气。
彼时美苏冷战,美国为避免被苏联趁虚而入,在韩战中为打败中国,不愿付出巨大代价,遂考虑常规武器之外的手段——核武器。
最初,杜鲁门并非如此倾向于使用核武器进行威慑。即便国民党被击退至台湾,宋美龄主动请求他这样做,他也没有同意。然而,当他意识到美军即将被志愿军击败时,便改变了先前的理智作风,开始不断向外界传递信号,试图以此吓退我们,并为自己和盟友壮胆。
然而,美国的盟友并没有因核讹诈而感到安心,反而力劝杜鲁门不要对我国使用核武器,因为苏联此时已成功进行了核武器试验,其核弹头的数量尚不确定。
此外,美国此举表面上是针对中国,实际上是为了在冷战中获胜,起码是打压苏联。苏联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一旦中国遭受核武器袭击,苏联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报复行动,美国或许有能力进行拦截,但欧洲没有,所以他们必须阻止美国做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决定。
【上有顾虑,下有良心】
然而,即便如此,美国国内仍有不少强硬主战派,甚至可说是战争狂人,欲以核武器给我们以教训,但却遇到了诸多阻力。
美国在全球各地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财富,因此战争的胜负并非至关重要。要将整个朝鲜半岛完全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是不现实的,因为朝鲜半岛离苏联更近,苏联不可能允许家门口有一个可供美国飞机随时起降的地方。
况且朝鲜乃中国的东大门,即便拼尽全力,我们也会阻止美国消灭朝鲜。然而,若美国退一步,仅保留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或许会容易一些,成本也相对较低。
所以综合比较收益与成本,选择采取常规战争的方式,与志愿军达成停火,维持朝韩半岛现状,才是美国的最优选择。而核武器充满不确定性,不仅无法获得好处,还会付出巨大代价。
除美国高层内部有人反对使用核武器外,美国普通群众和基层将领也持反对意见。美国人民自认为代表正义,但在他国门口投掷核武器,无论如何都难言正义,因此美国民众对杜鲁门的核威慑极为反感。且二战结束不久,美国民众已厌倦战争,不愿与中苏等大国再起冲突。
李奇微后来接替了麦克阿瑟,他也非常反感使用核武器。在他的回忆录【北纬 38 度线】中,他这样写道:「还有一派主张在僵持不下时立即使用核武器,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真是邪恶到了极点,我们绝不能像禽兽一样行事。」
李奇微并非和平主义者,事实上,他在朝鲜战场上给我们造成的伤亡远高于麦克阿瑟。他也不会像麦克阿瑟那样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而是会主动学习我们的作战方法。
李奇微的到来使我们前期的优势丧失了许多,尽管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然而,李奇微的实力远胜于麦克阿瑟,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我们非常尊重这位对手。
李奇微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认为战争只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手段和职责,而非爱好。因此,在他看来,使用核武器已超出保家卫国的范畴。
这会使美国军方成为滥杀无辜的凶手,李奇微对用核武器轰炸中国非常反对,尽管他当时因职位等原因,不能直接反对杜鲁门和后来的艾森豪威尔,但他仍在回忆录中直言不讳地对他们提出了批评。
在朝鲜战争过去十年后,美国也与我们打过有限战争,但类似朝鲜战争这样的中美直接对抗战争再未发生,故名不正而言不顺。而当我们成功试爆原子弹后,美国便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仗核器炫耀武力。
在苏联对其施加的压力大到无法承受的情况下,他竟然还主动与我们缓和关系,真是「前倨而后恭,令人发笑」。
从中美几十年的对抗与合作中可以看出,若想使对方尊重你,并与你温和合作,仅靠善良和主动示好是无济于事的,归根结底,还是要自身强大,拥有令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的实力。
[1]据媒体报道,美国曾三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
[2]经福谦:核武器神秘化的历史背景在于核垄断政策的保密与封锁。